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智能音箱都在走 Echo 的路,小廠商如何依靠設計的力量從中脫穎而出丨超級硬課堂

2017 年,智能音箱火遍全球,國外亞馬遜、蘋果、Google、微軟都在搞智能音箱;國內,互聯網公司、硬體產品公司、晶元公司、方案公司、製造公司,一窩蜂的都在投入人力設計、研發、生產智能音箱。

從近幾個月發布的智能音箱產品來看,我們也發現,受亞馬遜 Echo 系列產品等的影響,國內智能音箱在交互、設計等方面存在與 Echo 相似的地方,同時也不乏大膽、突破常規思維的設計。

Echo 跟 Echo Dot

眾所周知,外觀是一個產品首先給人的第一印象,因此對用戶決定是否進一步接觸起到關鍵作用。事實上,每款產品的外觀、交互設計都涉及到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素,而除了設計相關學科之外,產品創新設計還牽扯到心理學、社會學及市場營銷等各個學科。

在「深圳灣·超級硬課堂」第 II 期中,我們邀請到了飛魚設計深圳聯合創始人吳冬,他曾先後參與了第一代叮咚智能音箱、貓王收音機、機器人和多款 AI 硬體產品的設計工作。同時,他還是百度度秘等多家互聯網公司的硬體設計合作夥伴,擁有從產品定義、開發、落地的完整的設計經歷。

在本次課堂中,吳冬就智能音箱設計相關的議題與行業用戶進行了探討。

從 SET 理論的角度解釋,近兩年智能音箱在市場中得到迅速普及的原因

近年來,以智能音箱為硬體載體的人工智慧語音服務已逐漸在國內市場普及,上到價格過千的Rokid Pebble、出門問問 TicHome、渡鴉 Raven H,下到千元以內的叮咚,小米 AI 音箱、天貓精靈 X1……產品的不斷出新也逐漸強化了大眾對智能音箱的認識。

在解釋語音智能音箱迅速普及的原因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個與之相關的理論——SET 理論。其中,S、E、T 分別代表社會、市場經濟、技術,技術在能滿足人的需求的情況下轉化成產品並形成市場,產生的市場效益也會反過來推動技術的發展,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推動社會的發展。

依據 SET 理論,語音智能音箱迅速普及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在眾多工作、生活場景中,人們普遍追求便利、解放的操作方式,繼手機按鍵操控、觸控之後,對人機交互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

2. 硬體技術、軟體技術的發展,讓語音識別的準確度不斷提升。語音交互的方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即將成為人機交互的重要方式之一。

3. 語音交互方式的變革,孕育了語音設備以及語音應用的巨大市場,其中,音箱天然語音屬性、以及使用廣泛,率先成為智能語音設備的突破口。

為什麼智能音箱普遍都是柱狀的?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了解「為什麼智能語音產品大部分是音箱」的問題。這一切還得從智能音箱的先行者——亞馬遜 Echo 說起。

首先,包括蘋果 Siri、亞馬遜 Alexa、微軟 Cortana 等在內的智能語音技術尚未完善,選擇音箱作為技術轉化的載體,是親近用戶的一個可靠方式。換句話說,之所以選擇音箱作為載體,是因為技術所限,是目前缺乏其他選擇的一個妥協

其次,音箱在歐美是存量市場,音樂付費的習慣、開放的音樂文化,讓當地音箱有大量的使用場景,這也是亞馬遜 Echo 起初以 WiFi 音箱而非智能音箱的名義出現的原因。而 Echo 最終在 2016 年出貨量超過 SONOS 的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最大限度降低用戶適應成本的方法。

反觀國內,由於性格內斂、房屋居住面積小等主、客觀因素,用戶普遍形成了使用耳機、手機聽音樂的習慣。音箱類產品缺乏用戶基礎、沒有成功先例,是大部分中國智能音箱照搬 Echo 的主要原因

此外,Echo 的硬體先決條件,即麥克陣列,相應設計的的燈光定向交互體驗,直至目前仍無人超越。在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之前,照搬 Echo 模式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智能音箱行業研究:聚焦在家庭場景下的用戶研究

吳冬強調,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智能音箱非得採用圓柱狀的設計。智能音箱只是智能語音的一個過渡性的產品,目前的大廠專註底層架構,任重道遠。而小廠在應用層面做好定位,在國內人口基數大、需求複雜的市場中,找准其中一個切入點並解決好,也能有機會取得階段性勝利。

為更好尋找準確的切入點,深入的需求分析是重要的基礎。為此,吳冬從基於家庭的場景研究和用戶研究兩個層面多對國內需求進行了分析。

#1. 家庭場景的特點

根據 KPCB 2016 互聯網報告,美國用戶使用語音助手的場景,家庭佔據了 43%,是使用比例最高的一個場景。

根據各因素的劃分,家庭場景具備以下特點:

