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地改革的現狀、問題及存在原因是什麼?

在《南方周末》、《南風窗》這些雜誌中經常讀到周其仁等人關於土地改革的內容,雖然每次都細心在看,無奈對這一方面的知識了解實在不多。作為新聞學生,對這一改革熱點有很大的興趣,哪位比較了解還請分享一些知識。致以誠摯的謝意。


土地財政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其因果鏈大致有如下兩條:

一:

GDP硬指標——&> 地方政府對招商引資的迫切需求——&> 低價出讓工業用地——&> 製造業蜂擁——&> 製造業投資、產能過剩,國內無法消化——&> 對外傾銷——&> 人民幣無法升值——&> 央行囤積外匯對沖外貿順差——&> 投機熱錢湧入中國,賭人民幣將來升值——&> 央行超發人民幣,來對沖3萬億刀的外匯儲備——&> 經濟流動性增大——&> 賺錢的行業大多國家壟斷,因此過剩的流動性大部分進入了房地產市場——&>地產泡沫,實體經濟不舉

二:

地方政府需要錢——&> 限量高價供應商住用地——&> 地價高企——&> 用此收入來還債(開發工業用地過程中,征地、修建基礎設施等等跟銀行借的錢)——&> 只有房價一直漲政府才可以還得上錢——&> 百姓被綁架

綜上可以看出,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其價格、供給、交易均被政府壟斷,而非市場調節。所以改革的重點不言自明:明確土地所有制,土地交易市場化。具體措施容不贅述,學界政界多有討論,最近出來的「383方案」中也有明確設計。

土地改革的意義重大,當然也需要其他諸如戶籍、財稅、社會福利等諸多體系的改革協同配合才有意義。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土地產權歸農民所有,農民通過自由的土地市場把地賣掉,進了城,結果發現沒城市戶口買不了房,子女在城市上不了學,回到鄉下吧,可地已經賣掉了。怎麼辦?

說來簡單,實際操作層面肯定有諸多阻力與風險。有多少人在靠著當今的土地制度過活?若改革,光是地方政府今後收入從何而來?欠銀行的錢怎麼還?要知道,改革的紅利可能要很多年後才能收穫,而誰又願意犧牲短期利益去換一個未來?公共政策不似個人選擇,其成敗往往要以幾代人的命運作籌碼。「不改革是等死,改革卻是找死」,進退兩難可見一斑。

馬上就要三中全會了,我們且觀其行。

以上多有謬誤,還望諸位指正。


土地改革成為如此熱門話題,根源我想還是我國的政治、經濟體制。

政府作為市場經營主體的角色,在市場中與民爭利,同時,作為管理、分配者的角色,又必須兼顧社會公平,雙重角色是很難兼顧的,前幾十年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什麼角色你明白,可以做個比方,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

在改革初期,國家窮,亦政府窮。有什麼,除了人就是土地。人的素質不是一天就能上去,即便是作為工業勞動力,當然這在幾十年里也發揮巨大作用。而土地作為死物,明顯更易操控,同時,任何生產活動都必須在土地上進行,這使得這一買賣空間巨大。國家把房地產作為重點或支柱產業推進,自然是想利用土地生金,迅速達成或補貼工業化、城市化。既然是做生意,要賺必然就有差價,「剝削」對象早期主要是農村土地,後面又增加一個城市居民,但主要還是農村,實現手段是征地,你去看一下征地標準就明白了。

看到有人說建設用地指標嚴重不足等說法,我認為這是不對的,這個說法基於對土地財政的肯定、支持,為什麼這麼說。我國目前城市規劃能滿足30億人口居住,當前城市包括規劃中商品房能至少滿足全國人口戶均一套,所以宏觀來說供給不足是站不住的,而且是供給嚴重過剩,這麼看來,建設用地指標不是不足,而是給多了。哪些叫著不足的人,又叫著罵土地財政的人,我有點不能理解。當然這不意味著指標管理這套是否有必要,這是另外的話題。

