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騎兵的發展有哪些必要條件?
- 錢。一個騎兵花的錢能頂一個班的步兵,而重騎兵一套哥特式全身甲怎麼說也能武裝一兩百號步兵了。
- 馬。沒有馬別想搞騎兵,沒有好馬別想搞重騎兵。
- 沒槍。有了槍,重騎兵就慢慢退出歷史舞台了。
- 平原。基本上,除了大平原上干步兵,鐵皮罐子沒啥作用。
在所有冷兵器時代的常見兵種里,大概沒有比重騎兵更能吸引眼球的了。其高大威猛的外形和彪炳千秋的戰功,讓人無法忽略這一人類軍事史上的經典之作。
比較有名的早期重騎兵大概是安息帝國的騎手們(可能是受到斯基泰人的影響)。作為保衛帝國的重要力量,騎兵的地位不言而喻。記載中的安息重騎兵都是使用鐵質盔甲的貴族子弟們,而那些出生平民的騎手頂多只能任職於輕騎兵部隊。儘管沒有馬鐙,這些重騎兵仍然在戰鬥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最著名的戰例當屬公元前53年的卡萊戰役。安息總共投入了大約萬人的騎兵部隊,其中重騎兵僅佔十分之一,迎戰四倍於己的羅馬軍團。安息軍隊靈活多變的戰術使得羅馬重步兵疲於應付,弓騎兵憑藉機動性進退自如,發射的箭雨讓對手不知所措。最後,羅馬軍團在鐵甲騎兵的衝擊下徹底潰散。這一戰不僅結果了克拉蘇的性命,更終結了前三頭同盟,觸發了羅馬的內戰。
儘管有卡萊戰役的教訓,但是羅馬人似乎並不急於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他們對戰爭有自己的理解。地中海沿岸多丘陵的地形並不適宜大規模騎兵軍團的活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羅馬的騎手們充當著斥候和側衛的角色。儘管如此,羅馬人仍舊為重騎兵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發明了馬蹄鐵。
無論是安息還是羅馬,此時的重騎兵仍然處於萌芽階段。與我們在電影和小說里看到的「鐵皮罐頭」不同,這些古代騎手們大多身著鎖甲,手持戰刀、長矛或弓箭。限制騎手的裝甲厚度的,不僅僅是鍛造技術,同時也有騎乘技術。如何讓騎手更穩固地坐在馬上呢?馬鐙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大難題。這種源自東方(印度?中亞?中國?尚無定論)的器具使得人馬合一,同時也讓騎兵穿上更厚重的盔甲成為一種可能。此外,還要不斷選育出更優良的馬種,甚至最後連馬身上也覆蓋了裝甲(這是真正的馬甲)。
重型騎兵最風光的時代,莫過於刀光劍影的中世紀了。封建軍事制度培養了職業軍人,不但賦予其經濟上的優待,更有精神領域的至高榮耀。騎兵,特別是重騎兵,各個方面的花費(人員訓練、裝備製造與維護)都比其他兵種要高。騎手的地位也比一般的戰士高出不少,一位騎士往往需要若干名隨從來照料他和他的馬匹,所有這些都意味著龐大的開銷。12世紀標誌著重型騎兵的巔峰,無論是東方的鐵浮屠還是西方的十字軍,都在軍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然,重騎兵並非是完美無缺的兵種,我們可以看到它身上的幾個矛盾之處:重裝甲限制了騎手在搏鬥中的靈活性,限制了騎兵運動作戰的機動性。1241年的蒂薩河戰役和列格尼卡戰役,作為主力的重騎兵,在蒙古軍的包抄伏擊中折戟沉沙;而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更使得重騎兵缺乏靈活性的弱點暴露無遺。
儘管存在這些缺點,重騎兵仍堪稱冷兵器時代的重大發明。在大多數情況下,它是割裂步兵方陣的利刃,是碾壓敵人的神兵。直到火槍出現之後,金屬裝甲被逐步淘汰,重型騎兵開始向火藥武器妥協。這種妥協持續了上百年,也演化出重騎兵的一些變種,比如黑騎兵、胸甲騎兵等。最後,兩次世界大戰的塹壕戰和坦克裝甲,使得騎兵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首先,得有視頻編輯軟體
然後,要用力地打很厚的碼======呃,以上純屬搞笑請無視=====錢是重要因素,不是關鍵因素,技術也很重要,冶金技術,工藝流程等等。
封建時代能夠打造盔甲兵器的匠人永遠是戰略資源,絕不允許被對手搶走的,保不住也要殺了。盔甲圖紙同樣也是國家機密。歐洲的中世紀為什麼把一副盔甲當成傳家寶傳承下去,一個原因就是金屬盔甲太難得了。還有畜牧業的發達,不能靠馴養野馬,那樣效率太低。
