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宗教談宗教對宗教研究客觀嗎?

"誰如果只知道一種宗教,對宗教就一無所知。"

(麥克斯?繆勒:<宗教學導論>,第11頁)


戲仿一下:

其次,還有很多"錯覺"是主觀的,個人經驗性的。比如,精神病患者對自己的感受——當一個信徒看到自己照片的時候,照鏡子的時候,自然會產生各種精神病經驗——比如說把自己當成小鳥。這時候,恐怕一個非精神病患者就很難理解他們心中的情緒,對於這樣的內容,非精神病患者很容易造成脫離context的解讀。


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客觀與不客觀一說!你說的客觀是基於人們共同認知的相對客觀!然而宗教卻是脫離與相對論的思考!客觀來說,真正推動人類文明的只有世界上10%的人!但我們能說其餘90%代表了最客觀的事實嗎!人陷入宗教哲思是好的,我也曾無數次沉思!人們覺得你這是自尋煩惱,但我想說只有在思考中才能看到最真實的自己!時間長你就會發現、人是一種佛魔一體的,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是參考自身魔性從而增長自身的佛悟!正所謂是淤泥與蓮花共存才能長出最好的蓮!


先跳一下身份:美國宗教研究專業在讀。

我個人的想法:想要做出好的學術成果,必須要跳出自己先入為主的成見。而好的研究方法不代表它是「客觀的」;這僅代表它能有意義地解讀某一事物或現象,為我們解決當代的問題提供幫助。到底從什麼角度出發,取決於作者想要解讀和回答的問題。不同的視角之間是可以互補的。

就以對於耶穌的研究來舉例,從中世紀到啟蒙運動再到現代,學者視角的變化即反映了這一問題。

中世紀學者研究耶穌的出發點:耶穌到底是完全的人還是完全的神?耶穌和聖母瑪麗亞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麼樣的?現代人來看,以上算是比較正常的問題,比較奇葩的還有:耶穌死之前吃的雞是不是跟它一起複活了?耶穌受了割禮,他的包皮去哪裡了等等。這些問題當然可以從純粹的形而上學的角度來進行解讀和分析,不過我們需要意識到他們也是有背景,有context的。這些學者不是酒足飯飽無事可做來搞這些研究的;為自己所處的教派提供政治鬥爭的籌碼也好,為神學哲學提供新思路也好(這些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問題確實在哲學史上處於承上啟下的地位),學者寫作是有目的性的。而這種目的性往往單看文本,單從傳統內進行研究是無法被察覺的。

半隻腳跳出基督教信仰,來對耶穌進行真正歷史上的研究開始與啟蒙運動時期Reimarus的Apology for the Rational Worshippers of God(1744)。因為啟蒙運動的緣故,第一次有人開始公開發聲,認為耶穌行奇蹟,死後復活一事無法用科學和理性來解釋,要把耶穌從人的角度來理解。於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學者考據(其實是毫無根據的臆想)出了一系列的結論:耶穌假死;行奇蹟是比喻式的寫法;目睹耶穌復活的婦人其實去錯了墓地等等。這些結論不見得有任何實際價值和意義,但他們已經試圖在一個科學的語境下重新構建耶穌的形象。這既是啟蒙運動的科學運動所推動,也反過來推動科學精神的發展。同樣啟蒙時期的神學家如Schleiermacher,就不會再試圖從理性,而是通過感性的先驗體驗來證明基督教的合理性。

真正脫離基督教信仰,用符合現代學術的標準來研究耶穌的學術運動,是由Albert Schweitzer的Quest of Historical Jesus (1906)開始的。Schweitzer批評前人的研究完全是基於他們的主觀臆斷,為了「理性」所提出的種種假設完全站不住腳。所以Schweitzer提出,要從第一世紀猶太教的角度來研究耶穌,因為耶穌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猶太人,而他的所思所想不可能超越他所處的時代環境。以此為開端,我們才有後續的對四本福音書文本的考證;結合死海捲軸的考古成果重建耶穌的身份等等。

