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元紫砂壺出自宜興,其中奧秘在哪裡?

必須跟大家分享一下前晚東家上的拍賣了!

本著截圖即擁有的心情,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場名震江湖的頂級紫砂藏品拍賣,現場兩件大師拍品成交破百萬,壓軸作品為起拍價600萬的顧景舟制寶菱壺……引來了東家史上最多圍觀群眾。

一個紫砂壺為什麼引來這麼大的流量?它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我們來到紫砂原產地宜興丁蜀鎮,找了一群當地紫砂手藝人聊了聊。

***

程輝的外孫女蔣程思制壺過程

宜興紫砂的原產地——宜興丁蜀鎮,中國自古陶業繁華之地。丁蜀鎮是中國自古陶業繁華之地,位於宜興東南部,天目山余脈之低山、丘陵與水鄉平原的結合部,從太伯奔吳、周章冊封,再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的先後崛起,江南的吳越、荊楚、中原的文化在此交匯。這裡曾經出土了眾多陶器。

小鎮的一天從中午開始,起床洗漱,打理雜事,到了入夜,才是整個丁山最沸騰的時間。「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絕對不是大唐盛世才有的風光,家家戶戶都點著燈做茶壺,切泥條、拍身筒,手上功夫有序進展。

宜興的匠人有自己的傲氣,江南人講「手私家生」。一個好的紫砂壺,每個人的標準不同,做出來氣質也不一樣,工藝獨家,工具獨家,從打泥條、圍身筒、成型,再到落款,體現的是匠人一套完整的技藝和風格趣味,但凡我之出品,必是精品。

11月 15 日 上午 10:00

朱木匠

身份:紫砂工具製作者

「人家都說我做的工具貴,便宜的我又做不來。」朱木匠工作的地方几乎沒有地方落腳,各式木料堆得滿滿當當,一箱箱沒有做完的半成品矩車放在桌凳上。一打開門,撲面而來的都是木頭的氣味。

相熟的客人大多是當地手藝人,也有一些大師找過來。大家擔心朱木匠哪天不做了,都勸他收徒弟。朱木匠倒不是很在乎。

「我十八九開始做木工,很多人要我帶徒弟,我不帶的。因為在我這裡學到基本功,要能鋸、能刨、能上車床,吃三年蘿蔔乾飯,誰能堅持三年?」這句話問倒了很多人。

11月 15 日 下午 3:00

徐門紫砂:那個時代沒有大師,就是一群做壺的

身份:大師

徐維明的老家在蜀山南街。那是一段代表了宜興紫砂手工時代最緩慢迷人的日子。窯火的旺盛,燒熱了這條街的繁榮,不到四百米的街道,林立著眾多紫砂商號:吳永春、陳祥榮、潘蘭初等人所開的紫砂陶器店。 徐維明的曾祖父徐錦蓀自道光年間就從事紫砂製作,開設陶記「福康」,專營紫砂產品。徐「福康」有過一個光輝時代,召集了當時從事紫砂製作的許多名藝人為其製作產品,遠銷南洋、東洋。

徐漢棠是顧景舟的第一入室弟子,作品以「漢棠盆」著稱,而徐秀棠則跟隨「泥人張」傳人學習泥塑,回來專做紫砂雕塑,一個擅長制壺、制盆,一個擅長陶刻、雕塑,兩人均做到極致。

徐光大學畢業那年,隨著父親徐維明正式學習紫砂,幾乎每一天都會留出時間來觀察父親、祖父做的經典壺。

「那個時代沒有大師,就是一群做壺的。我童年、小學、初中,一直都在這條街上,大家每天都會互相碰到、問好。」

「像我們家的話,一開始這個壺都是當一個標準去練習基本功,越往裡面做越難」。

「我覺得創新不應該是刻意推陳出新,去做很顛覆性的一些動作,創新應該是把我們好的傳統文化、經典的一些東西,以一種更好的呈現形式,讓他能夠更好地流傳下去。因為每個時代的理解和審美都不一樣。」

11月 15 日 晚上8:00

東升:我還想實現未實現的理想

身份:器象品牌創始人

15年,東升開始做「器象」品牌。以合理的價格、工藝、泥料,做面對大眾的實用器皿。器象出品的紫砂壺非常好認。大多是光塑器,線條、結構,這些代表了西方理性主義的元素被穩妥地使用,為了最大化體現紫砂材質的傳統,整體線條依然非常內斂,「我們的東西一定要很有力量,因為傳統東西是有勁的東西。」

「器象小院」是單獨一棟,沒有過於明顯的招牌,東升看起來似乎更像是一個安靜害羞的男人,說話聲音輕而溫柔,偶爾中斷,陷入思考,偶爾兀自微笑起來。有時表達得略微艱難的時候,在一旁的妻子林群就會順勢接過話題幫他補充。

「如果做成一件美觀又好用的泡茶器,讓世人都可以接受,讓世人去喜歡美,我覺得這是設計師願意看到的東西,做品牌是我待在這個行業的理由,我還想實現未實現的理想。」

如果要把品牌做成,不光是資金、技術、營銷的問題,要獲得人們的認可,形成自己的品牌力量,還需要得到更多優質平台的支持。

「做器物,人格爆表了,東西就出來了。」

11月 15 日 晚上10:00

張茂業:我們只能拼刻苦

身份:紫砂手藝人

張茂業的工作室大約十平米,剛好容下他的工作和接待客人。桌上養了一盆銅錢草,挺好養的草,由於車庫裡曬不到陽光,葉子的一側有些焉。

六年前,張茂業決定正式辭職,進入紫砂行業。

對於吃飯,他沒有太大要求,同一種麵條可以反覆吃幾個月。「我老婆給我帶了飯,我吃完又坐在椅子上,沒出過這個門」。回家後,有時想想手頭的壺,再想想明年的比賽,想得逐漸興奮起來,才遲遲進入睡眠。

「中國有句古話,男人三十而立,我是一直想學茶壺的,當時就想三十歲,不晚。我從來沒認為你喜歡的那件事,會因為你年齡的問題完了。」

張茂業做的都是全手工壺。雙手的嫻熟性,使他加深了對於純手工的理解。「一把壺,我做了兩三次回合,都有一開始沒看到的細節,每個地方的處理、弧度,都有它的道理。」


在東家,來看看這些紫砂手藝人吧~


推薦閱讀:

TAG:紫砂 | 文化 | 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