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鐧雖剛難回天——李綱鐧是一種什麼樣的武器?

鐧是古代常見的鈍擊武器,整體結構與刀劍類武器相似,但用於攻擊的部位並非刀刃,而是一根細長的金屬棒。鐧的外形和另外一種鈍擊武器——鞭很相似,兩者的區別主要在於兩點:一,鐧的截面多為方形或三角形,而鞭的截面多為圓形;二,鞭多有節,而鐧無節。

▲清代鐵鐧,故宮博物院藏

部分鐧的表面會向里凹陷或者鑄出溝槽,所謂的「凹面鐧」指的便是鐧面內凹的鐧。鐧面內凹和鑄出溝槽的作用相同,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減輕總重量;二是增加鐧體的強度,使其在作戰時能夠承受更大的力度。

部分鐧的鐧身自護手部位起逐漸向頂部收窄,如宋人繪製的薛仁貴圖像中便有這樣的鐧,也有的鐧的鐧身頂部和基部寬窄一致,如武經總要的插圖中就繪有這種鐧。兩種鐧的主要攻擊方式都是抽打,其中尖頭的鐧可以刺,算是一個輔助攻擊手段,由於鐧有棱,因此也有較弱的切割能力(三棱鐧較為明顯)。鐧可以單手使用也可以雙手使用,具體則要看該鐧的重量如何,較輕者便是單手,較重者便是雙手。

▲明代鐵鐧,觀復博物館藏

由於鐧的主體較細,因此需用精鐵打制,否則便容易損壞,不過這個容易損壞是相對其他鈍器來說的,和刀劍相比,鐧不需要考慮崩刃,相對來說強度要高出很多。

同為鈍器,和錘類武器相比,鐧(包括鞭)的優勢在於可以製作的比較重。鐧的重心大約處於鐧體距護手較近距離的位置,而錘的重心在鎚頭附近,相對鐧來說重心大幅度靠前。重心的不同決定了兩種武器的靈活度,在同等重量的前提下,鐧更為靈活,但由於重心靠前,錘更加方便發力,殺傷力要更大一些。

在古代戰場上,主流武器是長矛、長柄刀等長柄武器,鐵鐧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作為副武器裝備的,例如小說中最著名的使用鐵鐧者秦瓊,在真實歷史中以善用馬槊聞名。不過歷史上也有把鐧當做主武器的人,如金代信州守將烏延查剌使用一對大鐵鐧,人稱「鐵鐧萬戶」。兩宋時期戰爭烈度大,軍隊的披甲率普遍較高,因此當時使用鐵鐧的人很多。

▲李綱鐧及鞘

圖中的這柄鐵鐧傳為李綱監造,藏於福建博物院,捐獻者為林中宇。

▲海南五公祠李綱雕像

李綱是兩宋之際的抗金名臣,靖康之變時,曾組織軍民守御京城,擊退金人的進攻。高宗時,李綱一度為相,但很快便遭罷免;建炎二年,李綱被貶斥到海南,其後又被赦免,遇赦後,李綱隱居福建;紹興九年,得聞南宋向金國稱臣納貢,李綱憂憤成疾,次年去世。

▲李綱墓石虎

李綱鐧為四棱鐧,總重約3.6kg,通長96.5cm,鐧身長74.1cm。該鐧鐧身四面內凹,基部邊長1.6cm,自護手至頂逐漸收窄,鐧身其中一面銘刻「靖康元年李綱制」七字,銘文為嵌金篆字。

▲李綱鐧銘文

李綱鐧的護手為四瓣花型,柄為花梨木製成,上有斜紋,末端有一孔,應為穿繩所用,柄首為瓜型。該鐧附有圓柱形紅木鞘,鞘長76cm,鞘身有銀絲組成的花紋。宋代時期,人們佩戴刀劍的方法以雙耳弔掛法為主,李綱鐧亦採用這種佩法,該鐧的鐧鞘在距口較近處裝有兩個用來掛繩的銅鈕,口部和尾部則包裹刻有牡丹紋的銅片。

▲李綱鐧柄部特寫

公眾號:丑橘先生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從漢代到清朝,斧鉞為何長盛不衰?
男子被紅纓槍扎穿後背!古代兵器之王的殺傷力竟這麼強?

TAG:冷兵器 | 隋唐演义 | 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