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智慧:家人之間溝通的技巧| ?「余莉開講」第13講下
- 言語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特別是父母對兒女的言語。
- 話未到當說時而說,這被稱為躁。
- 話當說而不說,被稱為隱。
所謂慎言,範圍很廣,還包括不能說粗魯罵人的話、挑剔抱怨的話、指責批評的話、怨天尤人的話,還有勾引誘惑的話、搬弄是非的話,等等。
我們不妨觀察一下自己的言語,從早到晚,如果我們在說這些話,實際上就是在口吐毒舌,不僅浪費了時間,還損害了自己的健康,影響了別人的心情。
如果我們每一天都在挑剔、抱怨、指責、憤怒地說話,我們想一想,受到最大傷害的人是誰?不是別人,首先是自己的身體。所以,為什麼要口不出惡言?是為自己負責,也是為別人負責。
- 言語的暗示作用
為什麼要一天之中不出惡言?因為我們說話無形之中會影響別人,給別人造成一種心理暗示。特別是夫妻兩人相處的時候,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假如你經常這樣說:「你怎麼就不如誰家的誰誰誰,你看人家又能掙錢,又受領導賞識,提拔也快,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學習啊?」
或者說你的兒子:「看誰家的小明,奧數一等獎,不僅如此還多才多藝,又會彈鋼琴,寫詩都寫得不錯,你怎麼還不如人家一半?」
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和家人交流的話,結果會怎麼樣?對方掉頭就走,不聽你那一套了。
有一個孩子,數學學得不好,成績經常不及格,為什麼?因為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他的父親看了之後都會罵他,說:「你是不是腦子進臭蟲了,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結果越罵他,這個孩子越沒有信心,導致成績越來越差。
很幸運的是,他的父親學習傳統文化之後,突然知道,原來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表現不佳,與自己對他的態度有關,從此以後父親改變了對孩子的態度。他的數學成績每每有一點小小的進步,父親就這樣的鼓勵他:「你看,這次成績又提升了,說明你有進步,加油,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在父親不斷的真誠鼓勵下,孩子越來越有自信,成績也越來越好。
還有一個講的是夫妻之間的故事。兩個人結婚之後,妻子本來特別喜歡唱歌,她的喉嚨也不錯,歌聲也很美。在做家務的時候經常不由自主地哼出聲來,但是他的丈夫不太喜歡唱歌,比較喜歡安靜,結果每次聽到妻子唱歌就這樣說,「你那個歌聲真是太難聽了,像烏鴉一樣」。他說了一遍又一遍,這位女士從此以後真的以為自己的歌聲很難聽,再也不好意思在大庭廣眾下唱歌了。
這兩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言語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特別是父母對兒女的言語。因為兒女的年齡很小,他對自己的認識都是來自於他的父母,如果這個父母認為他孩子哪方面好,經常誇他哪方面好,他一定會在這個方面做得更好;如果這個父母認為他哪方面不行,哪方面沒有天賦,這個孩子都不敢去嘗試。
大家不信可以回家觀察一下身邊的孩子。我自己就深有體會,我小的時候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我母親非常辛苦地工作,供我們讀書,我就非常用功學習,希望能夠把成績考好不要讓她失望。每當我成績考第一的時候,我母親就會自豪地向別人誇燿說:「你看我這個孩子,這一次考試又考了第一」。
我母親的誇獎確實給了我信心。因為我知道成績好能夠讓父母安心,能讓父母感到自豪,所以我學習非常努力,成績一直很好。但是在另一方面,我母親就認為我做家務不太行。每當我到廚房要去幫忙的時候,我母親就會說:「你快回去干你的事情吧,你在這還不夠給我礙事的」。結果怎麼樣?我對做家務就沒有信心,直到現在這個自理的能力還很差。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很多家長可能犯了類似的錯誤。古人從小教導孩子的是洒掃應對,怎麼樣收拾房間,整理衣物,抹桌子,掃地,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因為這些自理能力是要從小養成的。
「房室清,牆壁凈;几案潔,筆硯正」,如果你從小就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那麼你一生都受益無窮。正因我們從小都沒有養成這樣好的習慣,現在學習《弟子規》,看見這些教誨就覺得很汗顏。
為什麼?因為長期養成的習慣就是把東西亂扔,被子不願意疊,看到這樣的教誨覺得很難做到,直到現在這些問題還不是做得很好。所以,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非常有幫助。
說話要謹慎,而不是該說的時候也不說話。
《論語》上記載: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侍於君子有三愆」,「愆」當過失講,侍奉君子容易犯三種過失,像年少者侍奉年長的長輩,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怎麼樣才能做好呢?「博我以文,約之以禮」,要在學禮上入手,這個禮就是平常生活的規範,侍奉君子就是侍奉有德有位的人,與侍奉普通人不同,君子或有位或有德,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那麼要從哪裡做起呢?要從學習《弟子規》做起。
中國自古上學先念「口而誦,心而為」,口裡念誦,心裡研究,必須口裡念熟,才能夠在生活上隨時提醒自己。之所以要把《弟子規》背誦下來,就是在生活的每一個境界之中都能夠時時提起。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就是話未到當說時而說,這被稱為躁。鄭康成註:「躁,不安靜也」,比如說君子還沒有問,自己就先說,這就是犯了心浮氣躁的過失。再比如說在集會的時候,如果在座的是你的晚輩,可以隨意一些,如果在座的都是長輩,主席或者主人若與你說話你才可以說,不論何人沒有同你說話,你不問自說就是心浮氣躁。
「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就是話當說而不說,被稱為隱。孔安國註:「隱」,不近情識也。比如說君子已經問你了,你就應該把話明白地說出來,如果不說就是犯了隱匿之過。不論長輩晚輩若是問你問題,你都吞吞吐吐,就是慢,驕慢很容易得罪人,便是過錯。
「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沒有觀察君子的顏色就說話,「謂之瞽」。這個顏色表示意向,與人說話要看君子的意向而說,否則等於是瞎子,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