  • 空間分區複雜:依據功能劃分,家庭空間包括客廳、廚房、卧室、衛生間、陽台等區域,功能分區複雜。
  • 人員構成複雜:男女老少均有,甚至包含幾代同堂的情況。
  • 設備類型複雜:產品、品牌類型的豐富多元導致的家庭電器設備構成複雜。

面對這一「眾口難調」的家庭場景,如果智能音箱沒能形成一定的行業規範,則會進一步嚴重影響用戶體驗從而導致產品失去市場。

#2. 智能音箱的用戶消費者/使用者研究

鑒於與叮咚、百度合作過的經驗基礎,吳冬也將相關的用戶類型研究成果分享給了大家。

在智能音箱用戶類型研究中,用戶主要劃分為「6+1」種類,其中「1」代表行業用戶,包括而媒體、廠商等抱著學習、傳播目的用戶,他們並非行業的終極用戶。

剩下的 6 大類型:科技愛好者、音樂愛好者、商務人士、家庭、兒童、殘障人士,對行業的影響力、相應的人群數量呈依次遞減的趨勢。

其中,不同類型的用戶對智能音箱的需求也不同,科技愛好者是抱著好奇、嘗鮮心態,音樂愛好者則是為了潮、時尚的全新體驗,商務人士則是在解放雙手的基礎上為緊張的生活節奏帶來放鬆和愉悅的需求,家庭則追求「化繁為簡」,在下廚等騰不出手的空隙得到協助。

另外,兒童、殘障人士這兩類人群隱含著許多我們尚未挖掘的機會。主要原因是,與成年人不同,生性好奇的兒童對新事物的接受沒有天然障礙。而對於行動不便、沒有視聽障礙的殘障人士而言,這類產品會是一個提供便利的工具。合適的切入點將會為這兩類人群產生有價值的產品。

智能音箱 AI 硬體產品的交互研究

基於社會因素,也就是對用戶需求層面進行研究,交互方法論——UACP 理論模型之間的用戶(User)、行為(Action)、環境(Condition)、產品(Product)各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是輸出交互定義的一個過程。

在這套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基於時間線,對用戶與產品之間產生的行為和場景進行採集的分析報告,以此來明確用戶需求。

簡單來說,這個研究包含用戶從早上起床與產品開始互動,到離開屋子等在不同時間、環境產生的數據。更具體的甚至還包括用戶在購買之前與產品的接觸到購買、拆包裝等容易被忽視的細節。

基於時間線對用戶使用產品的流程、內容的進行梳理後,我們則進一步為重要的節點定義語音交互的內容。

智能音箱的產品設計研究(CMF)

通過以上的 SET、UACP 模型將產品交互(語音、燈光交互)明確下來後,我們則可以進一步定義產品屬性。其中,產品的屬性類別包括科技、娛樂、文化、技術等。

圍繞產品屬性,我們可對產品風格進行定義。將與該風格類似的產品與典型用戶進行討論,最終找到適合產品風格的 C(色彩)、M(材質)F(工藝),在一般情況下還需要同時綜合考慮成本。

至此,也就意味著產品該有的交互、造型等定義性工作已經完成。設計師也就得到了一份產品建議書,開始進行實物圖的設計工作。

智能音箱的產品線規劃

除了產品設計之外,產品線的規劃也是產品公司戰略規劃中一個重點。產品線規劃包兩種策略:一是產品戰略,重在用戶體驗;二是市場策略,進行價格區間的全覆蓋

以 Echo 這一針對家庭場景的系列產品為例,因單一產品難以滿足家庭場景多用戶、多空間、多設備聯動的需求,Echo 系列涵蓋了 Echo Show、Echo Dot、Echo Look 等形態各異的產品,結合其旗下的 Fire TV、Fire Tablet 以及 Alexa 平台接入的各設備,構成了全產品聯動的生態系統。對用戶端覆蓋整個家庭場景,另外以價格覆蓋的策略對競爭對手形成打壓。

對於產品設計公司而言,產品線規劃的工作重點在於「通過產品傳遞品牌」。

具體來說,一方面是產品形象(PI),即品牌的產品基因,蘋果則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另一方面則是整個產品系統的交互邏輯,包括產品之間、產品與家電之間的互聯以及交互邏輯。

用形象的比喻,就是這些產品在外形(材質、外觀等)、行動(交互形式)上像「一家人」,從而傳遞出某一品牌信息。

案例分析

上面提到,除了照搬 Echo 這類圓柱形態的音箱之外,部分廠商也能有另闢蹊徑並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機會,以下進行一些案例分析。

