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中亞的漢人都到哪去了?
安史之亂公元755年-763年,以後,中原對西域的控制和影響力下降,西北漢兒,淪為異族(回鶻、吐蕃)牛馬,奴隸一樣失去土地、妻子不得保全、性命朝不保夕...
大中年間,張議潮白身聚義,反抗異族壓迫,光復西域十一州。公元906年,朱溫篡唐,唐滅。公元960年北宋立國,收復北漢以後,伐遼一敗再敗,無暇西顧,採用羈縻之策,任由西域敗壞。西夏崛起後,佔據定難五州(寧夏),又打敗吐蕃佔據河湟之地,裂土稱帝。徹底隔斷了中原和西域的聯繫,西北漢兒徹底淪落為奴隸,少數當了異族的官,而且入了少數民族的籍,被同化了,當然大多數都死絕了!
至於更遠的中亞,漢人的屯墾地和漢軍據點,自安史之亂到北宋,苦撐三百年,得不到中原王朝的支持和救援,終因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不是同化,就是滅亡!「這些西域漢兵余脈合成一軍,軍號便號稱胡楊,胡楊能活三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胡楊軍之名,正堪這些前朝漢軍苦撐西域的功勛。」——小說《夏鼎》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黠戛斯,古堅昆國也。......人皆長大,赤發、析面、綠瞳,以黑髮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黠戛斯即吉爾吉族,國內稱柯爾克孜族族。堅昆國,李廣的孫子李陵在西伯利亞建立的王國,即今日俄羅斯境內的哈卡斯共和國。陵苗裔,即李陵的後代。就是說,到了唐代,吉爾吉斯人分兩支,一支是紅髮白膚綠眼的胡人,占多數,另一支是黑髮黒眼的華裔。現代吉爾吉斯人,絕大多數已是黑髮黒眼。
看見問題,我就想起了一批孤守在化外之地的漢人—歸義軍。
安史之亂時,唐朝徵調隴右﹑河西諸軍入援內地,吐蕃乘虛進攻隴右,河西。廣德二年或稍後攻陷涼州,大曆元年又陷甘州,肅州,唐移河西節度使治沙州。沙州和內地的交通被阻絕,但沙州人民仍堅守其地,直到德宗貞元三年才投降。從此沙州被吐蕃貴族統治六十餘年。
但他們依舊沒有放棄,「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見甘、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見唐使者旌節,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其人皆天寶中陷吐蕃者子孫,其語言小訛,而衣服未改」。)
吐蕃人說好聽點是羈縻,難聽點跟日佔區的日寇有什麼區別……
直到一個英雄的出現!
張議潮出生之時,沙洲正是遭受吐蕃圍攻最艱難的歲月,等他懂事的時候,沙洲已經陷於吐蕃多年。在他成長的歲月里,他並沒有享受到當年在唐朝統治下的好日子,卻親身經歷了吐蕃人的殘暴統治,這自然引起了張議潮深深的憤怒,還有對唐朝的深深懷念,他有感於吐蕃統治下民不聊生的凋敝景象,深深同情人民的疾苦,對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被宦官邊令誠陷害的著名將領封常清十分崇敬,曾親筆抄寫過《封常清謝死表聞》。唐憲宗元和十年,從十七歲的張議潮手抄的一首《無名歌》可以看出張議潮對當時河西地區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對吐蕃統治者的深深厭惡:「天下沸騰積年歲,米到千錢人失計。附郭種得二頃田,磨折不充十一稅。……舞女庭前厭酒肉,不知百姓餓眠宿。君不見城空牆框,將軍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衂惶處,打賭段芋花如柳絮。海燕泥欲作巢,空堂無人卻飛去。」
在吐蕃人統治河西走廊的數十年時間裡,各座城市在盛唐時候修建的各項城市設施、水利設施都逐漸被廢弛,出現了大倒退的局面。此時的河西走廊可以說是一片凋敝,經濟蕭條,百姓被殘酷的壓榨。不僅僅是這樣,吐蕃本土的國力也在不斷地衰退,前面已經介紹過,由李泌一手構築的對吐蕃的世界包圍網給與了吐蕃極大的打擊,回鶻汗國和阿拉伯帝國均在西域不同的方向深深的打擊了吐蕃帝國,唐朝也乘勢與南詔國聯手在四川方面極大的殺傷了吐蕃的有生力量。在唐武宗會昌元年,吐蕃國內發生大規模的饑荒,「人飢疫,死者相枕借」。唐武宗會昌二年,吐蕃贊普郎達磨遇刺身亡。達磨無子,佞臣立其妃的三歲的侄兒乞離胡為贊普,許多人不服,甚至離叛,從而導致了吐蕃國內的大規模內亂。吐蕃本部稱作「邦金洛」的奴隸平民也乘機起義。
唐朝這個時候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有所恢復,看到吐蕃國內災荒連年,河隴各處吐蕃守將人心思變,兵防極度空虛,當然不會放過這樣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決心收復河湟地區。
