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不是天才,你能不能還愛我?
如果我不是天才,我甚至無法拿起畫筆,也不能彈奏出優美的樂章。我沒有清澈的雙眼,也不知道如何微笑;我會無意中傷害別人,也傷害我自己。因為我的意識里,沒有更多的現在及過往。
你能不能還愛我?
前段時間朋友圈被「小朋友畫廊」刷了屏,很多人都被自閉症兒童的繪畫作品打動,驚訝於他們的天賦和藝術創造力。但是,驚訝之餘,我們也不禁擔心,我們關注的是自閉症兒童,還是天才?
兒童精神病的現狀是,它要麼被污名化,要麼被浪漫化。我們可以欣賞藝術,可以透過藝術去了解那些「小朋友」,但卻不能不直視痛苦的疾病本身。
?? 自閉症兒童?天才?
什麼是自閉症?首先,自閉症的診斷本身是一個非常主觀的事情,因為自閉症孩子的癥狀或者範疇非常之寬。正因為這個譜系很寬,所以的確有些孩子是有天賦的,尤其是在音樂、美術或者記憶力、計算能力方面,但是那真的只是極少數,更多的孩子是話都不會說、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所謂「低功能」自閉症。
這樣的孩子,沒有語言,沒有眼神對視,沒有感情交流,無法理解邏輯,也無法解讀他人的表情。很多父母年復一年的努力干預,但是終其一生,也聽不到孩子叫一聲媽媽、爸爸。
在「小朋友」畫廊的作者中,大部分並不是真正的「小朋友」。他們有的十幾歲,有的二三十歲,但是他們始終沒有「長大」——「長大」意味著適應社會秩序,能夠獨立圓熟地生活,但他們因為自身的疾病,無法做到。
他們的畫作也缺失正常世界中的秩序和邏輯,但正因為這種缺失,反而蘊藏了更為巨大的奇幻力量,在現實之外,通向更為神奇的世界。
「小朋友」畫廊這樣的作品展示雖說有募捐的性質,但也帶來了另一種可能性,即被援助對象成為了審美價值的創造者。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這些患者的社會價值和存在感,也淡化了其家人的痛苦和絕望。
不過,回歸疾病本身,拂去面紗,它意味著必須直面痛苦和掙扎。
?? 藝術打開了「心」,但沼澤依舊
「我心中住了一個小朋友,喜歡用畫畫和世界對話」。
誠然,藝術成為一種對話和交流方式,打開了這些「小朋友」的心靈的大門,讓非患者們可以觸及他們的精神世界,增進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藝術本身也是一種治療方法。多絡絲·蘭格麗寫過一本《戲劇療法》,即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演出、並利用面具、木偶、遊戲等方式,進行針對性治療,戲劇作為治療中的手段而非目的,其表演的水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治療過程改善身心狀況。
文學也是一種治療的方式。葉舒憲教授曾寫過《文學與治療》,提出了「文學治療」的概念,打通了文學與心理治療的壁壘,認為文學是人類精神的自我救援。
為精神病人開辦畫室的郭海平也說,「好多人剛來畫室的時候,看人的眼神都是警惕、戒備和懷疑的。因為他們不被理解、信任和尊重,他們的心是關閉的。畫了一年半後,對於世界,他們模糊中也知道,自己的作品被讀懂了,是開心的。」
藝術更像是懸浮在高空的星辰,或許少數人能夠順著星光,接近天空;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在絕望的沼澤里苦苦掙扎,並無浪漫可言。
?? 對自閉症兒童,有哪些誤區
有一個普遍認可的說法,對於自閉症兒童,越早干預越好。3歲前是最佳時期,3到6歲基本上就定型了,干預的效果很小。
所以家長們都很有緊迫感,希望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找到最佳方法,也就容易出現急病亂投醫的情況,重要的是耽誤了孩子的時間,錯過了最佳干預期,所有的一切都要靠家長的細心、耐心、安心。而那些嚴重自閉症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專業的指導,是很難獲得生活自理的能力的。
舉個例子,自閉症的孩子通常都有感統失調的問題,簡單說就是她們的某些感覺器官要麼特別敏感,要麼特別不敏感,而且全身的協調能力也會比較差。這就導致了很多對普通人來說很正常的聲音、光線、觸覺等等,對她們來說是難以忍受的刺激,因此她們可能會在公共場合做出一些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而且他們會陷入自己的世界對家長的勸阻充耳不聞。
如果大家能夠對自閉症有更多真實、深入的了解,從而多一點包容,對自閉症孩子和家庭就是真正的幫助。
在這個世界裡,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無論你是大人還是孩子,希望你心中總會懷揣著夢想、思念著親情、守護著愛情……為此認真努力著,從一而終不曾放棄,這就是生活的模樣。
推薦閱讀:
TAG:自闭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