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常滑急須前傳

來常滑拜訪專註茶壺(急須)創作的青年陶藝家前,決定先惡補下常滑急須的歷史。從東京坐「青春18」到名古屋,再轉名鐵線到常滑。7個小時的時間看完今年出版的《常滑的急須》一書,第二天去常滑陶藝研究所看近代常滑急須展,拜訪常滑最為知名的急須世家常山窯,分享下書中讀到的、博物館看到的以及對話中了解到的常滑急須歷史。

正文共4400字,23圖,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常滑陶之森資料館,與陶藝研究所相鄰,一層展廳主要展出古常滑陶器等

1 古窯之首

常滑燒作為日本六古窯中規模最大的窯址,有約一千年左右的歷史。作為一個如今也只有幾萬常住人口的小鎮,常滑能夠成為陶器生產的重地,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常滑陶之森資料館)

一是起伏的丘陵地形為穴窯、登窯等的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二是常滑的土質可塑性強,可以以較低溫度燒結,適於製作大型器具;三是常滑本身是伊勢灣的港口,又處在日本國土中央的位置,發達的海運可以將大型陶器運至各地。

▲根據地質學者的研究,常滑所在的知多半島,在約500萬年前曾存在被稱為「東海湖」巨大湖泊。如今的名古屋市所在地區當時也都是泡在湖裡的。近代常滑朱泥燒所使用的田土,便是由古代湖泊堆積土演變而來。

常滑陶器涵蓋從大型儲藏容器的水缸、油瓶、染料壺等,到近現代的地下水管等工業、建築用陶器。而製作急須的歷史從江戶後期算起不過100多年的時間。

▲古常滑陶器

常滑急須的生產最早可以追溯到文政年間(1808~1829),以江戶後期陶工二代稻葉高道從遠州的秋葉山得到《足立家茶瓶四十三品圖錄》的復刻本為起始。

天保15年(1844)刊行的《尾張名所圖繪卷之六》中的「常滑陶造」一項中,記載常滑「自古以來本地所造之物,無論大小,皆為瓦罐類,百年前起亦開始燒造急燒、茶器、酒器等物」。

▲常滑陶藝研究所的常滑近代急須展。值班室的大爺看到我進來後跑出來把展覽廳的燈打開,也許是冬日淡季加上工作日的原因,這裡和這座小城的觀光景點一樣幾乎無人光顧。

不過文獻的真實性尚且不論,二代稻葉高道所作的急須並無傳世。此外,文政時期以前茶器製作主要為抹茶道相關道具,尚未確認有煎茶道器物的製作記錄。

2 急須身世

文獻中的「急燒」(讀作kibisho),根據日本學者青木正兒的觀點,是福建地區用於燒水的器物,而「急須」一詞則是蘇州地區方言中用於溫酒的器物。

1756年,在煎茶道方面造詣很深的日本儒學家、篆刻家高芙蓉考案出「急須」的名稱並作為煎茶器的一種,也就是沿用至今的橫手茶壺。(小川後樂,1986)

急燒、急須如果都指現在的後手茶壺的話,為何他們原本是作用並不相同的兩種器具呢?《常滑的急須》(飯田辰彥,2017)一書中提出了比較有說服力的論據。

日本如今的煎茶製法由京都宇治的農家永谷宗円於1738年發明。永谷將鮮葉用熱水產生的蒸汽蒸制後,攤在加熱的焙爐上揉捻,以制出香氣高揚的淡綠色煎茶,即「青制煎茶製法」。

根據書中引用茶器研究學者安部清子的觀點,這種煎茶在最初並不是用急須沖泡,而是將急須放在火上待水煮沸後,再將煎茶投入沸水中,然後將急須從火爐上取下放置一會兒後飲用的。這種類似煮茶的飲法稱為「烹茶」。這個時期使用的應該是「急燒」,即福建地區燒水的器具,也就是如今煎茶器具中的「湯沸」(湯沸かし、yuwakashi)

▲初代山田常山 湯沸形朱泥急須(明治末期~昭和初期)

▲二代山田常山 湯沸形朱泥急須(大正~昭和時期)

可以推測,初期的煎茶蒸青時間可能偏短,茶葉成分不容易析出,因而用沸水燙煮。之後隨著蒸青製法的改良,茶葉成分變得更容易析出,泡茶方式才改為將茶葉放入茶壺後注入熱水沖泡,此時使用的即為今天所說的「急須」,這種飲法稱為「淹茶」。

