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危中有機的雲端盛筵,「雲行計劃」保駕生態狂歡

文/鄭凱

是一個巨變的時代。根據Gartner發布了一項數據表明:在10年內,有40%的世界500強將會消失。這會是危言聳聽嗎?

我們看到過去的幾年裡,美國的科技巨頭們正走出不太一樣的生存曲線,以AWS和微軟為代表的雲計算公司,市值屢創新高,而以IBM為代表向雲轉型速度緩慢的巨頭,則市場表現蒼白無力。

唯一的變數就是:雲。

事實上,過去十年雲計算的發展造就了新的市場格局。首先,以互聯網公司為主的,天生於雲的公司最早意識到雲計算的優勢,成為了行業的領先者。其次,擁有技術能力的科技公司,以浪潮為代表的企業抓住了企業上雲的機遇,走在了快速上升的路線上,第三,技術性的創業公司,沒有歷史業務的包袱,針對最新的雲計算技術比如容器等,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如今,隨著企業全面上雲的開啟,雲已經從變數轉變為「常量」,圍繞雲計算的發展,註定會是一場雲端的盛筵。但是,對於處於生態體系中的各種渠道角色,他們要如何加入這場狂歡?

「危中有機」的雲上轉型

在11月24日的2017浪潮雲合作夥伴大會上,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洪添認為,雲計算也有其兩面性,也就是說雲時代,既有危機,也有機遇。

很容易理解,雲帶來的危機源於雲計算對傳統科技的顛覆性。如果是兩家條件和能力接近的企業,擁抱雲速度更快的那家公司就有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更優秀的生產力,從而佔據上風。

那麼,雲帶來的機遇是因為雲計算不但在顛覆,同時也早創造。比如王洪添就提到,「雲也誕生了新的生態和新的體系,比如雲諮詢商,未來還可能出現雲業務的運營商,還有些傳統的設備採購商變成了採購服務商,中間件的廠家變成PaaS提供商等等」。

這說明什麼?

圍繞在企業上雲相關的商業模式在逐漸形成,這就是雲的創造性,相反基於傳統IT架構提供服務的這部分公司,如果不能抓住企業上雲的需求,原地踏步就將不進則退,逐漸被市場所淘汰。這就是王洪添所談到的「危中有機」真實含義。

其實,作為最接近客戶的服務形態,無論是傳統的集成商還是獨立軟體開發商,都應該注意到企業上雲需求正在發生的變化,可以來看幾個案例。

成立於1907年的山東宏濟堂,是一家製造業500強的百年老店。可以說,過去100年的發展,濃縮的精華都在最近的這3年當中。2014年開始加速信息化發展的宏濟堂,很快就發現:上的系統越來越多,系統間的協同性越來越差,集成性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業務對互聯網訪問的依賴變高,伺服器的建設要求越來越高,但性能很難滿足快速發展的需要。所有這一系列的難題,最終都指向了一個解決方式:上雲。

應該說當用戶意識到雲的價值之後,他做出決定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說浪潮雲和浪潮雲的合作夥伴,當時沒有做好這個準備,無法提供宏濟堂業務上雲的技術和雲服務能力,就會陷入被動。

與此類似的還有海南省政務雲項目,海南省黨政信息中心副主任樑柱成說,去年海南政務雲的雲服務費是350萬,而今年就突破了一千萬。可想而知與此相應的是對雲服務部署的速度的激增。

可喜的是,這兩家典型的客戶變化,全在浪潮雲的計劃之中。浪潮雲也完美的提供了足以匹配業務增長的雲服務,抓住了雲帶來的機遇。但問題是,圍繞在浪潮雲周圍的合作夥伴,是否也可以用同樣的雲服務轉型來匹配用戶的需求?