一,高大俊美的純血馬,能夠承受笨重的鎧甲。速度較快,爆發力大,這樣能夠發起泰山壓頂般的重騎兵集團衝鋒。二,小國林立的中世紀歐洲。一方面,在建一個城堡就能當國王的中世紀,小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引發戰爭,對於小國來說應付這種戰爭,精兵路線才是王道,小國人本來就少,步兵難成氣候,還處於絕對劣勢,長期在戰場上處於被重騎兵恐嚇就一鬨而散的地位。國王和貴族才寧願花重金培養重騎兵也不願意養步兵,步兵因此長期處於配角地位,甚至一度消失於戰場。另一方面,小國林立的局面就沒有足夠的戰爭機動空間,戰場狹窄,打仗就只能是直接交鋒,硬碰硬,需要不斷完善鎧甲、武器和騎士的技能,擅長長途機動迂迴的輕騎兵也沒有了用武之地。相反,東方往往是大國,打仗動輒規模浩大,多兵種協同,戰場異常廣闊,給將領們發揮軍事才能的巨大空間,需要輕騎兵完成長途奔襲截斷糧道,頻繁機動尋求最佳戰機,迂迴包抄尋求分割、圍殲敵軍等數不勝數的,這是重騎兵無法完成的。三,地形平坦,適合騎兵作戰。溫帶海洋氣候,草場豐富。四,西方人思維直,喜歡硬碰硬,英雄主義個人主義情節濃厚。他們喜歡更直接的方式解決問題,體現在重騎兵方面就是不斷的加厚和完善裝甲,騎士終身練習格鬥技能。重騎兵就是一個發揮個人能力的兵種,縱觀他們的戰鬥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的單挑做成的整個戰鬥,他們也特喜歡通過決鬥解決個人恩怨。而東方更喜歡迂迴的方式達到目的,重思辨,體現在騎兵戰術方面就是,頻繁的機動、長途的奔襲、迂迴。五,金屬冶煉技術。很明顯,武器冶煉技術的飛躍發展是重騎兵發展的不利條件,而這是東方(中國)具備的,而且超越西方不是一星半點的差距!中國古代三國南北朝時期是中原重騎兵發展的小高峰,但旋即被飛速發展的冶煉技術吞沒,能夠斬斷三十紮鐵甲的鋼刀在南北朝出現,並在其後繼續快速發展,對重騎兵構成了致命威脅。重騎兵不能取勝就索性拋棄重甲,尋求機動能力的提升。西方冶煉術一直很差勁,你可以在部分電影中看到劍是怎麼煉成的,自然地,他們的思維一直停留在如何加厚鎧甲,增強防護能力,當然隨著冶煉技術的提升,他們的鎧甲也逐漸完備,但不得不說,發展得是比較慢的,這一點你可以對照中西方歷史時間。
看到有這麼多人說重騎兵華而不實我也是醉了,拿皇的胸甲騎在滑鐵盧被內伊腦殘強送都能強行踩掉個把步兵方陣,想想看,這麼不利於騎兵,尤其是重騎兵發揮的場合都能打出這種成績,要啥自行車。…………………………吐槽完畢的分割線…………………………重騎兵的概念往往是相對而言的,武田赤備在日本可以算重騎,大波波翼騎兵也能強行算重騎,最重要的指標並非「重量」,而是作用——正面對剛的是重騎,繞後切脆皮的是輕騎。那麼說重騎兵的發展,決定發展的第一要素首先是需求,希臘人羅馬人也有馬,也有騎兵,但作用微乎其微,人們只記住了他們曾經碾壓地中海的重步兵,原因很簡單,作戰環境和敵我科技水平決定了騎兵用處不大,與其多花一份草料和配件不如多做點大盾短劍。中國倒是有騎兵發展的需求要素,也曾經有過大規模的騎兵運用,但是很顯然作為一個農耕民族,就算我們血液里就有古老的黑火藥氣味,但是良種馬產地一直很難握在手裡,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史上從北向南的征服相對更容易。
騎兵在熱兵器成熟前在戰場上的作用就像是現在的裝甲機動部隊,如果天時地利有了,分分鐘鋼鐵洪流過去。而重騎兵就屬於把這種碾壓作用發揮到極致的兵種,衝鋒的速度,鎧甲的防禦力使得這些騎槍直劍勢不可擋,在瑞士大方陣發明前步兵幾乎拿衝鋒的重騎兵毫無辦法。
有了這種對於極致的碾壓式戰鬥力的需求,中世紀的重騎兵開始迅速發展,而推動其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冶金業的發展。從鎖甲鐵桶盔的甜不辣騎士(聖殿騎士),到米蘭板甲全套馬鎧,從矛式騎槍到筒式騎槍再回到矛式騎槍,從十字劍到騎兵斬劍到騎兵直劍。武器的發展進步讓重騎兵走上了巔峰,而真正造就了重騎兵的只是一個小小的發明:馬鐙。而在騎兵衰落步兵崛起的熱兵器時代,你們不覺得坦克就是重騎兵按照重騎兵思路發展的嗎?就這些,想起來再填第一,好馬,很多的好馬
重騎兵要長途奔襲作戰的話,一匹馬是不夠的,三批是起碼的,一匹載人,一匹載盔甲,一匹備用不然馬要給累死第二,糧食,很多的糧食好馬吃不飽就跑不動,人吃不飽還能忍著作戰,給馬的食物也是一大票一大票的銀子第三,訓練,很長的訓練
輕騎兵的訓練還是比較輕鬆的,像蒙古呀,女真呀,這些民族,輕騎兵都是不用訓練的,人人都是優秀的輕騎兵。重騎兵不一樣呀,對騎手的體力,馬術要求都很高。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點錢,很多的錢重騎兵的作用其實很有限,甚至於連作戰環境也很受限制,但是古代作戰講究氣勢,雖說重騎兵的作戰耗費巨大,但是在戰爭關鍵時刻或者開始派上一大堆看似未來戰士的鐵甲人缺失能讓人不戰而栗,鎧甲的製作耗費的成本是難以估量的,不僅僅是物料成本,還有人工成本,一個熟練的技師製作一套方便騎士的鎧甲需要大量的時間,這還不是做鎖子甲,戰爭就是燒錢,可能文不對題~多說了些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