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八旗靠騎射打敗明軍火器竟是政治謠言?
清朝自建立以來,就喜歡推崇炫耀自己的騎射功夫。比如乾隆皇帝曾特意提及「騎射」是滿洲八旗的根本。於是,一直以來,在民間,特別是在網路上形成了這樣一種觀點:裝備大量火槍火炮的明軍居然連使用弓箭的滿洲八旗都打不過!可如果筆者說,滿清統治者鼓吹騎射,其實一開始是為了故意掩蓋自己立國時同樣擁有大量火炮火槍的事實,結果時間久了忽悠的自己都信了。大家會不會覺得意外呢?
在這裡,筆者就以崇禎四年發生在大凌河城外的一次野戰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崇禎四年(1631年),為了謀求恢復遼東,朝廷決定在遼西修築大凌河城,朝廷希望將關寧防線繼續向東推進。清軍方面為了阻止明軍修築成功,決定出兵攻打尚未完工的大凌河城,並謀圖將負責修城的祖大壽所部精銳一網打盡。
▲故宮藏紅夷大炮
崇禎四年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極率軍西行,並召附庸蒙古各部一同出兵,特別還攜帶了最新鑄造的8門紅夷大炮,另有80門大將軍炮、80門小將軍炮由佟養性指揮。清軍於八月初六到達大凌河城郊。明朝得到前線彙報,「昨聞東兵六萬,謀分三股來侵。」清軍到達大凌河城後並未強攻,而是利用優勢兵力在明軍火炮射程之外掘壕溝圍城,「掘壕築牆以圍之。彼兵若出,我則與戰;外援若至,我則迎擊」。皇太極確定了清軍作戰方案為經典的「圍城打援」。城內的祖大壽僅有一萬四千名馬步兵,在嘗試了幾次突圍未果之後,只能固守待援。
明軍為了援救祖大壽,前後共發四撥援軍。其中,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援軍與皇太極的主力決戰是明清戰爭中非常典型的一場戰鬥。這場戰鬥被明方史料稱為長山之戰。
九月二十四日,明軍第四次援救大凌河,明軍以監軍張春,山海總兵宋偉,團練總兵吳襄率馬步軍從錦州出發。其中總兵宋偉有從山海關城帶來車炮營5000為主力,總兵吳襄則攜帶了錦州兩降夷營約3000蒙古夷丁騎兵和自己的家丁500為主力,明軍另有從前屯、中前所等地調來的馬步兵。兩位總兵所攜明軍總兵力不足兩萬。
二十五日,明軍渡小凌河。先行渡河的明軍挖壕溝環列車盾,布置火炮列陣。為了抵禦騎兵衝擊,明軍所挖壕溝廣十尺、深十尺。如此堅固的防守令八旗軍不敢攻擊渡河的明軍。
二十六日,明軍大部渡過小凌河。皇太極率軍對峙。見明軍陣營嚴整,防守堅固,皇太極心怯並不敢於攻擊。但是皇太極料定明軍必會主動進擊,因此決定「欲俟彼軍起行,乘隙擊之」。換句話說,擺好陣勢的明軍,清軍並不敢主動攻擊,而是希望引誘明軍前進,乘機攻擊。
二十七日,明軍耐不住性子,魯莽前進到距離大凌河城十五里的長山。宋偉和吳襄兩營分頭列陣互為犄角,但明軍尚未有充足時間建立好完整陣勢。皇太極見機會出現,立即舉兵攻擊。
當時,清軍經常使用的盾車行動緩慢,尚未到達戰場。皇太極擔心戰機消失,所以沒等盾車趕到場,親率八旗兩翼約2萬騎兵直衝明軍大營。宋偉指揮明軍沉著應戰,「明兵竟巋然不動,從容應戰,齊發槍炮,擊震天地。」明軍火力起到明顯效果,清軍左翼兵被火力打擊,竟然未能攻擊到宋偉營前。
