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UA後阿迪退出可穿戴設備競爭,智能運動藍海為何仍未爆發?

過去三年基於智能穿戴設備風口的討論不斷,競爭不斷,然而時至今日,這片藍海仍未爆發,相繼入局的運動品牌巨頭也紛紛退出可穿戴設備市場,這背後究竟是怎樣的原因?這片藍海又將何時迎來爆發?

文/ 李 亞麗

編輯/ 郭 陽

近日,阿迪達斯宣布解散其硬體部門,退出獨立研發生產可穿戴設備領域,轉而將其商城應用以及運動健身應用 Runtastic 提升為公司數字部門的重點。事實上,採取類似業務調整舉措的並非阿迪一家,相繼入局的運動品牌巨頭也紛紛退出可穿戴設備市場。

從智能硬體興起開始,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原以為會乘上風口騰飛的可穿戴設備行業,卻似乎在近年陷入了發展的瓶頸期,這片藍海仍然沒能迎來爆發。

可穿戴設備發布時間軸(by 易觀智庫)

運動品牌巨頭相繼示弱,可穿戴設備市場攻克難

此前在2014年,耐克已宣布裁掉公司旗下的數字運動硬體團隊以及Nike+ 系列運動手錶、Nike+Fuelband 手環等產品線。同樣,耐克也轉向了手機應用,開發了包括 Nike+ Run Club 和 Nike Training Club 等一批收效不錯的運動輔助應用。

Nike + 智能手錶

類似的,在可穿戴產品盈利在2017年前9個月的總收入中佔比持續小於2%的情勢下,安德瑪(Under Armour)宣布不再繼續生產互聯健身產品UA HealthBox,這是安德瑪與HTC在2016年共同發布的可穿戴設備組合。

運動品牌巨頭接連退出可穿戴設備市場,在時新運動科技領域示弱,究竟是其自身能力的問題,還是可穿戴設備的巨大市場其實面臨危機?

這實際上指向了兩個重要難點:

第一,以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雖然直接與運動掛鉤,但從本質上來看,比起鞋服類產品,其需要的研發技術水平要求高得多,成本也更高。對於沒有電子設備研發基因的運動品牌來說,獨立研發的模式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可觀的收效。

第二,在可穿戴設備的藍海到來之前,有技術背景的科技公司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型健身產品為了趕上風口不斷湧入,也迅速擠壓了運動品牌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盈利空間。加上鋪設售後運營的問題,以及硬體製造所涉及的人力、物力,不管從時間成本,還是經濟成本的角度,退出或許是運動巨頭們不得不做的最好選擇。

曾被資本追捧的智能可穿戴,為何仍未爆發?

運動品牌巨頭們的相繼退出,則直接指向了下一個更加令人好奇的問題——究竟是什麼,使得一度被資本捧到頂峰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至今仍未爆發?

2013年,在智能手機的創新空間逐步縮小和市場增量接近飽和的大背景下,谷歌眼鏡亮相,智能可穿戴設備真正出現,並作為智能終端產業的下一個熱點開始被市場認可與接受。隨之而來的,即是資本的熱捧與不斷入局的企業。

生態圈整理,部分數據來源自IT桔子

根據統計我們可以發現,在過去的3-4年里,入局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資本和企業熱度不減。據易觀智庫早前預測,到2017年底中國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接近300億。然而年底已至,在萬眾期待的風口之下,智能可穿戴設備直到現在也沒能迎來真正的爆發,這其中到底有哪些原因?

1

從用戶角度出發,我們看到最根本的問題——需求乏力。

對於健身意識還不夠普及且健身知識還不夠專業的大眾來說,智能手錶、手環等可穿戴設備無法像智能手機一樣實現「必需」意義,換言之,「這個東西可有可無,對於我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

智能運動品牌咕咚創始人申波向生態圈表示,「只有通過智能裝備讓用戶感到運動這件事情更有價值,有意義的時候,智能穿戴設備才會慢慢形成剛需。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虛擬貨幣、現金紅包的獎勵機制來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

咕咚創始人申波在新品發布會上談到「咕咚智能引擎」

事實上,目前市場上的大多數智能可穿戴產品都需要搭載手機使用或依託手機來實現數據解讀,這進一步導致這些智能穿戴產品的實用性並不大,缺少區別於手機的殺手鐧功能。作為價格相對不菲的電子產品,如果能為用戶帶來的只能是「可有可無」的附加值,其受眾必定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即使用戶需求和習慣可以通過市場後期培養,前提也是建立在對其痛點與特性的充分了解之上。智能穿戴設備開發商如何找到一個可以吸引大眾願意嘗試的點,這些點背後潛在的消費需求,才是刺激智能穿戴設備藍海的電流。

2

需求不足直指一個更值得思考與重視的關鍵——智能穿戴產品的功能性問題。

在今年三季度公布的全球可穿戴設備品牌市場出貨量排行榜上,小米手環以360萬支的單季度銷量位列全球第二位,第一和第三位分別是Apple Watch和智能手環元老級品牌Fitbit。這三款產品都具備基本的計步、心率監測、睡眠質量監測等功能,而事實是,目前市場上多數智能手錶、手環類穿戴設備所具備的功能大都限於此,產品同質化問題十分嚴重。

小米智能手環

據2014年以區塊鏈技術應用入局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的行雲數字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夏士霏透露,現在國內智能可穿戴設備的行業現狀是,「工廠特別多,但是產品質量不高,感測器不精準,產品檢查也很落後,所以可穿戴設備的一些功能已經變得很普通,基本上都大同小異,沒有創意。大家不做研究,不觀察用戶,而是爭搶一個共有的市場,沒有抓到用戶的真正需求,何以談市場爆發?

