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科幻小說或電影對未來世界的宗教有獨特的描述?


未來背景的科幻我讀得不是很多,就我所讀過的作品隨便說幾句吧。

以下內容有嚴重劇透,未讀勿看!

我讀過最有趣的關於宗教的科幻小說是《美國眾神》,在這本書中,美國大陸的「現代諸神」——電視機神、電冰箱神、汽車神、電腦神……等等——策划了一個陰謀,準備把從古文明大陸移民美國的古代諸神一勺燴了,建立新的現代宗教秩序。這個喻指再明顯不過了——簡直是「明喻」了。

《殺手的祈禱》也很有意思,講的是華盛頓、紐約、麥加同時被手提箱核彈襲擊後,美國爆發了一場宗教戰爭,然後南北分裂成「美利堅伊斯蘭合眾國」和「基督教聖經帶」,其中對伊斯蘭教統治下的美國的描寫,差不多體現了一個信仰基督教的民主黨知識分子對伊斯蘭教的複雜感情。另外,在這本書里的時代(2040年),中國成了世界上的唯一霸主……

邁克爾·查邦的《猶太警察公會》(台譯本叫《消逝的六芒星》)我還沒看完,這本書講的不是未來,是「架空歷史」,二戰後猶太人倖存者沒去耶路撒冷建立以色列國,而是到了阿拉斯加建立新的家園,然後被認為是救世主彌賽亞的英雄被謀殺……整個故事有著濃厚的猶太宗教色彩——是的,這是部偵探小說來的,並同時橫掃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愛倫坡獎、漢密特獎,邁克爾·查邦本人還得過一次普立策文學獎——這也太讓人嫉妒了!

《天使與魔鬼》毫無疑問是科幻小說吧,不多說了。

《MATRIX》大家很熟悉了,也不多說了。

《戰星卡拉狄加》——披著科幻外衣的宗教片。

當然,廢土(Waste Land)不能不提——不是T.S.艾略特的長詩啦,是《輻射》系列的背景設定,整個設定是很土,2077年全面核戰爭之後的北美大陸,不過在這個舞台上發生的故事都很有趣,有個叫原子教會的宗教,他們信仰核彈,與之對應的還有在這寸草不生的土地上依舊信仰自然德魯伊教會。

盧基揚年科的《守夜人》系列,不能算科幻,不過背景是現代莫斯科,勉強放進來吧——

在故事的世界觀中,存在著的萬物表象下神奇又危險的領域,被稱為黃昏界。小說涉及的具有超能力人物稱為他者,他們能夠接觸黃昏界,並分為魔法師、女巫、變形人和吸血鬼等不同的他者類型。他者一直以來都被劃分為光明使者和黑暗使者,他者既有天生的,也有被激發的,而他們首度進入黃昏界的那一刻的心境決定了他們變成光明使者還是黑暗使者。

光明使者認為是他們的責任是奉獻自己,幫助弱者,他們能夠吸取人類的積極情感為己所用。黑暗使者則相反,他們認為他們能夠做任何自己想要做的事,並且無視道德責任和後果,他們能夠吸取人類的消極情感為己所用。數千年來,雙方一直處於交戰狀態。雙方願意使用任何必要的手段取得勝利。但最終他們意識到,如果他們繼續戰鬥,雙方都不可能夠生存下去。因此,雙方的訂立了契約,雙方休戰,並各自成立了巡查隊,以監視對方的侵犯行為。光明使者成立了守夜人巡查隊,黑暗使者成立了守日人巡查隊,另外雙方各派代表成立了宗教法庭,裁決雙方的不法行為,並執行判決。

契約簽署後,雙方嚴密監視著對方的任何舉動。雙方領袖繼續謀劃以爭取上風。時間將證明哪方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以上三段引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8%E5%A4%9C%E4%BA%BA

怎麼能漏了羅伯特·索耶,他似乎很擅長在小說中插入宗教題材——《計算中的上帝》描述了一個真實的「上帝」形象;《終極實驗》探討了靈魂是否存在的問題;《恐龍文明三部曲》中描述了恐龍的宗教是怎樣的(好像和人類也差不多);《金羊毛》就不談了,這個書名本身就來自於希臘神話……

