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廠開工——Fake Hieroglyph (1)

英文字體的分類方式不少,粗體,斜體,印刷,手寫,襯線,非襯線……還有等寬和比例(非等寬)。題圖用的Times New Roman就是最常用的比例字體之一,26個字母寬窄不一,最極端的例子之一是,m的寬度比i的三倍還多。(題圖僅做示意,你們拼讀出來幹什麼,都去面壁思過(??ˇ_ˇ??))

而等寬字體消弭了不同字元的體量之差,即使i和m也能平起平坐。對於橫豎方向必須整齊劃一的程序代碼和ASCII字元畫來說,一旦不小心變成非等寬字體後,「看一眼就會陷入瘋狂」。

例如——

常用的等寬字體有

Courier(打字機字體)

DejaVu Sans Mono

Droid Sans Mono

Monaco(Mac默認字體)

Consolas

Inconsolata

Lucida Sans typewriter

等等等等。咱們最常用的宋體、黑體、新宋體等的拉丁字母部分也是。

搜索它的英文原名Monospaced font(所以很多字體都叫什麼什麼Mono,就像非襯線字體總會叫個Sans),可以發現更多字體百花齊放(能打開這個維基鏈接 List of monospaced typefaces 最好)。

下邊這幅圖裡就是Consolas。發現什麼了嗎?

細心的讀者,大概已經看出我區分這兩組字母的規律了:

第一行都是僅有一格高的字母(除去i上一點的話),而第二行不論是上中還是中下,都是佔了至少兩格高的字母(其實j和斜體f往往都是頂天立地三格高,但如果j忽略圓點、f不加斜體特效,大家就都是兩格啦)。

不過無論如何,儘管等寬易如反掌,但沒有一種已知字體能讓這些小寫拉丁字母「等高」(當然,強行如此設計也不是不行),不是1×1就是1×2。(如果已經有了歡迎推薦,謝謝!)

本來一切都平淡如水波瀾不驚,直到有一天我留意到了古埃及文字聖書體(Hieroglyph)的存在。

從中,我發現了一條應該既不準確又不學術的直覺性規律:

每行兩格高,但字元有1×1、1×2、2×1甚至2×2等若干種。

於是,就會出現一格高的字元豎向疊羅漢的寫法,在語句層面上造就一種古靈精怪的二維結構,就像這樣——

綜上,聖書體字元長寬各異;小寫拉丁字母也是。

接下來我會做什麼?

你們猜?

於是Fake Hieroglyph就這麼誕生了!

也可以切換豎式:

這就是這貨的基本設計思路:字元分成1×1和1×2兩類,1×2的讓它們高平齊,其中i和j的點去掉(顯而易見,我個人是不喜歡與主體部分分離的點或附加符號的,刻實體字母牌子時存在額外的麻煩)。大寫字母默認都是1×2。

它還處於初期的測試階段。在大多數字體下,一些1×2的字母寬高比根本到不了1:2,所以看起來還是違和。

在這種深井冰寫法下,人類保護者大帝的名諱將是(依聖書體傳統我應該給他拿框圈起來):

排版神句Lipsum就成了:

不論中、日、韓、俄、希、阿、昆雅,一切能拉丁化的,連Levan Polkka(甩蔥歌)都能寫給你看:

各位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哦!拉丁字母只是我用來加快大家理解速度的範例,盡可以把它們換成一套別的符號、圖畫,或者乾脆原創架空,只要是包括了不同寬高比單元的集合都可以。

行高(豎式行寬)也不限於只有兩行(列)。

想想俄羅斯方塊,不就是它最完美的繁化變種嗎?俄羅斯方塊文字……

推薦閱讀:

哪些國家有書法藝術?
文字是如何以演算法組織醫院、埃及法老統治,並通過抽象符號統治社會
「無」字被簡化成「無」,但是「舞」字為什麼沒有改變?

TAG: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