他進一步補充到,在國外,有創意點和實用性的產品往往很多,「比如有一種手環具備「懶人放電」功能,如果你定了鬧鐘但是一直不起的話,就可能被「電」醒,還有一家芬蘭的智能穿戴設備企業,為爬山、騎行等運動設計的計步手環,精準度能達到0.01」。

而基於此,行雲科技也研發出了具備激勵功能的「挖礦手環」,用戶在運動的時候,手環會時時計步,計步完成同步至App端,所行步數可換取相應額度的比特步行——MCC。MCC可兌換成比特幣或人民幣,也可以在其運動商城進行購物。據悉,今年聖誕節行雲官網當日出售了5000個智能手環。根據用戶端的大數據信息反饋,此款智能穿戴手環的用戶總步數已達數億。

行雲科技「礦機」智能手環

「同質化」或許不只是今天國內的智能穿戴設備市場所面臨的挑戰,在可觀的市場前景面前,在雄心壯志之後,如果可以沉下心來在產品創意與功能性上多一步努力,或許就會搶佔下一個先機。

3

除了需求與功能性創意這些「主觀」因素,智能穿戴設備廠商們還面臨著更客觀實際的技術層面難題,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以「數據」為依託的智能穿戴設備的數據準確性問題。

在今年11月舉行的中國首屆體育科技成果轉化展覽會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程蜀琳談到,「運動過程中監控心率是關鍵,現在市面上已有很多相關的手環、APP、測試等,但目前國內可穿戴設備的數據是測出來還是估算出來,所得出的信息是否有效,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基於不同體力活動監測方法所得到的能量消耗狀況,有時會得出「高達兩個冰淇淋熱量「的誤差。」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程蜀琳

除此之外,蓄電電池容量、產品交互方式、數據信息的隱私安全保障等都是需要廠商們進一步解決與優化的難題。

智能穿戴設備的機遇:跨界

固然智能穿戴設備市場在今天尚未迎來爆發,也面臨亟待克服的挑戰,但在智能手機走向飽和的互聯網智能時代,可穿戴設備的美好前景依然是大勢所趨。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新的商業操作或許可以加快行業藍海的到來,其中一個可預見的機遇,就是跨界。

再回到最初解散硬體部門的阿迪達斯,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退出可穿戴設備領域,只是從獨立研發轉變成繼續與Fitbit合作,阿迪達斯特別版的 Fitbit Ionic 手錶就將在 2018 年推出。運動品牌巨頭跨界聯手智能穿戴手環元老,各用所長,實現雙贏。

阿迪達斯與Fitbit合作生產Fitbit ionic智能手錶

前不久,智能運動品牌咕咚也在新品發布會上宣布與周杰倫代言的1More萬魔耳機跨界合作,研發了咕咚智能運動藍牙耳機。對於跨界領域的選擇,咕咚有新的思考。申波告訴生態圈,這次選擇與智能耳機合作,是根據用戶於運動場景聽音樂的需求來展開的。如今,智能穿戴產品的研發以實現用戶運動目標的準確定位越來越重要,可穿戴設備的核心最終還是要以用戶需求為主。

咕咚與1More聯合發布智能運動耳機

萬事互相效力,運動大牌的退局對智能穿戴市場來說或許並非壞事,在反思與探索之後,我們期待智能運動藍海的早日到來,畢竟,多個機構都預言過這條百億市場的光明前景,在技術爆炸式發展的今天,一旦有一款產品能夠像當年的iPhone4與智能手機那樣去定義這條賽道,將很有希望贏家通吃的佔據智能穿戴市場的份額。

「天道酬勤,日新月異」,科技的進步正在不斷為世界帶來活力,如今市場一時遇到阻礙也並非絕對是壞事。當風口來臨時,一窩蜂圍上去的可能並不是最終的成功者,想要真正笑到最後,還需要這個行業可以沉下心來,細心耕耘,才能真正變藍圖為現實。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體育產業生態圈ecosports.cn原創稿件,歡迎轉發,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尋求轉載請添加圈哥微信(ID:tiyuchanyeco)


推薦閱讀:

華為Watch2初體驗-開箱圖賞
蘋果和三星的穿戴設備增長迅猛,小米壓力山大
如何看待Cleve Moler宣布即將推出的MATLAB Watch?
IDC預估智能手環出現停滯,智能手錶將是未來發展方向

TAG:可穿戴智能设备 | 运动手环 | 智能可穿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