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在《資治通鑒》中的首秀:吊炸天的技術大牛,是比女人還要難哄的存在……

張溫以詔書召(董)卓,卓良久乃詣溫;溫責讓卓,卓應對不順。孫堅前耳語謂溫曰:「卓不怖罪而鴟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溫不忍發,乃曰:「君且還,卓將疑人。」堅遂出。

——《資治通鑒 · 卷五十八 · 漢紀五十》

董卓的狼子野心,早年間就已顯露無疑。

董卓在桓帝年間即從軍,主要是在涼州一帶和羌人作戰。幾十年間,雙方互有勝負,官位也隨之起起伏伏。這樣的邊將,在大漢朝近四百年的歷史中不知凡幾,大部分最後都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只有極少數因緣際會,能留下自己的名字——董卓,就是這極少數中的一個

董卓因黃巾之亂而發跡,但他的人生故事和平叛卻沒有太大關係。當時朝廷的確曾經徵召過他討伐黃巾軍,但他卻打敗了,並因此而被免官。

後來,還是因為他長期與羌人作戰,在當地有威望,才重新獲得起複——他雖然打黃巾軍打不過,但對付羌族人卻是一打一個準。


董卓時任破虜將軍,受太尉張溫所轄。只是,張溫以一介文人典兵,根本就叫不動董將軍

董卓對待上官的態度,幾乎可以用目中無人來形容。張溫用皇帝的詔書召董卓,結果董卓過了很久才到。而且,應對失禮,態度極為不端正。

參軍孫堅對董卓的這種飛揚跋扈很是不爽。他附在張溫耳邊建議,當以軍法斬之!可張溫不同意,他認為董卓在河隴之間很有威望,如果殺了,西征便無人可依靠了。

孫堅並不同意張溫的看法。孫堅認為,董卓輕視長官,此乃一罪;邊章和韓遂叛亂一年多了,他都按兵不動,此乃二罪;再者,他出征無功而返,不僅不謝罪認錯,態度還非常倨傲,此乃三罪。這種人還留著不殺,您以後兵就不好帶了。

但張溫依然不忍心。他拒絕了孫堅的建議,還和孫堅說,你先出去吧,你這麼跟我嘀嘀咕咕,董卓會起疑心的!孫堅只得告退。


以上,便是董卓在《資治通鑒》里的首秀

這段記錄,是司馬光故意放在這裡的,因為以上的內容並不在董卓自己的傳記里,而是在孫堅的傳中。

歷史都是事後由史家整理的,而幾乎所有寫史書的人,對董卓的印象都不太好。通過以上的片段,我們也能看出,董卓的大體特徵確實招人反感:飛揚跋扈、目中無人,仗著軍功看不起文官。

有了這個開場做鋪墊,董卓後面做出那些事,也就顯得理所當然了。

  • 並不是說,董卓因為這種桀驁不馴的性格,就肯定會謀權篡政。而是在孫堅的建議中,我們已經能夠充分get到董卓的擁兵自重
  • 叛軍已經亂了一年多了,董卓卻按兵不動,況且對上官的態度極為囂張。綜合考量這兩點,再聯繫當時的亂世格局,董卓的小心思到底是什麼,也就呼之欲出了。

董卓的這種作風,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某些關鍵崗位上的技術骨幹。他們的態度永遠都那麼拽,仗著自己有技術就不把上級放在眼裡,視公司的規章制度如草芥。

而他們的上司,應對方式和張溫的也簡直如出一轍。因為大咖有技術,就小心翼翼的捧著哄著,生怕他們離職了會對公司造成毀滅性的影響。簡直就把這些人當成了衣食父母,用愛供養。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可這種低姿態真的有用嗎?

很明顯,沒用。董卓就是活脫脫的例子。面對叛軍,他的做法是保存實力。這種心態,是一個願意為大漢朝付出的人嗎?

仗著能力而不願意和你分擔義務的人,根本就靠不住。

你的低姿態,只是強化了他的居高臨下;你的一味妥協,反倒是讓他要求更多。張溫想要留著董卓鎮撫西羌,但實際上,卻是董卓在藉機不斷擴大勢力,準備之後在天下的大亂中分一杯羹。

公司里也是一樣,那些被伺候得跟大爺一樣的骨幹,等哪天公司有難了,只會跑得比任何人都快。

而且,他在跑的時候,壓根是不會念及你曾經對他小心翼翼關懷備至的照顧的。於公於私,他對於往昔的「情分」,都不會有絲毫顧念。

還是用張溫來做例子。當時,有一次,天象示警,據說應該有對應的大臣被殺才能消除災禍。董卓早就看張溫不順眼了,便以對應天象為名,把張溫拉到了鬧市,硬生生用木棍打死。(太史望氣,言當有大臣戮死者。故太尉張溫時為衛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溫與袁術交關,遂笞殺之。)

所以說,你當年一次次的原諒他,真的原諒對了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


順著這個邏輯延伸下去,我們也就可以得出今天的結論了:仗著能力而不願意分擔義務的人, 永遠和你不是一家人。

我們見慣了各種全職太太被丈夫拋棄的八卦新聞。先生們的理由千奇百怪,最無恥的,是說太太們已經跟不上先生成長的步伐了。

但是,你若真的去分析這些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就會發現他們的裂痕其實早就清晰可見。

收入高的一方,對家庭的貢獻只有錢,沒有其他。各種家務應酬、照顧父母、培育小孩……基本上都是全職太太一手包攬。你從來沒見過那位先生下過一次廚,接過一次娃。當然,他總是有他的理由,理直氣壯。

這種理直氣壯的背後,是家庭成員之間巨大的不平等。而這種地位的差別,和董卓與張溫之間,何其相似!

不願意分享和分擔, 從來就不是什麼個性的問題, 而是心態的問題。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張溫此人,早年受惠於曹騰(還記得這個人嗎?就是曹操的宦官祖父)。後來漢靈帝開始賣官,張溫就給自己也買了一個三公的位置。

但是,在當時的清議中,張溫並不是什麼無恥之輩,反而以有「傑才」而著稱。只是,這樣的官吏想要升遷,也只能從皇帝那裡買,想想還真是讓人心酸。

大漢朝的死,真的是自己作出來的。

一定有人會問,如果當年張溫真的殺了董卓,是不是就不會有後來這這麼多的亂象了?

很可能,還是會有。

漢朝的紛亂雖然由董卓肇始,但關鍵卻在於中樞已經混亂——否則,不論董卓能力再強,野心再大,也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即使沒有董卓,接下來事情也可能會如此發展。

朝政已經亂了,董卓只不過恰逢其會而已。沒有董卓,也會有下一個軍閥來做這些事的。事實上,當時已經有不少人蠢蠢欲動了。

比如,袁氏兄弟。——關於這一節,我們以後會講到。

- Review -

韓信:一場拙劣的忠字舞表演

陳勝吳廣:前浪都死在了沙灘上

劉英謀反案:再髒的活,也能幹得漂亮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部分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三國最不可思議的逆襲之戰,江東猛虎孫堅為何死在劉表之手?
如果孫堅沒有早逝,孫權和孫策會不會為爭權而廝殺?
三國時孫堅為什麼要依附袁術?
孫家兩代人中,孫權才是開拓地盤最多的,為什麼大家反而認為孫堅孫策軍事好?
三國時代劉表和孫堅是什麼關係?

TAG:董卓 | 孙坚 | 资治通鉴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