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21世紀資本論》第八章 I

第八章 兩個世界

第一節--第四節

背景:

自19世紀以來,不平等的結構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絕不是一個和諧或白髮的進程。而是體制和政治因素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繼法國之後,轉而分析美國,並最終擴展到可獲得充足歷史數據的整個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

主旨:

考察世界各國不平等的歷史演變情況

結論:

1、平等程度縮小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我們當前已經生活在一個均等化的社會裡。它主要反映出的事實是,"美好年代"時期的社會是極其不平等的一一實際上,那是整個歷史中最不平等的社會階段之一。

2、在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的混亂以及相伴而生的經濟及政治衝擊,拉低了20世紀以來的不平等程度。不存在循序漸進、協商一致和無衝突的演變方式來推動實現較大程度的平等。在20世紀,抹掉過去、推動社會重新洗牌、萬象更新的是戰爭,而不是和諧民主或經濟的理性行動。

3、引發了1914--1945年資本/收入比的大幅下滑和資本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的下降是因為世界大戰造成的破壞,還有"大蕭條"引發的破產,最為重要的是,這一時期頒布的新公共政策(從租金管制到國有化,以及以通脹推動那些依靠政府債務為生的食利階層的自然消亡)。

4、當前人們必須爬到更高的社會階層上,才能讓資本收入超過勞動收入

總結

1910-2010年法國整體收入(包括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20世紀下降,而工資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則維持了,收入不平等的縮小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 1914--1945 年,稱為"美好年代",20 世紀進程中收入不平等程度的顯著縮小,完全來自上層人群資本收入的減少。隨著個體在總收入前10%人群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勞動收入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勞動收入比重總是迅速下降,而資本收入比重總是急劇上升

從"食利者社會"走向了"經理人社會",也就是說,從一個由食利者(擁有足夠的資本,從而可以靠他們的財富產生的年收入為生的群體)占最高 1% 的社會,轉向一個最高收入層級(包括前 1%) 主要由那些靠勞動收人為生的高薪個體構成的社會。也可以更準確地說 ,我們已經從一個超級食利者社會走向一個不那麼極端化的食利者社會,新的社會在靠勞動獲得成功和靠資本獲得成功之間更好地保持了平衡。

推薦閱讀:

拆解|《絲綢之路》第十六章

TAG:读书会 | 书籍推荐 | 托马·皮克提ThomasPiket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