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雀羚2017: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2017年還有一個來月的時間,眼看就要過去了。

這一年業內發生了很多事,又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有些事熱鬧過後就是一地雞毛,有些事就算我們不去提,也會有人在以後偶爾想起。

接下來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廣告文案」會按照我們的喜好,做一些特輯稿件,把那些也許你偶爾會想起的事,拿出來聊一聊。

今天第一篇,從百雀羚的2017開始。

可以肯定的是,2017年結束前,百雀羚還會有營銷上的動作出來。

但從整個脈絡上去看的話,百雀羚今年基本上是兩條腿走路:

不忘強調「東方之美」品牌印象

也不忘給品牌注入年輕化基調

如果你有興趣,你還可以往前看一看,百雀羚的品牌升級迭代,走到現在,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創立(1931~1990):以上海顧氏家族創立百雀羚為始,直至品牌專利出售給香港商人,品牌形象為藍色鐵盒香脂膏,核心價值為甘油防裂。

重啟(2000~2007):全資民營公司成立後百雀羚品牌重啟,形象仍以藍色鐵盒為基礎延展,但市場反饋不佳,百雀羚開始思考轉型。

升級(2008~2016):品牌煥新,確立「草本護膚」為核心價值,形象以綠色清新為設計主基調,對老字號聯想元素使用較為克制。傳播層面簽約莫文蔚、周杰倫、李冰冰,四次獨家特約贊助《中國好聲音》, 2016年財報顯示零售額同比上漲27.8%達到138億元。歐睿諮詢數據顯示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0.2%攀升至2015年的3.2%,位居護膚品行業第四、國產品牌第一。

探索(2017~):延續「草本護膚」核心價值,形象更多融入老字號聯想元素,傳播層面削減傳統媒體投入,著重加強手機新媒體端的廣告傳播。

也正是因為當下的百雀羚,品牌處於摸索階段,所以在2017年,我們也就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印象。

那就是——百雀羚又又又又來打廣告了……

一、廣告里的百雀羚

對一個處於摸索中的品牌來說,讓人注意到自己的最快捷方式,就是不間斷地輸出有話題的廣告。

落到具體的傳播案子上來說,從下面這張導圖中,可窺探百雀羚的廣告脈絡一二。

尤其是把一些案子中使用的創作元素拆解出來看的話,感受是比較直觀的。

這些傳播,有的側重於在東方美學的印象輸出中帶出品牌,有的側重在和年輕人溝通中帶出產品。

先看廣告裡帶出的產品部分——

根據天貓官方旗艦店顯示,百雀羚的產品系列可分為:

①主打保濕功效的水嫩精純/水能量/水嫩倍現/水光彈潤

②主打美白功效的至臻皙白

③主打抗衰功效的肌初賦活

④以文藝插畫/二次元IP打情感牌的三生花/小雀幸/洛天依

⑤其他:彩妝/男士。

其中三生花/洛天依走的是小而美路線,聚焦文藝/二次元小眾用戶,根據他們的審美喜好策劃產品設計,並以精準的方式做定向推廣。

其他幾個系列則走大眾化路線,產品並不做個性化設計,僅在新媒體針對年輕用戶做了一些創意嘗試,比如水光彈潤系列。

另外,百雀羚用得比較多的一點是從本土文化中挖掘內容,並採用「故事新編」的模式去呈現,試圖一方面強化86年品牌歷史聯想,一方面傳遞出潮流不守舊的態度。

這個路線2016年有一個比較成功的範本,就是騰訊創新大賽NEXT IDEA推出的《穿越故宮來看你》H5。

當時這個H5也證實,只要具備娛樂化屬性,中國歷史文化也能激發用戶嗨點。

百雀羚應該也是對此有所洞察,從2016年10月推出一則名為《四美不開心》的無厘頭視頻,在同質化的美妝廣告中顯得獨樹一幟且收效不錯後,從此就朝這個方向做了各種創意發散。

比如,「包大人別哭」(至臻皙白),「一九三一」(肌初賦活)都可以算作「故事新編」的範疇。

再看品牌印象輸出部分:

2017年,在品牌印象輸出環節,百雀羚有兩次傳播,都延續了東方美學的基調。

一個次「東方之美看我的」品牌傳播戰役;

另一次是持續在微博上借24節氣這個點,來輸出百雀羚的品牌印象。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表現出來的是產品,但其實內里更多的還是讓人落到百雀羚的品牌印象上。

