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語:「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禪師為何不接受?如果禪師接受,會怎樣?罵客罵完是否因緣了結?禪師回應禪語後,因緣又是否了結?

【 禪師歸還的禮物 】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衊他。 最後,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這份禮物屬於誰呢?」 那人回答:「當然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那人聽得此言,嘿然良久,忽地目露精光,提起砂鍋大的拳頭,一拳砸在禪師鼻子上,頓時血花繽紛如翩翩蝶舞,男子又來了個雙峰貫耳,剎那間轟的一聲如滾滾雷鳴。這時桌子也倒了,凳子也翻了,茶壺水潑腿上也不覺著燙,再看那禪師,鼻歪眼斜,趴地上恍惚半天方穩住心神,掙扎著抹了一把鼻血道:善哉,善哉,你,你雖打我,但是我不接受,那暴力就還是你的,放下屠刀,立地……

話未講完,猛然覷見男子從身後摸出一根鐵棍,禪師:壯士!我錯了!!上帝救我。。。


借事煉心,成長成熟必然會經歷逆境的考驗,荊棘叢中修行易,月光簾下轉身難。逆境往往容易把握自己,不會迷失方向,順境反而會產生貪戀,停滯不前。所謂不接受逆境,屬於絲毫沒有放在心裡,不在意,不在乎,如同喝涼水那麼輕鬆自在,自然不會受逆境的影響,對方的打擊,謾罵自然還回饋給他自己。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面對謾罵,蘇軾要是用無我心觀照,佛印就不會得逞;佛印心裡明白,凡俗之人聽到謾罵,容易生生起嗔恚心,這個嗔恚心一旦生起,就是接受了謾罵,就會瞬間有個【情緒的我】。罵不是因,聽到罵,接受罵,才是因,才會釀果。

一旦接受了,就認同了小我,我執便開始造業。


這是從南傳佛經中的一段記載演化而來。

當時有人因為弟弟皈依佛陀出家而感到憤恨,前去辱罵佛陀。然而佛陀毫不生氣,以爛蘋果為喻,反問對方,如果他給別人的爛蘋果,別人不接受,那麼這個爛蘋果是不是仍然在他自己手上?

辱罵的言語也是一樣,如果你接受了它,才會接連生起嗔恨心。

佛陀的境界比凡夫高,諸法無我,那麼是誰在挨罵,誰在接受呢?所以無所謂接受與不接受。只是對凡夫來說,仍然有受與不受之分,上面說的不接受,是順著凡夫來說的。


這類禪理(非所有)都是狗屁,想起另一個救落水蠍子的僧侶說過「蠍子蟄人是其本性,而我救它是我的本性,怎麼能因為它蟄人就放棄我的本性呢」,我也是無語了,我就在想,如果是一隻老虎有危險,他還會不會說「老虎吃人是它的本性,而我救它是我的本性,怎麼能因為它蟄人就放棄我的本性呢?」,恐怕不大可能,所以在我看來,很多這樣的禪理,部分程度表達了態度,但是均是體現在具體情況下,沒有普世意義。

你的這個問題中,那個和尚顯然還是在意別人罵他的,真正不在乎的話哪裡有什麼接受不接受呢?

ps,感覺他就好像貼吧里那句「反彈一切詛咒」,哈哈^ω^


既然是禪,就是當下,這樁公案的當下早以過去,沒了禪機,還有什麼好參的呢,再參也不過是徒添煩惱。再者,分析永遠到不了禪境。


罵別人帶著太多的情緒和偏見,並不客觀。罵了別人只是介紹了自己,而沒介紹別人。終究所有想法因「我」而起,說出的話只是介紹了自己而已。


這個根本和禪毫無關係,談不上禪機,更不是公案.大禪師開口一探你悟還是未悟,若是未悟但機緣相當,會順勢點撥一下,給你個入門處。若是悟了再探你保任功夫做的好不好,是不是還著相. 哪會說這些拖泥帶水的無用言語...


佛家講究四大皆空,智慧通達彼岸。而明智慧的方法是,通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認識外物,認識全面就會達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認識不全面就會產生諸多偏見,妄想等貪、嗔、痴諸多苦。而禪師智慧達到一定程度,對外物及自身的認識到:外觀其物,空無一物;內觀其心,空無一心。也就是無我的境界,所以對於禪師而言也就沒有接受與不接受的概念,沒有接受與不接受的因果。但對罵者而言處處是因,處處是果。禪師做的也只是點悟於此,道破禪機,明白與否皆看造化,不明白就在這紅塵苦海繼續掙渡,明白就是在凡塵修行笑看人間。


推薦閱讀:

TAG: | 佛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