伴隨這種泡茶方式的變化,此前使用的放在火上加熱的「急燒」,逐漸演變成煮水用的「湯沸」和泡茶用的「急須」。根據嘉永二年(1849)《木石居煎茶訣》的記載,湯沸和急須分開大約出現1800年前後。

進入天寶年間(1831-1845)後,常滑急須的製作開始興盛起來。文獻中記錄了包括江戶後期的文人畫家椿椿山所藏急須,以及愛知縣豐明市三明家文書所記將急須上供皇室的史料。

對於急須所用陶土種類、燒成方式等的研究、對中國茶壺的仿製、以及常滑急須的多樣化發展也發生在這一時期。

安政年間(1855-1860),常滑急須開始量產化,江戶地區及環伊勢灣地區急須開始大量流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首先是使用急須的飲茶法開始在大眾中普及,二則是當時的急須普通價格低廉,有利於大範圍流通。

江戶時期,中國宜興紫砂經長崎港流入日本,至今仍被煎茶道視為最高等級的茶器。出身尾張國常滑村(今常滑市)的醫師平野忠司,同時也是一位煎茶愛好者和茶器等陶器的藏家,藏品中自然少不了來自宜興的紫砂壺。

文久年間(1861-1864),平野忠司委託當時常滑的著名陶工杉江壽門、片岡二光等人,希望可以制出接近宜興紫砂的急須。常滑的朱泥急須也在這一時期誕生,距今不過150年左右的時間。

與此同時,模仿宜興紫砂壺型的後手急須開始盛行。在安政時期之前,常滑所產急須一般為壺身與把手呈90度的橫手急須。

▲初代松下三光 朱泥茗壺一雙

3 紫砂邂逅

明治初期對常滑朱泥急須製作產生重要影響的, 是來自中國的文人金士恆。金士恆在常滑陶工鯉江高司的邀請下,於明治11年(1878)在常滑停留約半年時間,並將宜興紫砂的傳統打身筒製法(日語用擬聲詞稱之為パンパン製法)傳授給鯉江方壽、鯉江高司父子、初代杉江壽門以及四代伊奈長三等人,並由後人二代壽門、初代山田陶山等人繼承。

▲金士恆 後手急須一雙(1878年)

雖然金士恆對近現代常滑朱泥急須的發展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但並非百度百科以及國內某些文章里所謂的常滑「陶祖」(常滑被稱為「陶祖」是鯉江方壽)。

金士恆到達常滑的1878年,日本已經開始明治維新,而清朝則內憂外患,日本對待中國的心態早已發生變化。在日本看到的各種資料里提到金士恆時多是「清人/中國人金士恆」,感覺上至多是認為他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匠人。

▲初代山田陶山 朱泥菊形茗壺(明治~大正時期)

▲初代山田陶山 朱泥刻字六方茗壺(1940年)

▲初代山田常山 朱泥茗壺(明治~大正時期)

▲初代山田常山 白泥石磨茗壺

然而和拉坯相比,打身筒製法難度大效率低,最終沒能在常滑推廣開來。至今在常滑只有三代山田陶山等人仍在使用宜興傳統的制壺法。明治末期至大正時期,初代山田常山開始顯露頭角,而其弟初代山田陶山則因使用宜興製法製作朱泥菊形急須而知名。

4 燒成方法

(1)真燒

真燒是明治時期以前對壺及罐等大型儲藏器具使用的名稱,指充分燒結的硬質陶器。天寶時期之前,常滑急須基本為真燒,外壁附著自然釉。

▲二代伊奈長三作 真燒急須

▲沢田管江 黑泥急須(明治時期)

(2)白泥燒

白泥燒是天寶年間由二代伊奈長三創製的燒成法,除急須之外,也多用於酒器和抹茶器的製作。陶土來自毗鄰常滑的半田市板山,因土燒成後呈現白色而得名。

▲初代森下木二 白泥磨引急須 | 朱泥筋引急須 | 白泥後手急須

(3)火色燒

火色燒指在白泥燒所用白泥外用乾燥後的海藻纏繞在器物上燒成的陶器,現在多被成為「藻掛」(藻掛け、mogake)。海藻自身呈現黃金色,受海藻所含鹽分影響的部分則呈現紅褐色發色。

