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銘:中國經濟的未來是空間重構

十九大提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平衡的發展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資源該如何有效配置才能實現區域平衡發展?哪裡將成為中國經濟下一階段增長的引擎?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做客《世紀大講堂》把脈經濟現狀,指點未來發展之路

人往高處走,資源往低處走

「中國經濟的未來是空間重構」,這個詞可能聽起來有點陌生,但經濟的資源如何在各個地方進行配置,會影響到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前景。中國今天的空間資源的配置用一句話來總結,叫人往高處走,資源往低處走。

人口的流動方向是從中國的中西部,向沿海的東部以及中部的一些大城市去流動,但資源的方向卻是由行政力量主導,向中國的中西部中小城市去配置,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人口流動的方向,和經濟資源的配置方向不一致的現象。

房價瘋漲是資源錯配的結果

我們總是覺得如果一個地方欠發達,那麼給一塊地,建個工業園,這個地方經濟增長就會起來了。在現實生活當中也是在這樣做的。下圖是一個工業園的沙盤,這個沙盤就花了100萬,聲光電效果都非常好。

可是實際上這個巨大的工業園,只有遠遠的那個地方有一個火力發電廠,其它地方基本上是空著,而全省有超過100個工業園,這個工業園還不是最差的,所以可以想像,整個中國中西部有多少工業園,事先的投資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遠遠超前於它所預期事後可以帶來的企業進駐。

今天中國的新城建設可以說是全國遍地開花,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希望通過加大投資,來推動經濟增長,而城市建設就是非常重要的加大投資的一個方式。

在2003年以後,中國把大量的土地應用的建設用地指標給了中國的中西部省份,而在人口流入地的土地供應,是相對收緊的,這張圖,有兩條線,其中上面這條線,代表的是土地供應相對收緊的組別,下面這條線,是土地供應相對比較放鬆的那個組別。這張圖上面用的是房價和工資比這個指標,來看這個地方的房價跟老百姓收入相比較而言有多高。這個指標如果越高的話,說明這個地方的房價,跟大家的購買力相比較而言,就越高,而這個指標如果往下走就說明這個地方的房價,跟大家的收入相比較而言,可能還沒有那麼高。

到2003年之前,這兩條線甚至都有點微微的下降,在2003年以後,房價就開始分化了,在上面這條線,就是土地供應收緊的組別,房價就開始往上走,比收入增長的更塊,而在下面這條線,它房價甚至相對於收入來講,是緩慢下降的。

如果總結起來,其實在中國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中國的經濟資源出現了嚴重的空間錯配問題,一方面在中國的中西部,人口還在往外流出,但是在這樣的人口流出地,卻建了大量的工業園,建了大量的新城,很多新城現在正在變成鬼城和空城,沒有人到那裡去買房子,人口還繼續在往外流出,相應的在中國人口流入的地方,卻把土地供應收緊了。住房供應跟不上人口流入的趨勢,於是房價就往上走。所以其實房價的問題,也是一個空間資源錯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

如何實現區域間平衡發展?

一個地方富還是窮,是由人均GDP來說明的。人均GDP等於GDP除以人,所以如果想幫一個地方來提高人均GDP,有兩個辦法,是讓它GDP提高,或者人口減少。具體選用哪種方法要取決於這個地方適合幹什麼。

有的地方比較適合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給了投入以後,產出可以非常快速增長。但是有些地方,它其實不是很適合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比如說中國中西部有很多地區,位於非常邊遠的山區,適合發展農業旅遊或者自然資源。所以像這樣的產業呢,就需要人口減少,來提高人均水平。在一個國家內部,有的地方它比較適合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而有的地方就比較適合發展農業,旅遊,自然資源,那麼如果人口從後者流動到前者,結果對兩邊都好。

中國真正的問題出在,排名在第一位的廣東,GDP的份額遠遠超過廣東在全國所佔的人口的份額,而在其它的有些中西部省份,比如說廣西,它的人口的份額,卻遠遠超過經濟的GDP所佔的份額,如果要是人口份額和GDP份額是一樣的,地區之間就不會有不平衡。現在有兩種辦法,把地方和地方之間的人均GDP給拉平,第一叫動錢的政策,把廣東的資源給廣西就可以了,讓廣西去發展製造業。

