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瓊瑤的作品以及人比亦舒更被大眾所熟知?

最近在讀亦舒小說《喜寶》,回到宿舍問舍友又沒讀過亦舒的小說?她竟回我 哦,那個男的?我 .......

我也是最近才接觸她的小說


瓊瑤的電影作品更適合影視化,而是她本人一直在這方面做努力,很多作品甚至是先有劇本才有小說的,現在的大陸人,就算沒看過瓊瑤小說,多少也會瞟過幾眼瓊瑤的電視劇。而亦舒的作品有點像古龍的武俠,拍出來要麼是情節改動太大,要麼就是沒有那個韻味。

此外,瓊瑤的作品進入大陸更加早,而且那個高考落榜的勵志少女形象,曾經在中國大陸激勵過很多人。甚至影響中國大陸女性的愛情觀、事業觀、人生觀。她的作品是跟金庸古龍作品一起進入了中國的公共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的,而亦舒進入大陸比較遲,沒有趕上這一波通俗作品提升格調的潮流。

還有,瓊瑤在背景上要麼比較古典,要麼價值觀比較符合傳統,大陸人接受起來沒有障礙。而亦舒更多地描寫現代都市女性生活,是近年大陸經濟發達起來的職場女性越來越多,對於現代生活越來越熟悉,才讓人有強烈共鳴的。

你能想像嗎?剛開始讀亦舒的時候,我還沒有聽說過卡地亞,更沒有聽說過辜青斯基,我的朋友則不知道什麼是瑪德琳。很多現代人耳熟能詳的名牌,都是聞所未聞,有些牌子,我甚至是根據她的小說和雜文去按圖索驥了解的。

另外有個小問題,亦舒在語言上運用了很多的西方語法以及粵語的語法和詞語,現在的人會比較容易接受,但是早二十年就會有點怪。


電視劇多啊。台詞多經典啊。我痛我也痛你痛我更痛的。


改編影視多。情節曲折離奇,隨便拍拍都很好看。

故事人物多。捧紅一個帶動一片。

受眾範圍廣。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能看懂都很喜歡。

亦舒小說的女性,太有個性,對生活的論調又不是主流世俗所廣泛理解和接受。看得懂的就很少,喜歡的又更少了。


小說作品影視化算是一個很好的宣傳途徑,影視作品的受眾層次一般是要比文學作品廣很多的。

不可否認,瓊瑤奶奶的作品劇情起伏大,涉及人物多,確實很適合也很容易搬上熒幕。

而師太作品給我的感覺,從某個角度跟我很喜歡的古龍大師異曲同工,注重寫意,一些場面化或說是實體化的描述很少,在主人公內心情感糾葛和性格塑造著墨較多,其它部分只要交代清楚即可。

對於小說讀者而言,場景和事件描述細緻的作品固然畫面感強些,寫意筆法的,對於某些場景也可以自行腦補,不很重要的直接不去想便罷,對於整體的主角線或者說敘事線並無大礙,且腦補多了代入感也會隨之增強,對把握作品的脈絡和理解作品的內涵是無害反有益的。

然而對於影視作品的編劇,工筆小說自然改編起來要容易些,而且也不會過分得罪原著黨。

但寫意小說的影視化就顯得艱難許多了,一些具體的細節得編劇自己腦補創作,這一不小心狗尾續貂可就是毀了,退一步,即便是這編劇跟作者神交已久或作者本人作編劇,yy已久的原著黨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完美故事鏈和當初代入的主角人選。

而影視化以後,大家發現,怎麼跟我當初想的差別這麼大???

這個角色明明應該讓XXX來演好吧!!!

我不看我不看,我不聽我不聽!!!

畢竟是商業社會,從風險評估的角度,投資人自然會傾向於選擇瓊瑤奶奶一類的作者。

師太的作品早年也有幾部被翻拍成電影,主角也不乏張曼玉,鍾楚紅(好吧,我就是很喜歡《流金歲月》這種乾淨沒什麼幺蛾子的電影)等又有演技又有顏值的。

但市場不會騙人,反響並不算好,觀眾對於演員和故事的呈現都甚不滿意,只能作罷。

前段日子聽說《我的前半生》的同名電視劇開播了,大致看了看劇情簡介。作為原著黨,當場就決定絕不入坑了……

子君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人物,電視劇里的那個總讓我覺得世俗有餘而傲氣不足。洒脫和自信的特質,缺了便算不得亦女郎了。

就電視劇本身不發表任何評論,畢竟沒有調查便胡說一通總是沒有什麼可信度的,原著黨也要理智一點嘛2333,況且如果最終更多人因此而熟悉和喜歡師太,當然更好啦~


金庸大師,瓊瑤阿姨,江湖愛情,盡人皆知。我的秘密花園裡還藏著高陽先生和亦舒師太。


因為大家都年少無知過啊

而瓊瑤阿姨的作品都是不是費太多腦子就能收穫滿滿的粉紅色氣泡的言情劇

女主角美的我見猶憐,男主角帥的慘絕人寰

你們要怎麼作我們都會說好好好,買買買,行行行

女二就壞的蛇蠍心腸徹徹底底

恨得我們只想鑽進屏幕薅頭髮

但是一旦你長大了明辨是非懂得人生不易的時候

再看瓊瑤的作品可能更多的是吐槽了吧

就如童年吃的第一個棉花糖

因為好奇因為新鮮就以為那是人間美味

幾乎佔據了你整個童年的甜蜜回憶

而你長大之後路過人潮湧動的步行街

再買過一支棉花糖

即使再大再好看

可能都不如童年時在學校對面的小攤上買的好吃了


瓊瑤小說拍成電視的多


推薦閱讀:

TAG:小說 | 文學 | 亦舒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