(4)南蠻燒

南蠻燒指用粗製陶土不施釉燒成、表面多呈現裂紋質感的陶器統稱。此處的南蠻燒應該指今越南周邊地區的陶器風格。

▲磯村白齋 南蠻寶瓶(大正時期) | 南蠻急須(大正時期) | 白泥藻掛急須(明治~大正時期)

(5)朱泥燒

常滑朱泥使用水田的耕作土下層形成的青灰色粘土為主體,混合約20%來自丘陵地區富含鐵元素的赤土精製而成。天然常滑朱泥被稱為「本朱泥」,其精製過程稱為「水簸」。朱泥在氧化氣氛下成紅褐色發色。

▲初代山田常山 梨皮朱泥茗壺(明治末期~昭和初期)

▲二代山田常山 朱泥茗壺(大正~昭和時期)

江戶末期至明治初期,日本逐漸由對中國文人趣味的憧憬,轉向對西歐美術工藝的崇拜。之後歷經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及一戰後,因與常滑隔伊勢灣相望的四日市萬古燒急須量產成功,一舉取代常滑成為了日本最大的急須產地。

至此,急須開始向用於賞玩的煎茶器和大眾日用的雜器兩極化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治末期之後初代山田常山以精湛的拉坯技術確立了常滑煎茶器第一人的地位,至第三代山田常山成為常滑燒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人間國寶)。

5 常滑名片

一大早按約定時間到訪離常滑站略有些距離的常山窯。這個從江戶後期延續至今的家族,不僅走出了近代常滑名陶工一代、二代山田常山,誕生了整個常滑和愛知縣的第一位「人間國寶」三代常山,至今四代常山和第五代傳人山田想仍舊專註於常滑煎茶器的製作。簡直是教科書般地見證了近現代常滑急須的歷史。

和如今常滑其他幾位較為知名的急須作家古舊簡陋的工房相比,常山窯顯然要氣派的多。沒有社交媒體的賬號,甚至連網站也找不到,仍舊停留在電話傳真的時代,但這裡仍是常滑幾乎無人不知的地方。

四代山田常山和其子山田想(未襲名)目前共同在常山窯從事創作。兩人平日忙於個展作品的製作,到訪的清晨,山田想正在為明年1月的名古屋個展做最後的準備。

▲三代山田常山(「人間國寶」)

和祖輩相比,四代常山並非開始便製作急須,而是更多集中於花器、食器等日常生活作品。瓶裝飲料的普及以及老齡化少子化帶來的家庭結構變化,使傳統用急須沖泡煎茶的習俗日漸式微,自然也對急須製作產生了很大的衝擊。

而第五代山田想在得到人間國寶祖父的「真傳」後,在傳統朱泥急須的基礎上創作出了「青急須」等全新風格的作品。更在近年受到台灣部分茶友的啟發,開始製作沖泡烏龍茶等的小容量後手茶壺,成為常滑急須青年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到達常滑的當天,四位常滑陶藝家在台灣台中的聯展正在進行。如果不是近年來台灣和大陸與日本陶藝領域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可以想像常滑燒特別是常滑急須會以更快的速度衰落。如果說國內的紫砂是因為泥料亂象而讓門外人敬而遠之,常滑燒則如一位當地陶藝家總結的一樣「空有技術,沒有審美」,讓年輕人很難產生興趣。

好在這個古老的陶業小鎮似乎正在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作家開始思考傳統與現代、功能性與藝術性的關係。接下來要拜訪的這一位85後常滑急須作家便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常滑陶之森 陶藝研究所展覽

《常滑急須展 ~近世至近代的樣相~》

地址:日本愛知縣常滑市奧條7丁目22 

展期:2017.09.30-2018.02.25

9:00-17:00(周一閉館),入館免費

參考文獻

龍田貞一 1912 《常滑陶器志》

二代山田陶山 1983 《常滑陶藝史研究》

愛知縣陶瓷美術館 2000 《煎茶與陶瓷 江戶·明治的中國趣味》

愛知縣史編纂委員會 2010 《愛知縣史 資料編17·近世3》

小栗康寬 2015 《有關常滑急須 ~以江湖後期至明治初期為中心~》

小栗康寬 2017 《常滑急須展 ~近世至近代的樣相~》常滑陶藝研究所展覽資料

中野晴久 2007 《山田常山·三代之陶藝》

飯田辰彥 2017《常滑的急須》


推薦閱讀:

TAG:日本 | | 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