標籤:

12,智者千慮

一個誕生於世界大戰的創痛當中的新世界難道不應該面貌一新嗎?儘管戰爭間期的英國湧現了好幾位優秀畫家與雕塑家,但是誰也不能說戰爭間期是英國藝術的偉大時代。皇家藝術學院依然主導著英國大眾的審美口味。學院里的保守派畫家們依然還在繪製貴族肖像、射獵場景、自然風光以及靜物。在音樂領域,英國終於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拉爾夫.沃恩.威廉斯、阿諾德.巴克斯以及威廉.沃爾頓等作曲家都在這一時期展現了自己的才華。但是與法國以及俄國的同類型作品還有美國的爵士樂相比,這些人的作品並不能令受眾感到耳目一新。要想見識一下真正的激進主義,我們必須轉向文學領域。詹姆斯.喬伊斯、T.S.艾略特以及埃茲拉.龐德——一個愛爾蘭人與兩位來自美國的流亡者——將英語世界的通用語言砸了個粉碎又重新拼裝了起來。他們三個將會顯著影響知識分子與大學生的生活,但是卻絲毫未能觸動廣大公眾。下一代詩人的政治意識將會受到三十年代各種威脅的強烈刺激,他們也將會因此而重新拾起更簡單且更直接的辭彙。真正的問題在於,在1914年以前就充滿了天才與抱負的英國文學現代主義流派為什麼沒能對於戰爭間期英國的思維方式與國民態度造成顯著影響。土生土長的英國現代主義者都跑到哪裡去了呢?

確實有這麼一個人,此人曾經走上過一戰戰場,將這場戰爭當成了自己的繪畫素材,喬伊斯、艾略特與龐德都將此人當成了不能等閑視之的文壇勁敵。這位珀西.溫德漢.劉易斯認為,一戰「是漆黑堅固的一團,截斷了此前進行的一切事務。」他在愛德華時代掀起了一場持續時間不長的漩渦主義運動,這也是英國人對於法國立體主義以及義大利未來主義的回應。他出版了一份充滿怒火的小小雜誌《爆炸》【1】作為他的叛逆藝術團體的宣言。雜誌內容充滿了滋滋作響的活力。他在繪畫方面同樣不落俗套,他的繪畫筆觸如同鞭笞一般刺目,他的畫作主題總是充滿了嘲諷與奚落。嚴格來說溫德漢.劉易斯並不是英國人,因為他出生在新斯科舍附近海面的一艘遊艇上,他的父親是一位參加過南北戰爭的美國人。不過他本人的確是在英格蘭成長起來的,上的是拉各比中學。他拿起畫筆與鋼筆都同樣得心應手,而且為人很不謙虛。他的諷刺小說冒犯過很多人,其中也包括曾經熱情款待過他的奧托琳.莫瑞爾。但是他在藝術領域的確當得起別出機杼這四個字。當你聽到喬伊斯、艾略特、龐德以及斯特維爾三兄妹【2】的名字時,假如你的腦海里浮現出了不知何時見過的對應這幾個名字的畫像,那麼這些畫像十有八九出自他的手下。溫德漢.劉易斯的文藝理論認為,所謂的「1914一代」——也就是最早的激進派——試圖擺脫浪漫主義藝術與宣傳,追求更為純粹的藝術形式,既「超然於外物的純文學」。但是他們的企圖卻遭到了戰爭的挫敗。「我們是第一批屬於未來的人,但是這個未來卻未能實現。我們屬於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是這個時代卻從未發生。」

