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在焦慮些什麼?

1.

前陣子在網上做了個調查:現在的年輕人焦慮嗎?他們在焦慮什麼?

結果令我吃驚:96%的人都有焦慮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

當代年輕人的焦慮程度遠超出了我的想像。他們是怎樣的一群人呢?根據問卷結果顯示,這群人的畫像大概是:

生活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

26-30歲之間

年薪小於10萬

單身汪

最讓他們焦慮的事情 Top 3 分別是:人生目標、物質金錢和事業。翻譯一下就是:沒目標,窮,還做著不喜歡的工作。

於是日子一天天的仿若虛度,如無頭蒼蠅般,沒目標地胡飛亂撞。

「單身狗,又沒有那麼強的事業心。人生沒有重心和目標,只有當下的焦慮和急切的填充時間。」一位26-30歲,生活在北上廣深,年薪10-30萬的朋友在問卷里這樣寫著。

所以我設想,大部分人焦慮的生活狀態是不是這樣的呢?

工作之後與日俱增的只有年齡,而不是銀行卡里的數字。無事可做的時候,看的最多的就是朋友圈。每次打開看到的,不是忙著全世界旅遊的白富美,就是打滿雞血在創業路上狂奔的c某o,平均每幾天就能刷出一條結婚證,再不濟也是小城市裡的「有車有房,歲月靜好」。

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男票女票,別人家的豪宅豪車,襯托著人近30,卻依舊沒存款、沒對象、沒目標的你活得像個人生loser。於是關掉朋友圈的你,似乎真的就只剩下焦慮了。

為什麼別人的生活都有重心和方向,只有你的雜亂無章。每當這時,你總會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陷入對未來的恐慌中那麼一小會兒。

2.

人生目標。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四個字成了大多數人焦慮的源頭。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功利心與成功學的社會,「人生要有目標」,「活著要做些有價值的事情」,「要成功」,「要成為精英,進入上層」...

類似的觀念潛移默化地通過各種媒介渠道給我們洗腦。低級一點的有各種成功學書籍和雞湯語錄,高級一點的會植入進各種影視作品中,這些作品往往都會有一個像你也像我的主人公,生活要麼平平淡淡,要麼各種不如意。

突然有一天,發生了某件事或者遇見了某個人,這個平凡無奇的主人公居然有目標了!從此他的生活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做了各種努力,克服了各種困難,每一天都充滿激情。最後不管成功與否,結尾總會讓這個主人公感到心滿意足。

「看,這就是有目標的人生和沒有目標的人生的區別。」影視劇這樣暗示你。

於是你反觀自己正在過的日子:除了上班就是下班,除了吃飯,就是睡覺。不知道工作的意義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有什麼意義。日子過得如白水般,不怎麼開心,但也不至於太難過。

太他媽沒勁了。你想,得去找點目標才行。

於是,為了不虛度時間,讓自己看上去是一個有目標的上進青年。你逼自己儘可能多做一些看上去積極向上的事情:每周讀一本書,英語單詞重新從「abandon」背起,ipad里的美劇英劇換成各類網路課程,再培養一門興趣愛好。終於把自己工作以外的時間排滿了,充實的感覺真好,每天都很積極每天都很忙碌,沒有一刻時間是虛度的。

可時間久了,你又開始疑惑:目標呢? 在哪裡?

不知道。除了心理上的安慰以外,好像沒有任何目標生長出來。你的生活狀態,只不過從「沒有目標地混日子」變成了「沒有目標地瞎忙」。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焦慮。

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我想問題大概出在,我們習慣了在心中默認:「每個人活著都必須有一個終極目標」。我們太過於追求「使命」、「意義」、「價值」、「回報」這些東西了,以至於每做一件事,都要去追問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終點在哪裡,會不會成功。

有時我也覺得,沒有目標的人生簡直不值一過。像一片始終未展平的樹葉,在秋天結束之前,就結束了生命。

但有時越是努力尋找目標就越覺得,人生目標,或許根本就是一個人人都想擁有,卻可遇不可求的東西。我們以為它是人生的必須品,但其實它是奢侈品,只有少部分足夠幸運的人,才享受得起。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只有想通了這一點,才不至於讓自己長期陷入找不到目標的焦慮之中,而是能夠心安理得地過好當下的生活。

畢竟「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

3.

在「你給現在的生活打多少分?」這個問題里,大多數人選擇了60-70分,一個剛剛及格的分數。

「賺更多錢的話,會比較容易幸福吧?」

「換份工作的話,會更開心吧?」

「有對象的話,會更好過吧?」

很多人認為自己離100分生活的那幾十分距離,也許就差在現在不曾擁有的那些東西里——那些想要而不得的東西。

「如果可以掙到滿意的數字買得起房子,應該可以解決目前的大部分焦慮吧。」一個網友在問卷中這樣寫。

但一個因錢而焦慮的人,如果更有錢了,真的會減少焦慮嗎?