學術界這樣轉變的過程也一定是受到了大時代的變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耶穌/什麼樣的基督教,是我們研究耶穌和基督的潛在的出發點。中世紀的我們需要一個作為神的耶穌,啟蒙時期的我們需要一個作為人的耶穌,而處於現代的我們所需要的可能更是一個作為符號的耶穌。甚至於連耶穌最早的門徒在記錄他的事迹的時候也無法避免這個問題:比如John和Luke記錄耶穌事迹的角度完全不同;Paul在他寫給某一教區的信里嚴厲批評了另外一個教區等等,都是他們對於自己所面臨的問題的回答與反思。

以上的回答高度概括了一些內容,不太準確,但我覺得這樣可以較為簡練地傳達我的觀點。在當代,跳出宗教來研究宗教已經是一個必備的前提,但這本身並不一定就和宗教信仰所衝突。我的一個教授曾跟我說,美國研究基督教的學者大部分都是信徒,但是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的信仰和研究分開。至於在這基礎上如何正當化自己的信仰就是他們自己的私人問題了。

回到答主的問題,脫離背景單獨談論某一研究方法是否「客觀「並沒有太大意義。被研究的人也好,文本也好,現象也好,都是當時時代的複雜產物;而當代的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也不免受到自己所處時代的現象的影響,要回答自己的時代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是否從信仰的角度來研究宗教並不會讓某個研究變的更「客觀「。


所謂客觀,就是不受個人主觀體驗的影響,所以該題可以看做 身為宗教外人士看宗教是否能避免主觀影響。

答主是一名社會學本科生,在現代社會調查中,尤為強調社會調查的客觀性,但因為調查者和被調查對象的個體差異等難以避免的主觀原因,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觀。記得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曾說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漏洞。在社會調查中不可避免的主觀性在合理的調查方式中是可以忽略的。並且,社會調查也不是越客觀越好,很大程度上需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調查者的主觀性,需要感同身受。

啊啊啊,再不說正事就要被摺疊了

好吧,一會更

宗教本身就是人的主觀性產物,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時人對外物的自我解釋,後來經過發展成為一種思想武裝或感情寄託。

若以一種宗教徒的視角看待宗教。宗教徒是宗教的締造者,每一個宗教徒都在其所信仰的宗教中投入了許多精力;反過來宗教又是宗教徒的哺育者,宗教在其身上映射了許多教義與信仰。你問宗教徒怎麼看待宗教,很大程度上就像孩子怎麼看待他拼的玩具或者孩子怎麼看待自己的媽媽——是愛和信任,甚至可以升華成狂熱與信仰,這客觀嗎?

若以世俗視角看待宗教。首先就是調查者不信宗教(至少不信該宗教)可能題主認為不信宗教就會否定它,做無產階級無神論者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所以不具備客觀性,但試想,一個宗教與個人的關係,只存在信與不信兩種,不可能中立,剛剛已經分析過宗教徒的看法主觀性頗大,而且這種主觀性是宗教徒難以避免的,那麼有何理由說跳出宗教看宗教不客觀呢?

那麼我們再來看,不信宗教不等於否定宗教,恰恰是避免了主觀性,客觀的看待宗教。

答到這裡差不多了,然而我又想起社會調查方法來了。如果把社會調查的對象比作魚塘里的魚,想了解魚的情況,一種方法是站在岸上看,另一種是你也變成一條魚到魚塘里生活。前者更具客觀性,後者也有隱藏調查者和顯露調查者兩種,相對較主觀。

宗教問題拿到這裡一般會用第一種方法,因為宗教強烈的主觀性,總不能讓調查者信仰該教再調查吧。所以即使選擇第二種方式,也是顯露的調查者居多。這也是題主所說宗教類的研究大都是世俗眼光的重要原因

題主要分清寫小說與做研究調查,小說可以用第一人稱,但調查未必如此

答的很開心(∩_∩)謝謝題主


和樓主一樣,我也是從小被灌輸唯物論思想長大的,但是卻在親身經歷了好多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後開始懷疑唯物論,後來經過反覆思考、懷疑、動搖,最後推翻了唯物論,認為這個世界並不只是唯物的,而是有非物質形態的東西存在,包括生命。所以,科學既然被限定在唯物論的「井」下,那麼他的結論也只限定在物質里,對於非物質的世界他沒有能力發現研究,或者說,科學先天殘疾。既然科學不正確,相應的我們的教育也不正常。