據說厄休拉·勒奎恩的作品中常有道家思想(她與人合譯過《道德經》),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科幻小說家,但她的書我一本都沒看過,慚愧了……

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肯定和宗教沾邊,但我沒看過,誰來說說?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我對宗教敏感度很低啦。

另外多吐槽一句,每談科幻必言及劉慈欣,即使生搬硬套也一定要把他扯進來,真是讓人受不了——大家難道都不看西方科幻小說的么?以為劉慈欣就是世界頂尖水準,那可真是悲哀了……


就現在為止,在科幻小說中看到最深刻的對宗教的描述來自於丹 西蒙斯的《海伯利安》和《海伯利安的隕落》,在其中,作者構築了在宇宙背景下宏大的宗教系統,其中由以下部分組成

1,環網內占壟斷地位的宗教組織,禪靈教派,其進化脈絡大約是人類文明融合的過程中,西方基督教的救贖思想與東方哲學的參禪自修結合,由禪宗和基督教交融而來,尋求自我的參悟與救贖,被作者稱為宗教信仰的犬儒主義。

2,天主教,由舊梵蒂岡教廷整體搬遷至環網之中而維持的地球教派,掌握著地球文明的一部分遺產,在環網背景下苦苦尋求突破與復興的道路,教徒大約一百萬,與禪靈教數百億信徒相比……

3,聖徒,環網最大的生態遺產,森林世界的「神林」的祭祀和經營者,刻意維持的極少信徒人數,每個信徒都要成為一種樹的「忠誠之音",其領袖是「世界樹的忠誠之音」,聖徒掌握著匪夷所思的科技,與自然結合,其典型就是「巨樹之艦」。

4,伯勞教派,或者稱為末日救贖教派,宣告末日的"伯勞鳥」出現後而出現的教派,可以說是地球舊教末日審判模式在環網背景下的再興,典型行為就是伯勞朝聖,以自己的身軀獻祭給伯勞。

而在小說中,作者還敘述了猶太教,禪宗(主要是雲門宗)還有其他宗教的思想,其重點放在了神與人的關係,救贖的討論上,非常精彩。

同時,所謂的人工智慧核心「技術內核」也有自己的教派,以雲門為領袖的共存派,以尋找終極智能為目標的終極派等,對於其理念都抱著宗教般的執著。


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涉及宗教的科幻作品還有羅傑·澤拉茲尼在1967年出版的《光明王》。這部小說在1968年獲得雨果獎最佳小說獎,並在同年的星雲獎評選中獲得最佳小說獎提名。以下為劇透:

小說講述的是後未來的故事,人類早已進行了星際移民,地球已成為久遠的往事。在某個星球上,最先到達的人被稱為「原祖」,他們手中掌握了先進的技術,很自然地成為了當地人類族群的主宰者,與以往的開拓先驅者的命運不同,原祖們不甘於死亡的命運,利用意識傳輸的技術將自身傳輸進新的身體,繼續維持對於後代的統治的地位,從而獲得了類似於宗教的「輪迴」和「永生」。

為了維持這樣一種階級分化,他們藉助了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神祗和種姓的概念,把技術包裝為神話,把意識傳輸包裝為輪迴轉世,封鎖科技的進步,使得他們的後代們愚昧無知,成為匍匐在神壇之下的凡人。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輪迴、業報、思想審查的制度,扼殺一切創新和反叛的萌芽。

但是,人類還有希望。一位正直的原祖,拋棄了作為神祗的身份,決心幫助人類重獲自由。神祗們借用了婆羅門教的世界觀,他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興起佛教的教義與神祗對抗……

後面就不劇透了,這部作品對於宗教的思想性探索不多,但是作為探討技術和宗教的關係的一次很好的嘗試,不失為一部佳作。


《未來之神》 文:大腦袋刀客

公元4376年,準確的說,是冰河紀1032年,考古學家李瓊和吳進拖著從地表搜集的舊紀元人類遺物,在風雪中匆匆回到地下掩體,脫下已經結冰的手套,湊到在電熱燈前。

「簡直凍死我了,我可再也不相信什麼氣溫回升的鬼話了。」年輕的吳進抽了一把紙巾擦著鼻涕,凍僵的手一直在顫抖。

「比起一千年前寒流來襲的時候,已經暖和多了。當時人類暴露在地表超過1分鐘就會凍死。」李瓊抹了抹鬍子上的冰碴,啜飲著熱糖水,慢條斯理地說道。「好了,別抱怨了,我們檢查一下剛剛搜集來的東西,看看有沒有什麼有用的信息。」