為什麼過剩,聯繫到前面說的,賣地生財。結合我國政治體制特點,百花齊放是不太可能的,但江山一片紅是很容易的。一個東西一旦定為正確的,乃至國策,其推廣力度不可謂不大。加上賣地生財確實有利可圖,且是大利,地方政府如何會不執行?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有助於造就強有力的中央政權,這個局面自然是改革需要的。

走的太快,太大,滋生土地財政的問題,想想看,深圳能依託香港和全國資源迅速崛起,中西部一個小城市憑什麼能複製,有什麼優勢?但看看全國造城運動,似乎中國經濟突破了一般規律,條件不成熟的地方也可以走這條路子。

一直走下去,自然是百病纏身。架子大,里子弱。工業現代化不是簡單就能發展起來的,城市化也不簡單是把農民遷進城。土地財政繼續走下去,金融風險肯定是有的,更大的問題是不可持續。不可持續的原因是風險集聚,蓄勢爆發(如城鄉矛盾、社會矛盾),此外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再者土地產權制度本身還存在缺陷必須解決,等等。

至於當下政府能怎麼改,我持較悲觀態度。新任中央政權上台,永遠是農村、貧困這些問題開路,但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你去看,農村還有什麼改革?這個問題從道義、感情上講,政府有問題,所以該提,年年提,但從發展經濟角度講,有什麼大毛病嗎?所以年年提,有何成效?

初級階段,Z姓領導曾說就是不合格的SHZY,就是資本主義,我們處在什麼樣的階段,可以參考國外歷史。

土地制度成為這麼熱門的話題,關鍵不在土地本身,而是政府的雙重角色和我們的體制特點,否則土地制度完全可以設計為不那麼麻煩、不那麼嚴格的,最嚴格的土地制度,這是法律里的話語,實際就是最靈活的土地制度,這是個人理解。土地制度改革當下,最大的問題是要解決依法的問題,要把法律框架搞明白清楚,要把政府的角色單一化以便能夠依法管理。


首先你要明白現狀,保18億畝紅線下,建設用地指標的嚴重不足,以及各地方政府對於土地財政的嚴重依賴。。。

從目前的土地流轉來看,由於流轉的土地不能用作房地產開發,必須保證其農業用地性質,而且必須經過政府的手倒騰一遍才能入市,又增加了中間成本。。。所以現在要解決的是農村集體土地的直接入市和農民的工作生活問題。。。


土地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先涉及財稅,往後甚至政體本身,目前來說土改還是個遠期的命題等


現在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99%的流動人口是不願意放棄老家的土地的,也不稀罕中小城市的戶口,所以將農村老家的宅基地與農用地,與流入地城市的戶口同時考慮進行掛鉤式解決,這是不現實的,即土地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在短期內不可能突破.2,靠以往的強征地、強拆遷方式進行城市化,這樣的土地城鎮化模式與空間也不大了,另一個極端是農民自發地城市化,即城中村等形式的出現,這個也沒有前途了。我覺得,以後的城市化,可能是要租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大幅讓利給農民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戶籍制度改革暫時放一放,淡化戶籍的概念,流動人口的城市公共產品均等化是最重要的,即流動人口享受公共產品均等化與戶口脫鉤。


這個問題涉及層面太多,搬運一些資料:土地改革更多的是效率與資源配置問題,擔憂的是土地若不能流轉,人怎麼進城,土地如何集中利用。這與解決土地產權問題的終極目標相差甚遠。土地產權不僅包括,也遠遠超過土地流轉所面臨的問題。土地產權實質關係到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與力量,其中包括每個公民擁有的法律力量。例如,當他人侵佔公民的土地財產時,公民有沒有力量來保護自己的財產。還有較為重要的是政府敢於動刀,就是李克強總理壯士斷腕的決心


推薦閱讀:

「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防衛」和「就釣魚島主權問題沒有立場」為什麼不矛盾?
如何看待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妻可以生育二胎這一政策的出台,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有何影響?
為什麼社會學令人感覺是一種很左翼的學科?
如何評價 FIFA 主席布拉特辭職?
為什麼在古代,集權專制才能強國(管仲、商鞅),到現在,開放民主才能強國?

TAG:政治 | 中國 | 土地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