▲《滿洲實錄》清晰的描繪了清軍盾車形象
可惜,八旗右翼在佟養性漢軍火炮特別是紅夷重炮的支援下,與攻擊宋偉所部失敗的八旗左翼騎兵,合攻吳襄營地。於是吳襄不敵,率關寧軍主力兩降夷營逃走。皇太極率軍追擊一陣,又折回組織兵力重新攻擊宋偉車營。
因為以騎兵為主的吳襄意外迅速潰敗,導致車營步軍為主的宋偉和監軍張春變成了孤軍奮戰。缺乏騎兵保護側翼,清軍可以從容包圍明軍車營。並且皇太極命令佟養性指揮漢軍,從宋偉營東側使用火炮轟擊。宋偉手中沒有騎兵,無法攻擊清軍火炮陣地,不得不縱火使用火攻,希望能夠阻止八旗接近自己陣營。然而明軍運氣不佳,「時有黑雲起,且風向我軍,明兵趁風縱火,火燃甚識,將逼我陣。天忽雨,反風向西,火滅,明軍反被火燎。」
在清軍左右兩翼合圍宋偉營時,清軍戰車(盾車)抵達戰場。皇太極「命列行營兵車於前,護軍、蒙古兵及廝卒列於後。於是,營兵推戰車近敵」、「攜戰車盾,以盾前進發炮」。清軍在盾車遮蔽下,抵近明軍陣營,並用車載火炮壓制明軍火力,蒙古和八旗兵則在車盾保護下從容在後射箭。於是明軍「不敵我射戰」最終撐不住潰敗。
長山戰後,清軍統計共繳獲明軍3門紅夷、7門大將軍炮、三等將軍炮600位,無名炮1萬位。此戰援救失敗後,遼東明軍兵力不足,無力對大凌河城實施救援,祖大壽最終不得不率部投降,清軍獲得了大凌河之戰的全面勝利。
從長山一戰可以看出,明清軍雙方均使用了大量火器作戰,清軍甚至調動了紅夷重炮用於打擊明軍。相對於意外潰敗的吳襄騎兵,宋偉的車營還是打得可圈可點,在清軍祭出很有針對性的盾車戰術前並不落於下風。但在吳襄潰敗之後,宋偉車營已經註定落敗。清軍則展示了良好的戰術素養,左翼四旗攻擊未果的情況下能夠順勢配合右翼合攻吳襄,致使吳襄措手不及迅速潰敗。
▲大將軍火炮
此戰中,漢軍火炮對清軍八旗騎兵的支援作用巨大。清軍使用的紅夷火炮為天聰四年到五年利用從遵永等地掠來的工匠所制。炮重約1800至3000公斤,彈重約8~16斤,相當於當時西方標準的12~24磅炮。大凌河之戰,清軍則攜帶了這樣的8門紅夷重炮和80門大將軍炮(一種明制短身管滑膛炮,重千斤,接近8磅炮),其炮兵火力已屬世界一流水準。即使是被西方推崇備至的古斯塔夫二世,在呂岑戰役中率軍18000人與華倫斯坦作戰,也僅配備了26門野戰炮(12磅)和40門為了野戰機動而改進的輕量化團屬炮(6磅)。與之相比,清軍火力並不差。
▲古斯塔夫二世瑞典軍形象
因此,清軍擊敗明軍火槍火炮的關鍵,其實根本不是所謂「騎射」,而不是不亞於同時期歐洲軍隊的強大火炮部隊!而這,也是歷代滿清統治者所刻意想掩蓋的歷史真相。
參考資料:
1.《滿文老檔》
2.《八旗值月檔》
3.《崇禎長編》
4.《清太宗文皇帝實錄》
5.《清史稿》
6.《明史》
7.《滿洲實錄》
8.黃一農《紅夷大炮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
9.《明清史料乙編第一本》
10.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李夢陽,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