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布聯講堂:三國亂世下的紡織業

隨著近期《虎嘯龍吟》的熱播,三國故事又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中。作為三國粉絲的布小聯,也趁此時機給大家來講講這三國時期的亂世下的紡織業。

曹魏:

三國時期的紡織工藝基本承襲自漢代,中原地區的紡織技術已經高度發達,以洛陽、襄邑等地為核心。但由於長年戰亂,洛陽等地毀壞嚴重,紡織業也嚴重下滑。

曹操完成北方一統,曹丕篡漢建國,經濟中心仍舊在屯田上,戰亂時代農耕重視度遠高於紡織工業,沒有官營的紡織手工業,導致紡織業遠落後與吳蜀兩地。但恢復了冶鐵業,讓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因此受益逐漸興盛起來。

魏明帝曹叡時期,被網友們稱為三國時期「工匠大師」的馬鈞,改造了織綾機,使織造效率提升四五倍。新織綾機的誕生,是馬鈞一生中最早的貢獻,大大加快了中國古代絲織工業的發展速度,並為中國家庭手工業織布機奠定了基礎。

到了魏明帝景初三年至魏齊王正始八年(239—247),日本邪馬台國卑彌呼女王和壹歧女王三次入貢魏國,贈送來訪的日本使者「句文錦三匹, 細班華廚五張,白絹五十匹」(《魏志.東夷傳》)。這是中國正史中有關中國封建王朝第一次向日本贈紡織產品的記載。

但這種政府間的交往因數量有限,對日本紡織發展影響並不大。直到魏晉後朝鮮地區漢人因戰亂移民至日本,才幫助日本紡織業有了變革性的發展。

蜀漢:

劉備入川後建立蜀漢政權,在紡織業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蜀地絲織業已很發達,所產蜀錦以精麗著稱,享有盛名。

陳壽的《諸葛亮集》中記載,諸葛亮曾說過:「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可以看出蜀國作為三國中國力最薄弱的一個,紡織成為其主要的軍備來源。

蜀錦暢銷各地,在吳魏兩國也極有市場,山謙之《丹陽記》記載:「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而吳亦資西道。」蜀錦也是蜀國的主要賞賜手段,同時也是外交專屬贈品,蜀國是三國之中最為重視紡織業的國家。

孫吳:

孫氏集團割據江東一代,憑藉長江天險,規避了大部分本土戰亂,同時孫吳政權提倡桑蠶業,因而紡織生產有所發展,官營紡織手工業規模迅速擴大。

這一時期對養蠶的溫度、用桑、蠶座、上簇等技術都有嚴格要求,吳地哲學家楊泉的《蠶賦》中詳細記載。如蠶兒「逍遙偃仰,進止自如」的蠶座疏密標準,「在庭之東,東愛日景,西望余陽」的簇室選擇條件等,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中積累的寶貴經驗。

繅絲產品質量優秀,如諸暨、永安(武康)等地能生產高級的「御絲」。絲織物的花紋繁多,如孫權的妃子趙夫人,據傳是歷史上第一位女畫家,能織作龍鳳錦和五嶽列國地形錦。

古時吳國對紡織桑蠶業的重視,也與如今的紹興柯橋紡織業的蓬勃發展相呼應,彷彿冥冥中自有註定。

西晉:

以滅東吳算起,西晉到滅亡則僅立朝37年。紡織手工業依靠馬鈞改良的紡織機,織造效率和品質都有了提升,但隨後便面臨「八王之亂」導致政權不穩,「五胡亂華「」更使中原大地人口數急劇銳減,百業破敗。直到南北朝時期,紡織業才得以恢復並迅速發展。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人說的清對與錯,千百代紡織人留下的,只有造福後世的技藝,與那銘刻在史書上的記憶。

關聯文章:

布聯講堂:蓉城蜀錦

布聯講堂:古代織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提花機

部分圖片來源:《軍師聯盟》劇照


推薦閱讀:

布聯講堂:紡織印染助劑的分類
布聯講堂:古代織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提花機
今夜,咱們聊聊尺碼
布聯講堂:教你如何保養絲織物
石墨烯產業化案例-#2.從母粒混練、紡絲到紡織的紡織產業鏈

TAG:三国 | 纺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