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讀過的書,真的變成你的財富?
我常常覺得,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一句假話。
柏拉圖的智慧,不會因為你曾坐在書桌前,與《理想國》枯守數小時,就自動跑到你的心裡。
你也不會花一下午看一本《圍城》,哈哈一笑,就自動收穫錢鍾書楊絳的愛情。
我也曾貪戀所謂的「才女」之名,囫圇吞棗,一次吞完幾十本書,最後只記得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為人物鞠一把淚,什麼都沒留下。
所幸,在書海里摸爬滾打這麼久,雖然也踩過一些坑,卻始終沒有棄書而去,還積攢了一些小小的心得和經驗。關於如何讀書才能有效,這些心得,或許可以分享給你。
一、主動思考,最好是做筆記
主動思考,是有效讀書的第一步。
什麼是主動思考呢?
就是一個人在讀書時,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帶著自己的經歷與體驗,看待作者筆下的世界。在這個時候,作者只是一個引路人、講解員,他說的話並非總是有道理,讀者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來下判斷。
或是舉雙手贊成,或是覺得作者說法不妥,與他商量討論,都是可以的。
若是單純看書,容易如水過鴨背,不留痕迹。而在主動思考之後,書中的見解和想法,便如刀刻斧琢,印進一個人的思想里。
個人認為,做筆記對於促進主動思考,相當有效。
讀書的時候,若沒有紙筆在身邊,我常常會抓耳撓腮,難受不已。因為常常心有所得,偏偏這感覺又轉瞬即逝,當時不寫下來,再讀第二遍,便很難有相同的感受了。
做筆記不是抄書,而是怎麼有效率怎麼來。
我喜歡一邊讀,一邊划出我認為精彩的句子。心動之處,便在書頁留白處寫上批註。如此讀完一本書,還會額外花幾個小時,把筆記整理到電腦中。
這樣,我不是「吞」了一本書,而是真正地「消化」了一本書。
另外,好書總是需要再三、再四閱讀,而每一次閱讀,都是建立在前一次的基礎之上的。讀書筆記上的靈感和心得,恰恰為下一次的閱讀打下了基礎。
二、學著把你讀過的書說出來
我自己很喜歡和朋友聊書,日常太忙碌,不是每一本書都能寫成書評,和朋友聊聊當下心得,對於深刻理解一本書,也是有益的。
首先,能跟別人「講明白」這件事情,本身就需要你吃透它。我常常說著說著,就發現「咦,原來這裡我還沒理解透」。
其次,寫一篇書評,你需要正襟危坐,絞盡腦汁,但聊書,只需要一個興味相投的朋友,和彼此碰巧的一段時間——一餐飯,一小段同行的路,一個美好的下午茶。
第三,和他人聊天,可以得到立即的反饋。他可能會質疑你,你支支吾吾答不上來,便暗下決心:「我回去弄懂這個話題!」他或許會同意你,舉出你沒聽過的例子來附和你的觀點,你們相互探討,也容易有新的感悟。
當然,聊書是短平快的方式,寫一篇完整的書評,將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仍然是更為持久和深刻的方法。
三、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李敖有一句著名的「讀書無用論」。
「千萬別對讀書指望太多。你不會變得更博學,因為書上得來的東西你並沒有真正去驗證。你會因為終日耽於幻想而深思飄忽,因脫離生活而愈加沉默。」
書籍,來源於生活,又最終要回歸到生活。
如果自己不曾體驗過與書中人類似的喜怒哀樂,也許一個人對書籍的理解,便只能停留在大腦皮層淺表處,由故事情節而得到的簡單刺激。他將永遠無法體味這本書的靈魂。
拿我自己來說,如果不曾失去深愛的少年,便不會懂得安娜·卡列尼娜在失去愛情,卧上鐵軌時的萬念俱灰,更不會懂,托爾斯泰寫下這一段時為何伏案痛哭。
如果不是年輕時顛沛流離輾轉幾個城市,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我也只會覺得《溝通的藝術》中所云,無非教科書一般的簡單真理,原來踐行竟是如此不易。
讀書與人生,都是一種修行。
讀書如短途旅行,在每天的24小時之中,花一點時間,體會沒機會體驗的另一種人生,成為自己不曾成為的人,看沒機會看的風景。然後,更好地回歸現實世界裡。
如此,才能算是詩書藏於心;如此的歲月,才能算是不被辜負。
我知道你很努力,所以,更不希望你白白用力。
借用楊瀾的話。願腹有詩書的你,即便在日復一日的平凡生活中洗盡鉛華,也在同樣的工作里,有不一樣的心境;在同樣的家庭里,有不一樣的情調;為同樣的後代,成就不一樣的素養。
更多好文好書,歡迎關注
十點讀書-知乎
微信 微博
深夜十點,陪你讀書。倡導美好的生活方式。
推薦閱讀:
※不要做個孤傲的讀書人
※如何擺脫手機的困擾,耐心讀一本書?
※有些人一個月能讀20、30本書(不是網路小說),請問是怎麼做到的?
※讀史方法紀要(9)摸著石頭過河
※讀書是否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如何讀書改變一個人的氣質?
TAG:读书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