這樣說來英國的嚴肅藝術是不是胎死腹中了呢?一戰的殺戮是不是嚇得英國國民集體轉向了小確幸心態呢?一定程度上確實如此。但是溫德漢.劉易斯代表的現代主義還有另一個問題:這場運動秉承了右翼理念,浸透了貴族氣息,還與反猶主義糾纏不清。艾略特本人就是個相當投入的反猶主義者,近年來的文學批評界已經充分研究了他的這個不光彩側面。龐德乾脆成為了墨索里尼的粉絲,還在二戰期間為法西斯廣播節目獻聲。葉芝對民主制度喪失了信心,並且為效仿法西斯的愛爾蘭藍衫軍撰寫了好些宣傳歌曲。至於溫德漢.劉易斯,既然此人才華卓著,精力充沛,還在一戰期間英勇上陣,那麼為什麼今天此人卻聲名不顯呢?為什麼今天的批評家們一聽到他的名字全都面露難色呢?原因可能在於他寫了一本《希特勒傳》,還在封面上畫了好些吸引眼球的萬字紋。他在書中極力頌揚納粹崛起,魏瑪共和國在他筆下顯得既頹廢又窩囊。這是英文世界裡第一部描寫希特勒的作品,書中滿溢著針對魏瑪時期柏林城的深惡痛絕。在溫德漢.劉易斯看來,魏瑪時期的柏林根本就是「變態的天堂」,充斥著「夜間馬戲團、黑人舞廳……鞭笞酒吧,雄壯絕倫的孤寂匯成了悲哀的深井,油頭粉面之輩卻在閃光的池塘里潛游,警探則在一旁放鬆休息。」這段文字與艾略特大肆抨擊的現代世界腐朽墮落可謂異曲同工。《希特勒傳》當中充滿了各種嚴重誤判(「今天保羅.高更的招牌已經徹底倒掉了……他的畫作恐怕再也不會迎來時來運轉的時候了。」),其中最嚴重的一項就是將希特勒稱作「和平之人」,並且認為此人掌權之後「展現出了越來越強的剋制與容忍」。希特勒早年間關於猶太人問題的叫囂固然有失平和,但這不過是「無關緊要的瑣碎細節而已」,英國人民並不應當因此就反對納粹黨。說句公道話,溫德漢.劉易斯確實在二戰爆發前不久公開否定了希特勒,但是像他這樣嚴肅的早期仰慕者依然得到了納粹報紙的追捧。而且他還十分仰慕英國本土的法西斯主義者奧斯瓦爾德.莫斯利,私下裡拜訪了對方很多次。

艾略特則走上了另一條極為不同的道路。他的現代主義思想採用了智識教養深厚的悲觀主義形態。他聲稱自己在政治上是一位保皇派(一位美國人居然說出這種話來確實很夠意思,此外他在1927年正式加入了英國國籍),在宗教上是一位國教會信徒,在藝術上是一位古典主義者。他在1922年出版的《荒原》是一篇盡情展現詩歌技藝的傑作,哀悼了慘遭野蠻主義與商業主義吞噬的文明。但是這篇詩作筆調自視清高,性情冷淡,必須耗費相當的努力才能充分理解。他的朋友龐德日後創作《詩章》的時候更是將晦澀難懂的索隱派作風發揮到了可笑的地步。艾略特始終抱有相當謹慎的保守本能,因此這位偉大的詩人最終並沒有因為自身政治觀點招致的劇烈衝擊而身敗名裂,日後他還會援助多名逃到英國的猶太難民並且支持以色列建國。但是他在早年間的言行與作品依然體現了英國現代主義的一大惡劣趨勢,也就是對於一般讀者的輕蔑。弗吉尼亞.伍爾芙同樣認為工人階級骯髒貪婪且愚頑不堪。有一次她在里士滿火車站裡一家平平無奇的餐廳里用餐,「眼看著這個盛滿了最低劣人性的深坑,其中儘是些尚未按照人形徹底塑造完成的肉塊——或許是在這種地方飲食會導致墮落,又或者只有天然墮落的人渣才會來這裡飲食,總之見過這番光景之後一個人肯定很難重新直面自己的人性。」現代主義砸碎了流傳數百年的傳統藝術形式並且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活力。但是沒過多久現代主義就打亂了貯藏已久的精英文化碎片,喪失了對於民主制度的一切期待,並且陷入了偉人崇拜的窠臼。這正是現代主義歸於失敗的根源。這一切正在發生的時候,英國社會正在其他方面變得更加民主,更傾向於消費主義,並且略微更加開放了一點點。

【1】Blast (magazine)

【2】The Sitwells - Wikipedia

推薦閱讀:

歐美人對中國人的歧視有多嚴重?
不列顛鋼鐵戰喵(一):單人坦克發展史
研究托爾金、魔戒有哪些權威資料?
曾經日不落的英國, 現在怎麼自己都保護不了了? 地球知識局

TAG:英国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