會昌四年三月,「朝廷以回鶻衰微,吐蕃內亂,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大中元年五月,河東節度使王宰率代北諸軍,於鹽州大敗尚恐熱所率吐蕃軍。次年十二月,鳳翔節度使崔珙奏「破吐蕃,克清水」,並一舉收復了原州、石門等六關和威州、扶州。
《張淮深碑》中記載到:張議潮在沙洲「論兵講劍,蘊習武經,得孫武、白起之精,見韜鈐之骨髓。……知吐蕃之運盡,誓心歸國,決心無疑。」張議潮首先明確了起義的決心。當然反抗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吐蕃帝國只憑一腔熱血自然是不行的,如果想要成功的話必須要有周密的計劃,積蓄強大的實力。張議潮的骨幹力量來自於三個方面:第一,敦煌的名門望族。如索氏、張氏、李氏等,都是沙州一帶舉足輕重的家族,這些家族在沙洲陷落之後得以留存下來,並暗中積蓄力量。唐朝民風尚武,講究文武合一,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平時騎馬射獵,習武刺擊都是非常普遍,這習武之風在世家大族中更是被看重,這些家族人丁眾多,實力雄厚,他們在張議潮起義和收復河西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第二,佛門的僧徒。雖然說佛家講究遠離紅塵不問世事,但是不代表佛家要求人們不要愛國。少林寺的十二棍僧救唐王就開風氣之先,也是後世僧人的榜樣。河西的高僧洪辯雖然以高深的佛法被看重,被吐蕃授予了「知釋門都法律兼攝行教授」的職位,但他「遠懷故國,願被皇風」,所以儘力幫助張議潮收復沙州。另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佛教進入吐蕃之前,吐蕃本身就有自己的本土宗教——苯教。佛教傳入之後,本教和佛教之間進行了一系列殘酷的鬥爭,最後演變成達瑪進行的滅法運動,幾乎將佛教在吐蕃徹底剷除,佛教自此在西藏地區一蹶不振長達百年。最後達瑪之所以被佛僧刺殺也是因為他的滅法運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僧人自然不願意為吐蕃的統治者效力。西域的佛教極盛,高僧大德層出不窮,而沙洲乃當時的中西交通要衝,佛教自然也是極為興盛,教徒數量龐大,廣大的僧徒在百姓中有很大的號召力,在這些愛國僧人的宣感測召之下,對吐蕃的反抗精神深入人心;第三,豪傑義士。如後來張議潮的得力部下副使安景,部落使閻英達等等,都是當地著名的豪傑。
在經過了周密的準備之後,於大中二年張議潮率眾在沙洲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大起義。他率部隊披甲執銳,與吐蕃軍在城內展開混戰,城中的唐人紛紛響應,人人與吐蕃軍拚命,吐蕃軍在城中軍力本來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自然抵擋不住,於是從城中逃走。吐蕃軍從城中敗退之後自然不能甘心,於是從周邊調集了兵力又將沙洲團團圍住。雖然敵眾我寡,但張議潮不愧是一個胸中有韜略的英雄,他「啟武侯之八陣,縱燒牛之策」,於是「破吐蕃之圍」。張議潮此時率城中兵馬殺出重圍與吐蕃軍決一死戰,短兵相接之際,「白刃交鋒,橫屍遍野,殘燼星散,霧卷南奔」。起義軍終於在沙洲艱難地站穩了腳跟。
這沙洲一發動,立刻成燎原之勢,甚至造成了吐蕃內部的大變亂。藏文史書記載,這次「初發難於康,寢而及於全藏,喻如一鳥飛騰,百鳥影從,四方騷然,天下大亂」。吐蕃原洛門川討擊使尚恐熱亦發動叛亂,並篡奪了吐蕃大權,自稱為宰相。當然以叛亂奪權的他沒能力讓所有的人心服,與吐蕃鄯州節度使尚婢婢為爭權奪利,自相殘殺。尚恐熱在掌握了吐蕃帝國內部的大權之後,對河西走廊進行了殘酷的報復行動,他「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裡間,赤地殆盡」。尚恐熱在河西走廊地區的暴虐行徑,讓河西人民更是對吐蕃統治者無比憤慨,這使得張議潮在以後的收復整個河西走廊的時候獲得了人民的鼎力支持。
張議潮在沙洲起義之前,就「誓心歸國」,所以在起義軍成功佔領沙洲之後,就決定派遣使者團向長安傳達沙洲恢復的訊息,以明心志,也有聯繫祖國,對吐蕃兩面夾擊的意圖。但是沙洲和長安之間相隔千里,中間的河西諸城又都還是吐蕃人的控制之下,所以為了確保訊息能夠到達長安,張議潮派出了十隊使者,帶著十份完全相同的文書,經由各個方向的沙漠繞過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諸城向長安進發。送信隊伍的組成各有不同,但是僧侶佔了很大的比例,這裡面就包括了敦煌高僧悟真,這是因為之前說過河西走廊的僧侶大多心向大唐,而且吐蕃人自文成公主入藏之後佛教廣泛傳播,由高僧送信便於隱蔽。
