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一起看看書(31)-------西方政治思想史⑥
持有"社會契約論"觀點的主要人物有盧梭、霍布斯和洛克,但他們三人對於社會契約論的理解也並不相同。
對於霍布斯來講,自然是黑暗森林法則, 也就是自然狀態就是互相敵對的狀態,所以最終需要一個「利維坦」來作為「暴力機器」統治這個世界才能達到和平。
對於洛克來講,自然是在神指導下的最合適的人類生存的有愛狀態(伊甸園),而由於這種狀態下人類並沒辦法解決矛盾,所以不得不建立政府。
對於盧梭來講,權力來源於人民本身,而只有多數人民的公意形成的契約才有效。
早期的哲學史和政治學史上重要的人物往往是重合的(當然對於其他細分學科也是如此),對於霍布斯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利維坦》這個概念早已深入人心,馬克思的「國家是矛盾不可調和的暴力機器」一說完全可以說是《利維坦》的理論版本。
要注意的是,每個人都不是神,所有人都可以通過辨證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霍布斯也是如此,他創作《利維坦》的背景是當時英國內戰,又叫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保皇派和議會派之間的較量,也是舊的貴族和新的資產階級之間矛盾的集中爆發,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中國近代史是鴉片戰爭)。
所以說《利維坦》本身也有一定的政治訴求。
另外強烈推薦《利維坦》原著,更能體會作者想表達的這種人與人之間必然競爭的絕望之感。
這裡順便說說為什麼許多書要親自看原著而不是聽他人敘述。
因為有時候轉述者並不能很好的理解原作者的意圖,或者有自己的利益方向於是故意曲解原作者的觀點,導致你反對的或者支持的觀點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用黑話來講叫做「豎個靶子自己打」。
這真的奇特嗎?
這裡說的非常好,建議細讀。
這個爭議簡單來講就是「應然」和「實然」的爭議,霍布斯說這個世界就是「黑暗的」,而我們可能認為這個世界本來不該這樣,只是目前不得不這樣。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洛克
開頭也說過洛克的自然狀態與霍布斯的狀態大不相同,但我們要注意一點,就是洛克無論從自然法哲學的角度還是政治哲學的角度來講都是有神論者,於是他在論證之時不可避免要借用很多《聖經》上的道理,這一點在《人類理解論》父權論證的過程中表現的非常明顯。
我想迄今為止,所有人都應該認同「人是社會的產物"這句話了。
盧梭,第一次看他的著作《懺悔錄》,彷彿像看小黃書一樣讓人心神蕩漾…盧梭早年應該說是一直顛沛流離,直到30歲左右才定居於巴黎。
我們在哲學史系列中簡單介紹過盧梭,在當時並沒有像如今的學術界一樣對學科如此細分,所以當初盧梭研究的問題應該說是社會學、哲學、政治哲學的綜合,而我們現在說哲學的話,就完全是哲學本身了,所以在哲學我們並沒用很長篇幅去介紹盧梭這個人,而是放到了政治學領域來講他。
有一點「文化的自我實現」的意思在裡面。
對於歷史的學習,我們對於其中觀點的展開論述一定有一知半解之處,這是很正常的,就好像「實變函數學十遍」一樣,社科也是如此,對於許多晦澀的句子,善用搜索去探尋作者更深層的意圖,比如霍布斯的生活背景、盧梭的生活背景,當時的學術背景和政治背景等等,不過儘管如此我們也只能略知一二,所以必須時時溫故而知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