但是樓主居然能在這種不正常的教育背景下能客觀地認識宗教,實在了不起。很多不是宗教人士發表看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把宗教當成文化或現象來研究,或多或少會有些批判,雖然不認同,不接受,但是不會反對宗教。另一種是把自己限定在「物質」的「井」中來主觀批判宗教,這種人既沒有科學的態度,也沒有科學的精神,更沒有科學的嚴謹,把科學證明不了的事物統統歸為不存在,在他們看來,證明不了就相當於不存在。前一種會比較客觀地認識宗教,至少會把宗教里有益的東西提出來。而後一種完全不客觀,既不懂科學,也不懂宗教,只憑主觀臆想。


站在岸上就不能研究游泳了?只要你真的會游泳,不在水裡也能研究各種游泳相關啊:泳姿、人體結構、生物力學、流體力學……哪個不行?


建議去了解一下宗教學,而非某種特定的宗教。

宗教學是研究宗教信仰及信徒的客觀部分的學科。


跳出宗教談宗教出現的原因和結果可能都是無法理解宗教!關於「客觀」這一概念太浮誇了~


我是粗人,不太了解這些東西,說點看法然後去吃飯吧。

首先,我認為主觀還是客觀這只是在討論方法論、討論視角、討論辯論方式的時候才存在的一種辭彙,而且是兩分法,而且還是你自認的辭彙,哦我是客觀的你是主觀的,我的視野是太空,你的視野是生活的。。

其餘時候,我覺得討論這種辭彙都沒有意義。

其次,宗教是什麼?這也是很難有個明確的定義。信錢算不算?

我認為宗教它只是某些相對固定的、堅定的價值觀。由大環境造就,小環境又在影響。這個遐想出來的辭彙被加總,說成是一個叫"宗教的東西。

但小個體在動態,大的組成也在動。

如果類似於計算機的程序每個假設的人,給他建一段代碼,運行。

對於宗教教徒,你認為可以賦予他們的應該是哪些固有特質?

這些宗教程序他們相信是有一個造物主?

或者他們只是容易被其他病毒感染同化和傳播?

或者他們是什麼美好的價值觀規則的防火牆?

在什麼環境運行?最後是什麼結果?

哦,我也不知道。但我覺得很好玩。我不是學計算機的。

可惜偏於人文的研究的文藝青年,又好像把它們全部都量化起來加總叫宗教。我覺得不好玩。沒意義。

你們甚至都無法量化「宗教」那個群體,進行研究。

這就是人文學科,然後認為自己是客觀的。

所以,宗教這個辭彙,和主觀客觀放在一起,無法討論。不好玩。


照這麼說學醫的都太慘了……


掌握史實的情況下是可以客觀的


用資本主義的立論解釋資本主義的現狀,怎麼也解釋的通,但有社會主義來反觀,才會覺得兩方的問題出在哪兒。

自證,會比較容易陷入循環論證。


┏┳━━━━━━━━━━━━┓

┃┃████████████┃

┃┃███████┏━━┓█┃

┣┫███████┃水┃█┃

┃┃███████┃帝┃█┃

┃┃███████┃真┃█┃

┣┫███████┃經┃█┃

┃┃███████┗━━┛█┃

┣┫████████████┃

┃┃████████████┃

┗┻━━━━━━━━━━━━┛

看,是水之大帝,突破了水的極致,他竟然水到了19級!!!!」

萬丈高樓之上,一個巍峨的身影俯瞰眾生,睥睨十萬貼吧。

「水之大帝要幹什麼?難道他要水到傳說中的——二十級?!!!!」人們驚恐萬分。

只見水之大帝一聲大喝:「十五字大水印!!!!」話音未落,萬丈高樓拔地而起。

「沒有人可以阻止水之大帝了,他的經驗竟然不需要槽!!!!」

又見水之大帝微微一笑,忽而狂風大作,電閃雷鳴,萬千樓主忽覺精神一盪。

「大挽尊術!!這是大挽尊術!!!」

水之大帝一捋鬍鬚,輕喝:「小尾巴!」萬千水眾只覺精神恍惚,天翻地覆。

水之大帝創造了水界,從此水民們與白水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創建於 2015-09-04