客觀的說,產品銷售商、集成商,獨立軟體開發商這些傳統IT生態中的組成元素,要在雲時代繼續生存和發展,首先要對轉型有主動的認知,其次對客戶的需求變化要更快的了解,最後,選擇有能力帶領他們步入雲端盛筵的廠家。浪潮雲會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共贏和賦能,浪潮雲的態度和不同

我們知道,每一家雲計算公司的生態都會提到一個詞「雙贏」,可是真正的雙贏可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

王洪添表示,「針對不同的合作夥伴,我們有不同的目標,未來的三年,浪潮計劃投入30億來打造我們的合作夥伴的生態體系,希望給我們的合作夥伴在雲時代共同成長。」還有個關鍵點是,「浪潮雲未來全部的業務,都會基於合作夥伴大進行發展」。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浪潮雲發布了全新的合作夥伴招募計劃——雲行計劃,發展雲轉售、雲市場、雲方案、區域服務、平台技術、認證與培訓等六類共8000+合作夥伴。客觀的說,浪潮雲對雲合作夥伴的考量是最細緻的。

因為過去傳統IT時代,各種不同的渠道類型各具特色,有的銷售能力強但技術薄弱,有的技術能力強但缺乏服務意識,有的服務能力強但技術又是缺陷,所以他們接觸雲,並提供雲服務的能力也是有區別的。浪潮雲基於不同合作夥伴大的特點,因材施教,提供了多達6種合作模式,足見浪潮雲的誠意。

其次,浪潮雲將實施「合作夥伴賦能計劃」,為合作夥伴提供全面賦能支持,與合作夥伴一起全面豐富浪潮雲的產品線,提升浪潮雲的平台服務能力,共同為10萬+政府、100萬+企業,提供基於浪潮雲的安全、可靠的「雲+應用」整體解決方案,以及本地化的諮詢、銷售、服務。

賦能這個詞其實也常見於各大雲計算公司,但做到真正的賦能,就要理解合作夥伴大與用戶之間如何去產生聯接。雲服務集團雲服務產品部總經理顏亮就提到,「用戶購買雲時有四大關注點,分別是:面對面,可靠,信任,雲+應用。」

我們知道,雲計算髮展從面向互聯網和小微企業,走向企業級客戶,面臨兩個大難題。業務複雜性和技術局限性。所以需要大量面對面的工作,而可靠和信任其實也是基於服務的。從這個角度,不難看出浪潮雲將合作夥伴大定位於:與客戶面對面提供可靠和信任雲服務的角色。這樣的重要性,也註定了浪潮雲對合作夥伴的賦能將會不遺餘力。

據悉,為全面打造中國雲生態,浪潮雲還將實行全業務渠道銷售模式(ABP模式),即所有浪潮雲的客戶都將通過合作夥伴進行諮詢、銷售與服務,並計劃在未來三年培養600+鑽石級合作夥伴,800+鉑金級合作夥伴。

ALL in雲生態,因為浪潮雲看到了未來

客觀的評價,雲行計劃當中最重分量的部分並不是30億的生態投入,而是名為ABP的全業務渠道銷售模式。這意味著浪潮雲將全部未來的希望,投入到了雲生態的建設。這就是所謂的ALL in。

是什麼原因,讓浪潮雲決定將未來的發展與合作夥伴大完全的綁定?

王洪添認為,「我們對雲計算的發展有自己的判斷,美國已經進入到下半場了,除了AWS、微軟和谷歌之外,其他的公有雲玩家基本上都已退出,市場格局已定,但是中國則要進行三輪的雲計算變革。」

在王洪添看來,中國雲計算第一輪競速處於接近完成的狀態,部分競爭已經進入到第二輪。而第二輪雲計算市場的特點主要是不同派系的雲計算公司,在各自領域發揮優勢。

而浪潮雲的優勢是技術和業務的雙驅動,如顏亮所說,「我們總是從業務入手,不會強推用戶上雲,哪些業務可以上雲,哪些業務不能上,我們可以給用戶專業的見解和服務。」

那麼,雲計算深入到第三輪之後,將是跨越原有強勢領域的全方位交鋒,這個時候比的不僅僅是技術和服務,還要比生態的觸手有多深,多廣。儘管每個雲計算公司都在建生態,那麼目前看只有浪潮雲做到了ALL in,這是浪潮雲的態度,生態的強度也自然會有所區別。

所以,總結而言云計算已經不再是雲里霧裡的東西,它的全面落地勢必會產生大量的市場機遇,如何去把握機遇,對遍布全國的IT服務商來說,採用全業務渠道模式的浪潮雲有資格帶他們去狂歡。


推薦閱讀:

思科和浪潮成立合資公司有哪些想像空間?雙方能從中獲得什麼?

TAG:浪潮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