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之後,依然會不斷咯痰,有咯之不盡的感覺,該怎麼辦?
《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
特別說明,文中方葯僅供中醫醫師交流研究用,請勿自行使用。
在咳嗽的急性期過去之後,一些體質虛弱的患者會經歷一個漫長的,反覆的,痛苦的咯痰的過程,總有一種宿痰在自己的體內源源不斷,被生產出來的感覺。若余痰不盡,一旦遇到風吹草動,天氣變化,患者馬上又會出現劇烈的咳嗽。如此反反覆復,最終釀成慢性支氣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今天要聊的,是經方學派如何解決痰飲病的問題。
痰飲,經方學派認為這是體內津液因為水液代謝障礙而出現的病理產物,可將其稱之為水濕痰飲。水濕痰飲四者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它們異源而同流,隱伏難現,患者自覺重著者為濕,清稀者為水,稍濁者為飲,粘稠者為痰,痰還會進一步凝聚為頑固不化之老痰。
在經方學派中,痰飲病,其治療大法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
所謂痰飲,無論是濕,是水,是飲,是痰,最有效的化解之法,莫過於用溫煦的陽光,徐徐溫之,在經方中,那些溫暖的藥物,組合在一起,猶如清晨厚厚迷霧間探出頭來的朝陽,不知不覺,霧靄煙消雲散,萬物生機盎然。
所謂體之痰非溫化不除,其意即在於此。
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中,共用了30味葯,但是最精髓的就是其中的十味溫葯,這十味溫葯因患者病位的不同,其組合也有差異。
當然,並不是說,只能用溫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事實上,由於津液流通不暢,日久必生濕熱,所以光用溫葯,必要時不輔以清熱藥物,不輔以瀉下藥物,猶如不幹凈的水渠,即使被烈日熏干,依然是臭水溝一條。
所以,使用中藥必須隨證治之,不可偏執一端,清熱葯可用,瀉下藥可用,滋陰葯亦可用,抓住病情的主要矛盾,分清主次即可,例如,對於痰飲病,就當以溫葯為主葯,再根據病邪的性質,輔以清熱、瀉下、理氣、活血、止血藥物。
在這兒「和」即有兩層含義:
1、調和,和解,溫和之意;
2、「和」含有「兼」的意思,也就是說,用了溫葯,還可以再用解表,瀉下,清熱等藥物。
總之對於溫、寒藥物,我們要記住,用「寒葯」有利於治療熱邪,不利於治療痰飲;用「溫葯」有利於治療痰飲,卻不利於治療熱邪,所以,面對痰飲病,我們往往需要「寒溫並用」,因時制宜,因病制宜,靈活調配藥物,方可能治癒如此複雜的病邪。
治療痰飲病的溫葯,主葯如下:
白朮、桂枝、半夏、生薑、麻黃、細辛、大棗、芫花、杏仁、厚朴。
1、白朮,甘,苦,溫,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2、桂枝,辛,甘,溫,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3、半夏,辛,溫,有毒,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4、生薑,辛,微溫,能解表散寒,溫中止嘔,亦可鼓舞胃氣,去泛濫之水;
5、麻黃,辛,微苦,溫,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還有活血行血的作用,本經即謂之:破癥堅積聚,消赤黑斑毒;
6、細辛,辛,溫,可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亦可鼓舞腎氣,助肺肅降,推動血行,治死肌;
7、大棗,甘,溫,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亦可守護胃氣,緩和峻烈藥物的藥性;
8、芫花,苦,辛,溫,有毒,可瀉水逐飲,外用殺蟲療瘡;
9、杏仁,苦,微溫,有小毒,可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亦可助肺肅降,祛除肌濕;
10、厚朴,苦,辛,溫,可燥濕除滿,下氣除滿。
痰飲病,或病位在肺,或病位在脾,或病位在腎,或病位在心,或病位在肝,其形成與肺脾腎三臟關係最為密切。
肺主通調水道,高居水之上源,腎主化氣利水,主持水之下游;而脾主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脾胃一虛,即生寒水,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脾胃儲痰之氣的說法。
所以,治療痰濕病,不僅要熟悉上面十味葯,還須懂得根據痰飲病的病位不同而組合用藥。
我的微信公眾號:醫師黃繼斌
可以搜索公眾號zyshjb
下一期,與您不見不散!
推薦閱讀:
※如何看網上的中醫黑?
※關於中醫的本質與中醫的未來?
※為什麼這麼多人反對中醫?大家都有過中醫診療經歷並深受其害嗎?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現代中醫教育毀了中醫?
※如何看待大馮如此排斥中醫,中醫真的沒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