可是這次送信的歷程卻是一次極其悲壯和英勇的行程,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九死一生,十隊信使向沙洲的各個方向進發,越過莽莽大漠,向長安進發,這十支隊伍中的九支,或遭到吐蕃人的尾隨追擊而獻身,或在大漠迷失方向而永遠留在了大漠之中,最後,只有悟真這一支向東北方向進發的隊伍,繞過了莽莽的大漠,歷經千辛萬苦,到達了天德軍,在天德軍防禦使李丕的協助下,於大中四年抵達了長安,這時候,離張議潮沙洲起義已經整整過去了兩年。悟真這次送信的冒險歷程簡直與《西遊記》裡面唐僧的西天取經不遑多讓。後來悟真到達長安後,被唐朝封為「京城臨壇大德」,以表彰他的功績。四面八方的民眾紛紛涌到街道上來迎接這支隊伍。自建中二年大唐完全失去河西之後,河西走廊就成了大唐帝國心中的一個隱痛。從古至今,河西隴右從來就是中央政府打擊或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基地,可以說是西北的門戶,沒有了這片地區,關內等於說是門戶大開,長安就會直接受到敵人騎兵的威脅。而且這片地區民風悍猛,還是中國最重要的養馬基地之一,可以說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地區之一。如今聽說沙洲人民心懷故國,居然靠自己的力量將沙洲光復,這可真是極大的喜訊,讓人歡欣鼓舞。大唐政府以隆重的儀式迎接了這支信使隊伍的到來,唐宣宗聽到這一喜訊後,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讚歎道:「關西出將,豈虛也哉」。
本來張議潮的計劃是想通知中央政府同他里外夾攻,共同擊破吐蕃,光復河西隴右全境,可是他派出的十隊送信使中的九隊全部復沒在路途上,僅有的一隊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後,經過了兩年之久才到達長安,顯然原先的計劃是行不通了。張議潮也並沒有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中央政府上面,而是把沙州作為根據地,整飭軍隊,發展生產,「繕甲兵,耕且戰」,很快沙洲的軍力就壯大起來。另外他又以沙州為根據地,乘著吐蕃軍還沒有從打擊中反應過來的時候率精銳進攻河西的其他被吐蕃控制的城市。因為吐蕃內鬥不休再加上在河西的倒行逆施,張議潮的收復行動獲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進行得很順利。到前往長安的信使回來之前,張議潮已經率部攻取了肅州、甘州、伊州等地。這一時期,張議潮率軍進行了一系列的戰鬥。這些戰鬥主要包括:大中三年,收復甘州,肅州之戰。大中四年,收復伊州之戰。大中十年,對伊州納職城附近的回鶻和土谷渾進行征討,以解除後顧之憂。
前往長安的信使帶回了來自大唐帝國的讚揚和褒獎,這使得張議潮的起義軍更是軍心大振。大中五年,張議潮率軍開始對吐蕃展開大規模軍事攻勢,吐蕃在河西腐朽的統治立刻土崩瓦解,各州的吐蕃軍隊往往聞風而逃,都退往涼州。到這一年的八月,張議潮軍已經收復了整個河西走廊中除涼州之外的所有州縣,河西終於又重歸大唐的版圖之中。
大中五年八月,張議潮第二次向長安派出規模宏大的信使隊伍,攜帶著河西十一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 的圖籍入長安告捷。為了對中央政府表示忠誠,張議潮的兄長張議潭毅然作為信使帶隊前往長安,並且就此留在長安為質。並且在張議潭之子張淮深成年之後,張議潮也於咸通八年以六十九歲高齡入京。以張議潮為代表的歸義軍以實際行動向中央政府表示了他們的忠誠。
由於此時河西走廊的大多數州縣已經處在張議潮軍的控制之下,所以這一次的信使團出使長安的行程十分的順利。唐宣宗接到瓜、沙11州圖籍和張議潮的捷報後,特下詔表揚張議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勛,詔令說:張議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於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十一月,唐王朝於沙州建立歸義軍,統領瓜沙等十一州,授張議潮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管內觀察處置,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食邑兩千戶,實授三百戶。拜李明達為河西節度衙兼監察御史,拜李明振為涼州司馬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授吳安正為武衛有差。而作為人質留在長安的張議潮兄長張議潭則被授為金吾衛大將軍。