採用顛覆性外觀設計的渡鴉 raven H 智能音箱:

raven H 最大的亮點是,完全跳出了 Echo 等音箱固有的柱狀設計思維。

在時下「我要買個音箱,而這個音箱恰巧是智能的」購買邏輯中,raven H 傳達了它是一個「新產品」並且是個智能音箱的信息,是一款相對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

另一款以市場先導的 Line Clova Friends 智能音箱:

已在日韓風靡的 Line 即時聊天軟體,將旗下的 IP 打造成一款帶有智能語音、陪伴功能的智能音箱。以市場為先導,給既有用戶一個觸碰科技的機會。

因用戶群的特殊性,Line Clova Friends 產品的著重點不在於配置、科技、功能等方面的硬實力,而更多的在於外觀和趣味。

如何避免設計中的「開發者思維」,在產品走向商品的過程中尋找平衡點

在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語音技術向產品轉化的節點裡,「是否要做一個功能強大的智能音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在強調「極客」的開發者思維中,追求「極致」將主導著產品的定位。

對此,吳冬認為可在這個過程走兩個極端的策略:對於開發者而言,要在技術上做到極致,在技術佔領制高點的基礎上快速做出產品,並進一步快速獲取用戶、佔領市場份額。而在將產品推向市場時,則需要經歷一個不斷向市場妥協的過程。

其中,在將純技術產品轉化成商品的過程總中,設計能起到重要的調和作用,包括賦予產品以文化內涵、科技感等。

Q&A | 知友提問

Q1:語音智能音箱的設計趨勢是什麼?

A:我認為「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語音智能產品的趨勢會像電影『Her』里的女主角一樣,雖然男主通過耳機與她對話,但在需要的時候,她就會出現,不被需要的時候則會保持安靜。在這樣的境界下,不管智能語音以怎樣形態作為載體,我們並不在意。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智能音箱只是的一個過渡產品的原因。

Q2:據了解,揚聲器、麥克風陣列挨得太緊會影響語音識別,除此之外,小型音箱還存在哪些設計上的挑戰?

A:智能音箱對揚聲器、麥克風陣列的距離有一定要求,距離越小,對聲音拾取的解析度越差。我們在做叮咚第一代智能音箱的時候,將兩者的距離設定在 135 mm 以上才確保了良好的拾音效果。目前還沒有特別好的硬體解決方案,將距離做小勢必會犧牲拾取的精度。

Q3:便攜智能音箱的設計存在哪些難點?(電池大小?喇叭?麥克風?)

A:客觀上看,的確是這些問題(電池、喇叭、麥克風),但還是需要對具體的應用場景進行定義,譬如在安靜空間使用便攜智能音箱,遠場語音識別則成為次要的功能,也就不怎麼需要考慮喇叭與麥克風陣列的距離問題。

Q4:除了語音交互之外,音箱物理按鈕、屏幕等其他模態交互形式的設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哪些創新性的交互設計值得學習?

A:這是一個不斷研究並不斷取捨的過程,智能音箱是智能語音產品的一個過渡形態,就意味著按鍵、屏幕等設計都是過渡形態。這其中沒有學習成分,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實驗和試錯,最終決定一個產品該怎樣的設計。

Q5:能講講兒童類音箱的設計可以重點思考的點嗎?

A: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很容易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設計兒童產品,我們曾在研究中發現,「媽媽選的和小孩選的不是同一個東西」。這裡給出的一點啟發是,在做用戶研究時,要注意區分購買者、管理者、使用者等各種類型的用戶,並且一個個擊破,才能獲取更大的勝算。

在深圳灣知乎 Live 線上課程中,吳冬與我們分享了許多智能音箱設計乾貨,本文只節選了課程中的部分內容。全部課程內容,歡迎各位朋友點擊查看:如何設計一款消費級的 AI 音箱?

微信 | 深圳灣(ID:shenzhenware)

主筆 | Jes

編輯 | 小琳

---------------

本文系 @ShenzhenWare 創作發布,轉載請註明來自深圳灣,並標明網站地址 shenzhenware.com。

深圳灣 shenzhenware 是最早也是最活躍的硬體創新社區和媒體。深圳灣連接全球硬體創新者,連接硬體生態鏈上下游,連接跨界產品的設計、技術、生產、渠道、商業、創新。深圳灣關注「AI+硬體」帶來的場景和交互創新,以及與平台和應用相連的全產業鏈升級。

推薦閱讀:

近50家公司殺入,智能音箱們為什麼這麼火?
智能音箱大戰已在矽谷巨打響:但國內為何沒啥動靜?
14年離開阿里做智能音箱但銷量慘淡,三年後他還是要抱阿里大腿,搞蝦米啊!
戰略越來越像亞馬遜的阿里,能從此領跑智能音箱的中國戰場嗎?

TAG:智能音箱 | 工业设计 | 音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