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在烏鎮
現在,知識不僅僅是力量
昨天刷屏的飯局合影上,除了那些大佬之外,又多了很多熟悉或者陌生的面孔,比如知乎的周源,比如快手的宿華。
有人調侃說這張圖的意思是緊密團結在以馬化騰為中心的互聯網半壁江山——畢竟馬化騰坐在了傳統意義上「主客」的位置。事實上「江山代有人才出,一浪更比一浪強」:程維,周源等新生代「大佬」也逐漸在互聯網行業嶄露頭角,高歌猛進。
傳統的互聯網已經被化分成各個細分垂直的需求,甚至演化出新的需求——比如共享經濟,知識付費,以及人工智慧,短視頻等等。
而這其中,知識分享又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審視對象:它離知識很近,離錢又不算很遠,在浩浩湯湯的中國經濟發展大潮里,它切中了廣大用戶和中產階級的精神消費升級的痛點——對於知識獲取和分享的渴望。
如果算起來,這已經是知乎第二年參加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了,還記得去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周源談的還是知乎作為知識社交平台的理想與價值:解決互聯網上的所有問題,讓有價值的知識變成商品。
而在今年,周源演講的題目已經變成了「建立創新高效的良性機制 推動知識分享可持續發展。」周源在演講中說道:2017 年其實是知識分享成為真正的市場的一年,越來越多的資本和企業進入這個領域。但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需要建立創新高效的機制去保障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換句話說,需要成熟的機制去保護內容創作者的權益不受侵害。因此,周源強調了對版權內容的保護。
知乎的做法是,對於非標品的服務,在前端盡量做到標準化,比如講英語需要提供雅思或者托福的成績證明、心理學內容需提供學歷證明、金融類需要提供相關的證書、職業向需要提供所在公司的證明等等,各個角度保障知識商品的質量。
此外,知乎推出了評價體系,收集用戶的反饋,對於評分高的優質內容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推薦,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優質內容的一種引導。
作為中文互聯網最大的以知識分享切入商業賽道的互聯網公司,不論是「各種飯局」還是知乎每年都參與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似乎都證明了知識在當下互聯網生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我覺得有必要討論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中國的知識分享已經成為全球第一,並且知乎能成為其中的領導者;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知乎和Quora進化出完全不同的形態。
先說第一個問題。
周源在演講中提到了一個數據,根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相關數據顯示, 2016 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 34520 億,比上年增長 103% ;融資規模約 1710 億,同比增長 130% ;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 6 億,參與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 6000 萬。可以說,中國分享經濟在體量與規模上,都是世界領先的。
而在這其中,又以知識分享經濟的增長最為迅猛,在所有行業中,知識技能的年增長率高達205%,幾乎是以火箭般的速度在上升。
比較巧的是,馬化騰在今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演講上提到了騰訊的口號:希望成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與文化公司。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於內容文化產業的一種呼應。
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分享經濟市場,和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互聯網人口有很大關係:大量的互聯網原住民僅僅通過搜索這個渠道沒辦法完成對信息以及知識的獲取。
而知乎之所以能夠成功,超越百度知道等一系列產品,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建立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社區內容保護機制。
我以知乎對於營銷內容的過濾為例,有大量的營銷機構在知乎上做廣告,對此知乎明確表示不歡迎,但知乎對於這個回答是否是營銷廣告不做任何「有罪推論,」換句話說,知乎默認的前提是任何人回答的內容都是原創且不帶廣告的,如果有廣告怎麼辦,那麼把這個投票權交給用戶,每一條知乎問答下面都有一個」沒有幫助」,如果這個回答用戶都認為是沒有幫助的,那麼這個回答就會被自動摺疊。
知乎通過這種類似「公民自治投票」的方式,來對抗營銷內容,比起這種有秩序的社區機制,絕大多數平台依靠個人判斷的方式顯然要落後和低效很多。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知乎和Quroa越來越不像,知乎從創新性上甚至超過了 Quora。
大洋彼岸的Quora算得上問答社區的鼻祖,連周源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承認,知乎創立之初也借鑒了Quora社區的機制,但時間推移到2017年,兩者雖然同屬知識問答社區的範疇,但無論是功能還是產品結構亦或是商業化的路徑,都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局面和狀況。
到目前為止,Quora依然是一個「純粹」的問答社區,網站的主要功能幾乎和幾年前一樣,唯一不同的是Quora開設了很多了海外分站,到目前為止,Quora已經至少登陸了17個國家和地區,而它最近的一項被媒體報道的功能是:視頻問答。也就是利用視頻的方式去回答問題。
而知乎在成為中文互聯網最大的知識分享平台後,馬不停蹄的推出新產品和新功能,開始了橫向擴張的戰略,和Quora不同的是,知乎對於知識分享的定義和理解並不是僅僅局限在問答,知乎在很早之前就上線了知乎專欄和知乎日報,並在去年上線了機構號,今年上線了「想法」並在知識付費上一直探索前行。到目前為止,知乎已經開發了一系列知識付費產品,如知乎Live、知乎書店、私家課等等。
Quora對於自己的描述是「Quora is a place to gain and share knowledge.」但在產品形態上幾乎沒有做任何的創新,以至於Quora的戰略變成了扁平化的擴張——通往全球化。
而知乎在完成國內市場的佔領之後,開發了豐富的產品線矩陣,不論這些產品是賺錢還是不賺錢的,周源的想法很簡單,「這些內容都有利於知識的傳播和分享」,知乎不斷進化,超越了 Quora 模式,看上去更像Quora+ Linkedin+twitter+medium的超級混合體。
某種意義上,你可以認為,Quora有堅實的內核,而知乎有更為豐富和多樣的外延。
當然,現實的土壤是中國有非常便捷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微信和支付寶,成熟的打賞機制以及大量形成影響力的大V文化和知識付費浪潮,這些都為知乎注入了足夠的動力和氧氣,以至於知乎能夠在產品形態上發生如此如此驚人的進化。
回到烏鎮,被邀請的企業家代表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側影,而不論是飯局還是合影,都預示著背後的先進生產力和創新形態,從這個角度來看,知乎在烏鎮,算是給知識經濟站了一次台。
推薦閱讀:
※既然大公司那麼不鍛煉人,那為什麼每年還有這麼多人去當螺絲釘?
※華為最新發布的麒麟950和高通810,聯發科6795,三星7420以及A9的競爭性如何?
※在大公司和小公司做產品經理有哪些異同點?
※如何決定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