那就是雙十一前夕,百雀羚與故宮珠寶設計師共同定製「燕來百寶奩」,以「東方簪」的創意表現東方美學。

小結:

①保持不間斷廣告輸出,是百雀羚2017年品牌不斷出現在人們視野里的原因;

②和年輕人溝通的方式主要是:把舊元素新演繹當作固定套路反覆使用,將反常變成日常;

③沒有丟掉對「東方之美」的再演繹。

二、百雀羚的傳播可能性

據百雀羚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雙11百雀羚70%的銷售由25歲以下用戶貢獻,同時屈臣氏渠道的消費者也是該年齡群體。

而其傳播內容中高頻出現的少女、戀愛、自我、奮鬥等相關內容,也可證明百雀羚瞄準的用戶是以在校學生和職場新人為主。

也許百雀羚是注意到了,這部分用戶不僅熱愛社交分享有利於品牌曝光,同時價格敏感,對產品又沒有非常極致的熟齡肌護理需求。

https://v.qq.com/x/page/p0529fnous9.html

但在社交網路上傳播的廣告里,我們注意到「媽媽級的中年女性」,在百雀羚的廣告里,很少見甚至是缺席的。

也許在傳統媒體上的TVC投放可以補足這一塊。

但事實上,深究用戶需求,「媽媽對護膚品不挑剔」更多是社會需要,並不是人性真相。

中國綱常倫理中女性地位不高,再加上經濟條件制約,所以社會意識形態要求女性為家庭犧牲自我,在這種語境下自然視樸實節儉為美。

伴隨著物資的豐富,社會意識形態也在發生改變,輿論開始鼓勵女性實現自我價值,等80、90後老去,她們對護膚的觀念應該會和她們的母親不太一樣。

從這個層面思考的話,百雀羚在社交網路上是不是也可以出現針對媽媽級的群體的「故事新編」?

而「故事新編」的方向,或許從美妝市場上,目前比較常用的兩類講故事方式中去逆向思考,找到突破口——

一類是重功效,其說服關鍵就在於科研創新實力與各種不明覺厲的專利配方;

另一類是重安全,其說服關鍵就在於從醫學角度論證去激素去添加,甚至偏執地採用有機材料。

換句話說,就是以非傳統的方式,向用戶告知百雀羚的功效,以及安全保障機制,是不是一條可行的路子?

而且,距離2008年百雀羚變更「草本護膚」為核心價值,已經過去了9年的時間,今天的美妝市場有更多的概念和對手,用戶也比以往更加挑剔。

所以,賦予品牌和產品更多功能性的聯想,而不只是停留在廣告里的「好玩」,應該是值得去思考的一個命題。

因為對消費者來說,「好玩」之外,「好用」最實在。

另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百雀羚2017年點子層出不窮,風格也很多樣化,但是像森女風/民國風/惡搞風/街頭風——

這些風格並不兼容,彼此間相互衝突稀釋,最終會模糊品牌識別。

比如,我們很難理解「包公」的故事,會出現在百雀羚的傳播語境里。

https://v.qq.com/x/page/i0564rhfecj.html

因為首先「對白」的渴望,不一定要通過「直面黑」這樣的反差來說,這樣會有心裡不適感。

再就是,「包公」的黑,是一個已經固化了的印象,再怎麼「洗」,也「洗白」不掉的,儘管歷史上包公真人,並不一定那麼黑。

我們可以說百雀羚意在摸索年輕人的口味喜好,但從長遠來看,保持品牌格調和風格內里的統一性,是有必要的。

再就是,作為「東方之美」的倡導者,中國傳統文化里還有許多的寶庫,可以拿出來作為結合,假設品牌核心價值表述為「給肌膚做減法」,那麼或許能和中國的禪道文化有所結合,表現則可以輕鬆時尚。

扯了這麼多,在我們看來,百雀羚的2017年,其實有一點最打動我們的,是背後所不斷出新、不斷試錯的心態。

那就是:別人你儘管說,反正我放手做。

你看,百雀羚的人很少拋頭露面對自己做的事情去解釋什麼。

但是你看,今年雙11的時候,百雀羚旗艦店又是美妝品類的銷售冠軍……

註:本文資料參考文獻

1.《從幾乎消失到國貨美妝第一,百雀羚經歷了什麼?》 作者:鄭晶敏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廣告文案,作者:吳妍妍、二毛

原文鏈接:百雀羚2017: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推薦閱讀:

TAG:品牌营销 | 年度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