毀滅人類文明的冰封期已經持續一千餘年了,倖存的人類在地下掩體中艱難地保存著種族的火種。在幾代人的經營下,食物、生產資料終於可以自給自足,不必再面對死亡的威脅。冰河世紀的人們終於有機會,重新振興文化。

在匆忙建設狹小而堅固的掩體時,人類只帶了基礎科學與工程建設一類的資料,生存是唯一的課題,誰還有心思關注文娛生活?幾代以來,人類一直忙於著修補掩體,或是在貧瘠的地下土壤培育農作物,根本無暇進行文藝創作或是娛樂活動,曾經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早已變得蒼白。

如今,當生存壓力減小的時候,問題就凸顯出來了。人們突然失去了生活目標,自殺率也在節節攀升,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於是考古學成了熱門,勇敢的人們試圖重返地表,挖掘出當年人類用來記錄信息的設備,試圖從中了解舊紀元人類的文化生活。

李瓊和吳進,作為這一批人中的佼佼者,成功的發現了許多古人類的珍貴文物。這次地表探險,他們甚至帶回來了一台21世紀的機器。

「這玩意是什麼?」吳進敲了敲那笨重的機箱,

「別敲,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李瓊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這是一台伺服器。裡面存儲著當時人類建立的網際網路上的內容。當時的人們極其喜歡通過網路交流與儲存信息,們要是能破解這東西,得到的文化財富將是不可估量的!」

兩人翻閱著電路學課本,試圖將這台陳舊的機器修好。這個巨大的工程耗費了他們整整兩天的時間。終於,他們連好了線路,按下了電源鍵,CPU發出的聲響令他們激動得屏住呼吸。

可惜由於年代久遠,機器中記錄的內容幾乎全部變成亂碼,只有幾張殘破的圖片勉強能看。吳進顯得很沮喪,李瓊卻若有所思地盯著圖片發獃。

「這幾張簡陋的圖片有什麼好看的?」吳進不解。

「這應該是一張宗教人物的圖片,我以前在其他地方也看到過。當時不敢確認,不過我們今天發現的這些圖片上面有文字,證實了我的猜想。」

「宗教?」

「21世紀的時候,宗教依然十分流行,各種教派有著數量龐大的信徒。有些地方盛行偶像崇拜,比如中國,有著各種廟宇,供奉著神的畫像或者雕塑。人們甚至認為,在網上轉發宗教人物的圖片,都會給他們帶來好運。」

「那你怎麼知道這個圖片是宗教人物的?」

「我對古漢語的了解不多,但這個圖片上的文字我還能勉強看懂,大概意思是,這個人物可以為人祛除病痛、帶來財運、還能斬殺惡人。人們將各種需求寄托在他的身上,很明顯,這應該是當時人類所崇拜的神仙。我在其他不同的地方多次看到過這張臉,也證明了這種信仰的影響之大。」李瓊分析得頭頭是道。

「原來如此。」吳進看著畫像,似乎也產生了些許崇拜的感覺,原來在當時,一張簡單的圖片,竟然寄託著人類這樣美好的希望。他將這三張圖片列印出來,恭恭敬敬地拜了一拜,嘴裡念道:「尊敬的古神,希望您在當代,能繼續保佑人類,為我們祛除病痛、帶來財運、斬殺惡人。」

畫像中,神彷彿在看著他微笑,似乎聽見了他的請求。


《光明王》是第一個想到的,不過有人做了詳細的描述了。

還有幾個印象深刻的,不過有的不算是未來世界(平行世界可能更合適一些)。

1. 奧森斯戈特卡德《外星屠異》。道星,道人。星際政府用基因改造使星球上的部分人獲得額外的智慧,並同時遺傳了先天性神經強迫症以利於政府控制。當地人把強迫症發作現象視為「神諭」,將患者尊為「道人」。