我想起一個曾經在工作中採訪過的程序員:上海本地人,28歲,年薪50w+,有車有房,已婚且有一份外人眼裡還不錯的工作。我問他你最近有焦慮的事情嗎?

他說:「前陣子老婆想換房,在市中心看中一套1000多萬的房子,這讓我有點焦慮。」以他們的經濟狀況,也不是換不起,但是要賣掉現有的房子,同時再背負更高的貸款,每年兩次的海外旅遊要取消了,各種生活質量也會因此降低很多。

「國內的人總在追求這些,沒房的時候想要房子,有了房子後想換更好更大的。我覺得挺沒意思。」他說。

所以你看,物質追求是個無底洞。年薪10萬的時候,你渴望年薪20萬的生活,等你真的掙到了20萬,又會把目光投向年薪30萬的生活。你的目光永遠都望向別處那些你覺得你再努力一點,或許也可以觸及到的地方。那裡有更好的西裝、更高檔的餐廳、更大的房子、更炫酷的跑車...這世上更好的東西永無止境,就像你因物質而產生的焦慮一樣,永無止境。

同樣,對工作不滿的人,換一份工作就會停止焦慮嗎?

「現在的生活,最不滿意的地方是工作不開心,不喜歡也沒有出路,主要還是對自己失望。換一份工作的話,會比現在更開心吧?」另一個網友在問卷里寫。

但其實在一家公司工作得不開心,除了外在因素,更多問題一定出在自己身上。這個網友其實也明白這一點,「主要還是對自己失望」,這句話才是關鍵。換一份工作只是在他找不到方法擺脫「對自己失望」的情況下,抱著僥倖心態胡亂抓住的一跟不能救命的稻草。

沒看清楚自己身上的問題,想清楚自己在一份工作中真正想要什麼,就妄想通過換一份工作擺脫目前的困境和焦慮、迷茫的狀態,結果只會重蹈覆轍。這種案例我在生活中遇見太多,結果總是下一份工作也做不長,工作一換再換。

那麼,怎麼擺脫焦慮呢?

有一年夏天,還在北京的時候,我曾有過一段焦慮時光。那段時間其實是我工作最清閑的一段時光,每天除了上班,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我卻焦慮了,感到自己在虛度時光,浪費大城市浪費自己,迷茫得找不到方向。

那個夏天,同居的女孩子每天花枝招展地出門social,我卻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做飯、看書、畫畫、寫小說,做一切讓自己看上去不像在虛度光陰的事。

有時焦慮得無法緩解,我就大晚上出去跑步。跟著跑步APP沿著整個望京街道跑一大圈,一邊跑一邊思考人生:我是誰?我在哪兒?在做什麼?生活的終點在哪裡?活著又是為了什麼?

...

後來焦慮怎麼散去的忘記了,好像是找到了短暫的人生目標,又好像是換了一份工作。那些曾經讓我感到焦慮的事情,似乎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新的生活溶解了它們,讓它們還來不及發生就銷聲匿跡。

後來,又有新的焦慮生長了出來,但我對它們的態度,漸漸變成了置之不理。任它自由生長,自生自滅。

4.

不知道你喜不喜歡跑步,有沒有嘗試過跑30分鐘以上。我一般跑到某個階段,就會覺得雙腿有千斤重,每一次抬腳都很艱難,很想就此放棄不跑了。但這時如果轉移注意力想些別的事情,熬過這段時間,會發現後面跑起來沒那麼累了,你還可以再跑10分鐘、20分鐘甚至30分鐘,卻再也沒有最初的那種酸脹感。

我把這叫做痛苦的臨界點。

每當我覺得日子難熬時,就會安慰自己: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然後什麼也不做,該怎樣還是怎樣地過。然後過一段時間會發現,難熬的日子真的就這樣過去了。沒有被延長,也沒有被匆忙虛度,它就這樣,在無意識中,過去了。

而那些曾經焦慮的事情,最後一件也沒有發生。

前幾年央視有一部紀錄片叫《客從何處來》,裡面有一期講的是某位明星追溯自己的祖輩在戰亂年代曾經度過的艱苦歲月:食不果腹,居無定所,時刻都在擔心明天轟炸機會不會來,一家人還能活著在一起多久。對死亡的恐懼是那個年代的人們最大的焦慮。

「很想穿越時空告訴他們,你們現在焦慮和恐懼的事情,在將來一件也不會發生。」那位明星說。

不知道為什麼,我就記住了這句話。

「你現在焦慮的事情,後來一件也沒有發生。」希望未來的你,能對現在的你,說出這句話。

-------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土土土槽(xtutux6)

相似文章:

拼了命在大城市買房,然後呢?

拼了命去大城市生活,然後呢?

大城市女子圖鑑,願你別被慾望吞噬

推薦閱讀:

你睡覺的時候離不開什麼東西?一睡好多年?
你是怎麼告訴別人「我是誰」的?
劉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什麼事情是你很想放棄的 但一直堅持的?

TAG:心理 | 生活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