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聯講堂:古代織造技術的最高成就——提花機
01-31
提花的誕生最高可以追溯到商代。提花源於原始腰機挑花,普通的古代織機只能織出平紋的織物,而帶有複雜花紋的織物只有提花機才能織出。
到了漢代,這種提花機工藝已經用於斜織機和水平織機。 而代表我國古代織造技術最高成就的花本式提花機誕生在東漢,又稱「花樓」。
花本是提花機上貯存紋樣信息的一套程序,它由代表經線的腳子線和代表緯線的耳子線根據紋樣要求編織而成。上機時,腳子線與提升經線的纖線相連,此時,拉動耳子線一側的腳子線就可以起到提升相關經線的作用。織造時上下兩人配合,一人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樓上挽花提綜,一人踏桿引緯織造。
東漢王逸《機婦賦》中,用「纖纖靜女,經之絡之,動搖多容,俯仰生姿」來形容織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縱提花機的場面。但是這種提花機過於龐大,同時需要多人合力操作,生產效率極低,在民間推廣不易。
到了三國曹魏初年,被網友們稱為三國時期「工匠大師」的馬鈞,少年時候看到提花機非常複雜,生產效率很低,挽花工的勞動強度很高,「乃思綾機之變,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 馬鈞見當時織機五十條經線者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條經線者六十躡,便將織機一律改為十二躡,使其能單人操作,大大提高了功效。
南宋樓璹繪製的「耕織圖」
雖然還沒有更多的資料來說明馬鈞革新提花機的具體型制,就綜片數來說,它和南宋樓璹繪製的「耕織圖」上的提花機是比較接近的。
正如代表現代科技的手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古時的提花機則代表了古人對於科技的探索,在五千年農耕衣織的文化傳承下,一紗一線紡織出無數的故事佳話,才造就如今璀璨的華夏文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