隨著瓜、沙、肅、甘諸州的收復及沙州歸義軍的建立,吐蕃軍隊節節敗退,最後集中於姑臧。涼州是北朝、隋唐以來的河西重鎮,唐朝前期一直是橫斷吐蕃和突厥的河西節度使所在地。吐蕃統治時期,又是統轄河西東部的大軍鎮駐地。如果涼州仍在吐蕃手裡,那麼張議潮所提出的收復河西東部及隴右數郡就是一句空話。因此,為了有效地控制河隴地區,張議潮便從大中十二年八月率軍開始了他東征涼州吐蕃的偉大壯舉。當然此時的涼州已經聚集了大批的吐蕃軍隊,另外還有河西隴右地區敗退至涼州的吐蕃軍,軍力十分雄厚,這導致了涼州戰役變得極其艱難。
前面已經說到吐蕃在河西倒行逆施,不但導致了唐人的憤怒,就是吐蕃人也對統治者極為不滿。而歸義軍建立之後秉承大唐傳統,對各族人民一視同仁,有力地團結了在河西走廊的各族人民。而這支東征軍由漢、吐蕃兩族士兵組成,共計7000名士兵。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戰鬥,歸義軍「分兵兩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騎爭先。須臾陣和,昏霧張天。」兩軍對陣之時,歸義軍人人置生死於度外,」列烏雲之陣,四面急攻,蕃賊糜狂,星分南北。」在血腥的死斗中,大唐精神重新煥發了光彩,吐蕃軍終於支撐不住,「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頭中鋒矢陪壠土,血濺戎屍透戰襖」。漢軍得勢,押背便追。不過五十里之間,殺戮橫屍遍野。」吐蕃軍雖然遭到很大的打擊,但是畢竟是強悍的敵人,歸義軍人數少,也沒辦法一時全部消滅,於是這場殘酷的戰爭足足拉鋸了三年。
經過三年的血戰,咸通二年,張議潮終於一舉攻克了涼州。張議潮收復涼州後,即表奏朝廷。於是,「河隴陷沒百餘年,至是悉復故地」。咸通四年唐王朝復置涼州節度使,統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治所在涼州,由張議潮兼領涼州節度使。從此,河西走廊又暢通無阻。當世之時,世人寫下這樣的詩句來讚揚張議潮:「河西淪落百餘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在之後的幾年時間中,張議潮以瓜州、沙州為根據地,對外征討,擴大戰果,鞏固歸義軍政權對河西的統治。當時,河西地區的形勢還是相當複雜:南面的吐蕃還在伺機捲土重來;北面的回鶻也在覬覦著河西這塊富庶之地。另外,吐蕃國內,自「尚恐熱作亂,奴多無主,遂相糾合為部落,散在甘、肅、瓜、沙、河、渭、岷、廓、疊、宕諸州之間,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他們糾合在一起,大肆劫掠河西各地。
張議潮在基本沒有中央政府軍隊幫助的情況下,進行了一系列戰役。《張議潮變文》直接記述了大中十年至十一年間的三次戰役:第一次是吐谷渾王進犯沙州,張議潮出兵討伐,兩軍在西同附近相遇,張議潮首戰破敵,土谷渾王敗逃,張議潮率軍乘勝追擊千餘里,並大獲全勝,活捉土谷渾宰相三人,斬首示眾,而後全軍高唱《大陣樂》,凱旋而歸;第二次是納職縣回鶻、吐蕃抄掠伊州,張議潮奔襲,回鶻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沙洲軍大獲全勝;第三次是叛亂回鶻劫奪唐朝冊立回鶻使王端章,張義潮聞知大怒。由於下文殘缺不全,不知結局如何。由此可知,張義潮為了抵禦周邊少數民族統治者的騷擾、劫掠,仍然進行著非常艱巨的鬥爭。《張義潮變文》中所說義潮「朝朝秣馬,日日練兵,以備凶奴,不曾暫暇」 ,就是當時實際情況的真實反映。咸通七年十月,「拓跋懷光以五百騎入廓州,生擒論恐熱,先刖其足,數而斬之,傳首京師」 ,其餘眾逃奔秦州,途中又遭到了尚延心的襲擊,「吐蕃自是衰絕」。河隴肅清,使唐王朝無西顧之憂。至此,河西地區初步形成了統一局面,「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唐王朝的勢力,已達隴右諸地。
正是張義潮率領的沙州起義及其戰果的不斷擴大,河西地區才得以克複,使「百年左衽,復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對於他在河西重振大唐聲威的業績,人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四方獷悍,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
河湟有感 唐 司空圖一自蕭關起戰塵,
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男的殺了,女的留著做奴隸。你以為什麼是民族融合?這就是
屠殺、胡化。
吉爾吉斯人外形像漢人,不過y染色體反而大多是白人類型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