那麼還有一種這個辦法就是把廣西的人口更多地往廣東移動,而廣東現在正好面臨勞動力短缺。在這樣做的過程當中,廣東的藍色的線,可以接近於黃色柱子,而廣西的藍色線也可以降下來跟它的黃色柱子也更加匹配。那麼這個政策就是動人的政策。讓那些具有發展農業旅遊和自然資源的優勢地方的人更多地流出來,流到勞動力短缺,需要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地方。

如果你是制定政策的人,你會選擇哪一個政策?動人的政策對嗎。由於我們長期以來,就把區域之間的平衡發展,理解為經濟和人口的均勻分布,所以去做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時候,總是希望用動錢的方式,把發達地區的資源,轉移到欠發達地區,而由於那些欠發達地區,又不具有發展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優勢,結果就導致了前面的那些現象,工業園是開出來了,地也征好了,基礎設施也投資了,結果卻沒有足夠的產業進駐,沒有人口流入,產業園空著,新城鬼城頻頻出現,而在人口流入地,我們控制了它的土地供應,房價又往上走,結果兩邊都沒得好,這就是空間資源錯配的道理。而在整個中國經濟增長的宏觀上的表現,就是資源沒有投入到最能幫助發展經濟的地方去,當然整個經濟增長的速度,就開始下滑 。

區域之間的平衡,不應該著眼於經濟和人口的,空間上的均勻分布,而應該著眼於區域之間的,人均的平衡。在人口流動的過程當中,可以實現區域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一條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發展的國家發展道路。

也就是說在一個國家的大國的內部,還是要讓市場經濟成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政府應該更好的發揮作用,就是指在促進人口的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對於欠發達地區的幫助,要從幫它建新城、建園區轉向幫它去提高它的生活質量,發展它有比較優勢的那些產業,比如農業旅遊自然資源產業,而不是一味的簡單的給錢。

技能互補性經濟與外來人口流動

在中國的一些一線城市的住家保姆的價格比香港的價格都要貴,但實際上中國的一線城市比如像上海,人均GDP其實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中國今天的戶籍制度和人口政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我們覺得高大上的大城市,當然就需要更多大學生,不需要初中生和小學生,但是這裡面有一個非常大的誤區。比如說一個城市裡在金融街有大量年薪都在百萬以上的人群,他可能覺得我錢也夠多了,就不在家自己做飯了,到外面餐館裡去吃飯,家裡面如果有老人,請個護工照顧他,不自己照顧,連洗衣服都要到外面去洗,但為他提供這些服務的人恰恰是初中以下學歷的人。經濟學裡面有一個專門的詞來描述這個現象,叫技能互補性。

所以可見一個城市是大學生越多,高大上的人群越多,越會帶來對於低技能的勞動力的需求。但是現在的人口政策是說,不好意思啊,我們這個城市要高大上了,你最好不要來,或者說低端的低技能的勞動力,不是我們需要的人才。那麼這樣的供需不平衡,就必然造成價格的上漲。

這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社會上一定有一群人,如果保姆便宜一點就雇,保姆貴了就不雇,對於這樣的人群,如果是服務的價格太高,他就會想,到外面去吃飯的還不如在家裡自己做飯,請別人幫洗衣服還不如自己洗。生活成本提高以後,其實對於城市吸引人才的競爭力會下降,這樣的話實際上對於城市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是不利的。

所以一個城市的競爭力來源,恰恰是在於有很多的低技能勞動力來提供比較質量高,但是價格便宜的生活性服務,來提高對於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才能成為這個城市的活力和競爭力的來源。


推薦閱讀:

給一個巨大的繼承體系的基類增加新的屬性,如何降低重構強度?
為什麼軟體開發需要重構?
這個例子中的if else也要重構掉嗎?
代碼的版本越高越難以被讀懂,是一種必然嗎?
重構是永遠都無法避免的

TAG:中国经济 | 重构 | 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