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被紅纓槍扎穿後背!古代兵器之王的殺傷力竟這麼強?

自近代以來,隨著熱武器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冷兵器與軍事與生活的距離越來越遠。特別是現代社會,我們更只能在博物館和武術館中看到他們的身影。也由於一些影視作品的誤導,我們往往對冷兵器的殺傷力缺乏足夠的認識。不過,最近發生的一樁鮮血淋漓的案件,讓我們又一次感受到了冷兵器的凜凜寒芒。

8日深夜,在安徽黃山,一位被一把紅纓槍扎穿後背的男子被送進急診室。這是一把長達兩米的鋼製長槍,槍頭部分被深深的扎入男子身體中。因為過於深入,醫院不敢將之直接取出,因此只好將過長的尾部截斷,等待接下來的接下來的進一步治療。

根據知情者描述,受傷的男子是在上車後受傷的。行兇者所持的扎槍,直接穿透車窗扎入受害者體內,車玻璃直接被擊碎!而且,裝在槍頭部分的紅纓,在強烈的衝擊下脫離了固定處,停在距離槍頭二十公分左右的地方,也可見這把槍刺出時衝擊力一定相當之大!

傷人的這種長槍,經過相關檢索,其實是一種可拆卸桿不鏽鋼紅纓槍。這種槍由空心不鏽鋼鋼管製成,槍身部分用螺紋固定。一般來說,所有的裝飾有紅纓的槍矛都可以稱之為紅纓槍。但如果不算上紅纓,這種冷兵器其實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扎槍」,即實戰性硬柄短槍。

大家都知道汽車車窗玻璃的硬度和韌性都是很強的。比如很多新聞報道里,汽車被水淹沒,車內人想法設法都無法敲破車窗,導致最後遇難。另外,如果長槍當時就拔出來的話,可能沒等到醫院就失血過多了。這樣的傷因為創口太深,破傷風梭菌是厭氧菌,在創口深處無氧環境下會繁殖,很容易得破傷風。所以基本上,傷者放到古代基本上是必死的。

▲電影《硬漢》中出現的用紅纓槍格鬥場面

因此,一槍能穿透車窗,然後貫穿傷者,也說明了槍矛這種武器可怕的穿透力和殺傷後效。類比古代,就是穿著甲胄也沒擋住這一槍的致命傷害。其實這一槍之所以擁有遠超一般人認識的殺傷力,是因為我們日常在武術表演當中見識到的花槍或紅纓槍,都是軟槍而不是實戰硬槍。

所謂軟槍一般使用極有韌性的材質製作槍桿,最出名的材料就是我們常常在各種武俠小說中所見到的「白蠟杆子」。這種材料製成的槍身十分柔韌。因此在使用方法上以掃等方式為主,看起來更像是棍的使用方法。比如明代吳殳《手臂錄》就認為:「槍材,以徽州牛筋木者為上,劍脊木次之,紅棱勁而直,且易碎。白蠟軟,棍材也。」認為白蠟杆子是最差的槍柄材料。但在現代社會,武術很多時候以表演為主,白蠟桿因為比較軟,抖起來更容易觀察勁力變化,也更好看,所以大行其道。

但是實戰用槍的槍桿是追求堅硬的,以求可以把刺擊的威力發揮到最大。因為槍身堅硬,硬槍在刺出後,槍頭與槍身基本穩定在一條直線上。這樣既保證了穩定性,有保證了所有的力量可以順暢的通過槍桿傳導到槍頭,從而使使用者所有的力量可以在一瞬間擊中在槍頭一點,達到最大的殺傷力。

▲《手臂錄》中的青龍獻爪勢

因此,這種硬槍最為有效、也最為方便的使用方式就是對準目標後,准準的「刺」出或者說「扎」出。這也是扎槍一詞的由來。

也正是因為這種強大的殺傷力,所以槍矛類兵器在人類歷史上全世界各民族都廣泛使用,可以說是歷史最悠久的武器之一。我國槍矛被用在戰場上,從使用青銅武器的商周時代,一直到火器與冷兵器並用的明、清時代,長槍一直活躍在戰場。無數猛將都是使用長槍來在戰場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無敵傳說。槍矛也留下了「天下兵器、以槍為尊」、「諸器遇槍立敗也」。

▲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上的幾種有纓的槍

基本上在古代戰場,除了身穿多層重札甲的「鐵浮屠」或歐洲板甲騎士這類重裝騎兵,需要使用大斧或瑞士戟去開「罐頭」外,槍矛類武器已經可以解決所有常見敵人了。甚至是重裝騎兵也有可能被猛力一刺擊穿防禦。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兩年逐漸知名的中世紀格鬥大賽(botn)禁止使用槍矛類武器。

▲中世紀格鬥大賽中的1對1長兵器單挑賽

這其中,有一些古代猛將為了追求極致的穿透力,而使用金屬槍桿的槍矛,即「鐵槍」。純金屬製成的槍桿,犧牲了自身的彈性而增強堅硬度,在直刺的時候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衝擊力。而這次事件中的不鏽鋼紅纓槍,就相當於現代版的「鐵槍」。

而如前面所說,隨著時代的演化,槍從戰場逐步往江湖游場演變。健身,表演,江湖小範圍械鬥稱為主流。這種情況下,破甲的需求幾乎遍的沒有任何需求,無甲狀態下,練家子用任何杆子都幾乎可以扎透敵人身體。而且演練表演的話,彈性大的白蠟桿,藤桿這種材料,由於彈性大,表演好看,加上獲取容易,成本低,慢慢的很多槍就演化成這種彈性很高的偏軟的槍。而且槍法在這個時代的很多門派,已經演化成為拳法服務的輔助訓練手段。

▲邵氏功夫電影《中華丈夫》中出現的紅纓槍片段

武術也慢慢的變成重拳腳,輕器械。比如形意。晚清的武學名家韓慕俠受張學良將軍之邀,出任十六軍千人「武術團」的教官。用八卦刀和連環槍的套路即用八卦刀中的「纏頭裹腦」等動作要領施行順步砍、拗步砍、左右砍、連剁帶劈;把形意的五行連環槍的擘、崩、鑽、炮、橫五槍,變化為步槍的刺、拔、挑、崩、擘五個刺殺動作訓練士兵,簡單易學,有很高的實戰價值。

▲戰時宣傳畫中出現的紅纓槍

值得一提的是,被日寇稱為「長劍」的扎槍,也曾在抗日軍民的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給日寇造成的傷亡要遠多於所謂「抗戰大刀」。因此,這種一槍穿透車窗玻璃,然後貫穿人體的刑事案件,才讓我們領略到了「古代兵器之王」的殺傷力!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原廓、清正之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古代中國士兵打仗時會投擲長矛嗎?
冷兵器時代的武將真有可能以一敵百嗎?假設裝備相同,且考慮士氣因素。

TAG:冷兵器 | 枪冷兵器 | 社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