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路:初禪、二禪、三禪的喜、樂有什麼區別?

1、樂

初、二、三禪都有樂。初禪、二禪的樂,是猗樂,輕安樂,是行蘊所攝,是思心所生起時,伴隨生起的輕安心所。而三禪的樂,是受樂,是受心所。

什麼是猗樂呢?有如大水浹洽的舒服。一切粗重得到了對治,生起了輕安。初禪的猗樂,是離了欲界的粗重,有了能堪重負的感覺,所以叫離生喜樂。二禪時,離了尋、伺,沒有眼、耳、身三識,輕安風只於內轉,所以叫內凈,是定生喜樂。猗樂達到頂點。

初禪的猗樂,是離了憂根生的。二禪的猗樂,是喜根生的。三禪的樂,是樂根生的,直接是受樂。而三禪的輕安樂,由於行捨禪支的生起,漸漸伏下去了。我們說三禪是世間最樂,說的是受樂。如果說輕安樂的話,二禪達到頂點。二禪因為輕安樂,生起了堅固的信心,即內凈禪支。

初禪、二禪的猗樂,有什麼區別呢?初禪的猗樂,先有身識相應的輕安樂,下一剎那,意根緣前剎那滅去的身識而生起意識,到思心所生起時,也生起了意識相應輕安心所。而二禪的猗樂,沒有身識生起,只有意識相應的輕安心所。這就好像大風漸漸平息,波瀾壯闊的暴風雨之後明凈的海面,偶爾水波輕揚,細浪微轉,天光倒影。三禪時,不僅身識沒有了,連意識相應的輕安心所也平息了,只剩下受心所的樂受,像赤道無風帶的海面,一平如鏡,紋絲不動。

2、喜

喜只有初禪、二禪有。

初禪、二禪的喜,是意識相應受心所的樂受。初禪的喜,還包括了身識相應受心所的樂受。(這裡是把受心所分為三種:苦受、樂受、舍受。如果分為五種的話,要加上憂受、喜受。喜受、憂受,是意識相應的,樂受、苦受,是前五識相應的。)

這和三禪的意識相應受心所的樂受,有何不同呢?心所上,沒有不同。初禪、二禪的「喜」,和三禪的「樂」一樣,都是受心所。但鑒於初禪、二禪有「輕安」,拿「樂」去形容輕安,受心所反倒叫「喜」。

為什麼這麼叫呢?不是很亂嗎?那是因為,這裡的喜、樂,不是根據心所來命名的,而是依「根」來命名的。我們說,受有苦受、樂受、舍受。實際上,不僅苦受是苦,樂受也是苦,舍受還是苦,苦遍於一切受,叫行苦。當受心所是「喜根」生出來的,就叫「喜」,是「樂」根生出來的,就叫「樂」。

關於根,要多說一點。有兩種不同的描述角度。一種是,憂根、苦根、喜根、樂根,欲界都有。到初禪,滅掉了憂根、苦根。到二禪,滅掉了尋、伺心所。到三禪,滅掉了喜根。到四禪,滅掉了樂根。《俱舍》是這個角度。

另一種,是對治的意義上,說樂根是三禪攝;喜根是二禪攝。這是《瑜伽論》的角度。這意思是,雖然三禪及以前都有樂根,但樂根最強大的地方,在三禪。喜根最強大的地方,在二禪。從這個意思上,《阿毘曇毘婆沙論》說,憂根是在離欲界、入初禪時滅;苦根是在離初禪、入二禪時滅。這是從對治上講,把初禪的尋、伺,也看成了苦。

從禪支上看,二禪滅了初禪的尋、伺,生起內凈禪支,在根上,是信根。三禪生起了行捨,伏去了二禪的輕安,但為了不陷入貪著妙樂的染污定,又需要生起念、慧禪支。

總結如下:

1、從心所上看

初禪有:

身識相應樂受心所(喜)

身識相應輕安心所(樂)

意識相應樂受心所(喜)

意識相應輕安心所(樂)

二禪有:

意識相應樂受心所(喜)

意識相應輕安心所(樂)

三禪有:

意識相應樂受心所(樂)

2、從根上看:

初禪:

一般地講:已滅憂根、苦根,有喜根、樂根。

對治上講:已滅憂根,未滅苦根,未生喜根、樂根。

二禪:

一般地講:已滅憂根、苦根,有喜根、樂根。

對治上講:已滅憂根、苦根,生喜根,未生樂根。

三禪:

一般地講:已滅憂根、苦根、喜根,生樂根。

對治上講:已滅憂根、苦根、喜根,生樂根。

3、從禪支上看:

初禪:

尋、伺、喜、樂、定

二禪:

內凈、喜、樂、定

三禪:

行捨、念、慧、樂、定

推薦閱讀:

你最感動的時刻?
知乎從本質上來說到底是什麼?
你為什麼要健身?
貓奴們出門都是用什麼裝主子的?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