想起了羅素的《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等文章。


宗教學並不等於神學啊,神學(或者佛學,或者伊斯蘭教法)的話,我覺得還是信徒研究更合適。

無神論和自然神論也是信仰,所以不信教者研究宗教,同樣可能是預設立場的,當然如果從來沒有思考過宗教和信仰~當我沒說


恰恰相反吧。

世俗者從世俗角度研究宗教,宗教者從宗教角度研究宗教。

讓所有的研究者「以偏概全」地研究宗教,所有人才能看到真正盡量客觀的研究成果。

文化上的學術成果遠看似一塊光滑的明鏡,近看卻是波動的海洋。

強求明鏡,反而主觀。


客觀。站在某個宗教的角度上談宗教才是太主觀了吧。。參見知乎用戶虯髯客


那是否意味著世界名地的時裝展也是有問題的?!

—————————

有時間再細分析!


宗教本來就不客觀,各大宗教的教義也不存在「客觀」這一概念。(或者有,但也是扭曲的,晦澀的,樸素的「客觀」)


這要看你研究的對象是宗教概念里的哪個範疇。比如你研究宗教歷史,那可能歷史教授比某仁波切的客觀度要高,因為教授的業務是掌握歷史信息量與統籌分析歷史信息,這種情況跳出宗教可以得到所謂客觀。然而,假如你想要跳出宗教客觀分析宗教教義的實修領域,重點說三遍:實修領域,實修領域,實修領域。那麼宗教本質屬於神秘主義範疇,想要深入精髓不身體力行,只是排比分析數據,那是紙上談兵。本著寧可信其有的精神才有初步資格敲開神秘主義的第一道門。你主觀不體驗一道菜,能客觀分析出細微的滋味嗎,不能。想研究宗教,如果不想浮於皮毛,或者不是起點就反宗教,而是求知探索乃至更高階的願力支撐,那都是要正信在先的。ps,以上內容中宗教狹義針對佛教,其他宗教本人了悟不足。


我也疑惑過,也因此看過很多書籍。然而現下覺得只是世界觀的差異,為什麼這麼說呢,很多人在宗教上是處於徘徊狀態的我相信,所以我佩服那些虔誠的信徒,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最簡單的。看過這樣一句話當時真的無法再很多贊同,信仰簡單世界就難以繁複。就是這樣你才疑惑吧。


如果你說的是神學,應該可以。。。

我讀了一些基督教神學的書,感覺萌萌噠……但我不是基督徒(

跟著他們的想法看就好(

你真的要研究也是可以的,就好像哲學學者研究哲學史一樣,不管你信不信,進行解釋就好,然後記錄思想演變……


作為一個邊緣人談一下體會,有次我問老師佛法裡面那麼多本經書講來講去其實都在講一個道理,為什麼還要有十三經?

老師說,因為講授的對象不同,天賦不同,慧根不同,來路去路也不同,所以要針對他的情況,用他能理解感同身受將心比心的講法,舉例,甚至於語言表達方式。

宗教就是這樣,有時候你不理解,只是跟你的來路去路不匹配而已,它們非要講的那麼玄乎,是因為大部門世人更願意接受這種方式。而我們追求的真理,是要能說服我踐行過的真理,你所說的方法論,未必真正的跳出了宗教原理,只是你走的是不跟看起來最好接受的那一條路不同的路而已。


在岸上學游泳,保證不淹死你


推薦閱讀:

佛教的最高概念是?
不信基督的人能找神父訴說心事嗎?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盲目信仰宗教?
為什麼我們燒香拜佛卻沒有宗教信仰?
飛天麵條神教的根據地在哪?那些網站,社交軟體上可以和教友們交流呢?

TAG:信仰 | 宗教 | 宗教哲學 | 宗教學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