2. 弗蘭克赫伯特《沙丘》。1). 比吉斯特。女性,自我訓練以獲得超常的感知和精神操控的能力,以優越種族基因交配為手段,試圖創造超人。2.) 弗雷曼人的宗教。由於整個星球環境的極端惡劣(沙暴,缺水)。對水的崇拜:水屬於部落,流淚具有重大意義;對美好的生存環境的狂熱追求。

3. 《萊博維茲的讚歌》。核戰爭後一個以保存人類科技和知識為使命的修道院。

4. 阿西莫夫《基地前傳》。川鉈上一塊小自治區。信仰「聖靈」,不承認自己為宗教,剔掉全身毛髮(認為不潔),等級制度( 極端輕視女性),自我隔離。


看到沒人提《沙丘》,我來補充一下,這是目前為止我看過的唯一可以媲美《基地》系列的科幻小說。它的設定很有意思:即,科技越發達,在宗教方面的文化反而會越來越倒退。所以主人公雖然擁有極高的領袖能力和素質,但最後還是在民意的裹挾之下,走向了聖戰的方向。也就是說,他們的宗教即是王權統治和獨裁。


怎麼沒人提《基地》里的科學教。


弗諾·文奇《天淵》中蜘蛛人的拜黑教。

我覺得書中拜黑教教士「尊貴的佩杜雷女士」和科學家舍坎納·昂德希爾關於「早產兒」問題的辯論是全書最精彩的一段。


卡德的科幻小說安德系列中的《死者代言人》中,外星人(貌似叫豬仔還是豬什麼,記不清了)將一個學者「種植」,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外星人是犯了大忌殺害了人類,而實際上是由於外星人和人類在生理上的不同,外星人以自己理解的崇高方式對待學者的死亡。 安德系列中最喜歡的一本,不是那麼簡單粗暴,卡德在這裡也現實了更多的思考。

西門斯大神的《海伯利安》!此本書太值得推薦了,可惜我只讀過一次。後續的幾部也沒有讀過。

何夕的《六道眾生》里,也涉及到了類宗教崇拜(邪教)的描寫。

還有《基地》里,基地利用宗教方式來控制科學技術的輸出,真是個妙極的設想!


在《銀河系漫遊指南》中,描述了某星球的一種宗教信仰。 他們認為銀河系是綠毛怪打噴嚏時滑落的一口痰。終有一 天,綠毛怪會有一張大手帕把這口痰抹去。於是銀河系就會回歸到他的創世主綠毛怪那裡去。教主站在聖壇後面,領著一大群各種宗族的生命體把手伸向天空,祈禱大手帕快來吧,然後一起打噴嚏。很是壯觀。


在赫胥黎的經典《美麗新世界》(1931)中,未來人們崇拜的是汽車大王福特,他么的紀元是以福特第一輛T型車上市那一年開始算起,這算一個~

其實包括《美麗新世界》在內的「反烏托邦三部曲」,它們描繪的未來都是高壓、抑制人性的類似宗教的體制,估計西方筒子把社會主義看得和宗教一樣吧~~


死者代言人中安德對死人的代言充滿了宗教儀式的神聖感


《日暮》

《黑暗的左手》


銀英裡面的地球教


阿瑟·克拉克的《遙遠地球之歌》


前一段寶樹剛出的科幻小說《時間之墟》里涉及了未來宗教的形態

應該和其他的可做一種比較吧


戰錘40K的機械神教


那多 手記系列 絕對是宗教,但是那多修為未到,還在為未來而迷茫


《三體》裡面的黑暗森林法則,猜疑鏈~~~


為什麼沒人提 EVA

師徒、亞當、審判日


推薦閱讀:

如果(現在)中國人都信耶穌,中華民族還存在嗎?
如何看待基督徒或宗教信徒在英國乃至西歐正式成為少數人這一新聞?
什葉派跟遜尼派真的有不共戴天之仇嗎?
關於數字 7 有什麼特別的事件、人物嗎?
為什麼有些西方人會害怕倒過來的十字架?

TAG:科幻小說 | 科幻 | 世界 | 宗教 | 未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