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BAT的AI實踐:為什麼阿里的「造城」才是大目標?

「現代法國辯證法之父」列斐伏爾曾經對城市和交通的關係展開過無數深刻研究。在這位誕生於1901年的哲學大師在《空間的生產》一書中寫道,城市中沒有空間性的交通,步行、騎馬、騎自行車等等,已經完全消失了。二十世紀的鐵路、汽車創造出新的全球範圍內的空間。這種新的生產方式佔有著預先存在的城市空間,它緩慢地改變和滲透某個已經被鞏固空間。

毫無疑問,城市和交通方式之間,始終是糾葛的親密關係。出行方式影響著城市的形態,而城市的生產力水平反過來又會影響出行。在人工智慧大背景下潛滋暗長的城市形態以及交通方式同樣如此。「造車」是很多汽車企業、互聯網公司在追求人工智慧道路上的「小目標」。作為人工智慧下一步的「大目標」,恐怕就是阿里的「造城」。

11月15日,阿里雲ET城市大腦入選國家AI開放創新平台,這為「造城」的計劃注入了一陣強心劑。這也再一次印證著列斐伏爾已激蕩百年的傳世理論。

「造車」這個「小目標」正接近完成

「造車」是人工智慧在當下階段進展比較順利的項目。經過谷歌多年鋪墊後,阿里這樣的企業都在智能聯網汽車、自動駕駛技術上有所探索。無論是國家、企業以及社會層面,目前對自動駕駛這件事情的認可度都在提升。

國家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的認知也在逐漸深刻。11月7日2017年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有專家透露,2018年6月份國家有可能發布首張自動駕駛上路測試牌照。這對於在政策、法律層面上推動自動駕駛落地將起到重要作用。

企業界的合作同樣正在成為共識。阿里和上汽之間在「造車」上的嘗試已經有所成就,寶馬、英特爾的聯盟也走的比較順利,傳統汽車企業以及互科技巨頭之間的默契也越來越深。企業層面的結盟讓產業鏈上下游之間正在產生更深刻的聯繫,科技企業和汽車企業之間的交融讓汽車這個高度複雜的領域正在形成產業凝聚力。

當然,普通公眾層面的認知同樣對自動駕駛呈認可的態度。至少,自動駕駛在目前的公眾輿論中並非洪水猛獸,樂觀積極的態度多於恐慌思想。

可以認為,「造車」這件事情正在愈加普及,成為全社會、全行業對於人工智慧的期待和認可。隨著5G網路試商用開始,自動駕駛車輛量產也接近實現,無人駕駛這個「造車」的小目標正在接近完成。

「造城」這個「大目標」才剛剛開始

從目前的產業結合程度來看,「造車」這件事其實難度並不大。自動駕駛真正的落地難題也並不在於自動駕駛技術本身,而在於城市、社會綜合治理問題。這也直接決定了法律、政策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接受自動駕駛技術。

畢竟,阻礙新技術落地的,從來都不是技術是否成熟本身,而是法律和社會接受程度。幾百年前英國紅旗法案給汽車種種設限的原因就在於,汽車速度太快,會驚動馬車。阻礙自動駕駛技術的問題很可能就在於新技術能否和現有的公眾交通體系進行融合。

但是,公眾交通體系的落後性決定了,公眾交通體系可能要適應自動駕駛技術,來一次信息化改造。

目前在自動駕駛業界有一種觀點是,自動駕駛想要真正落地,首先得先把公路智能化。比如說,交通信號燈、停車區域都要允許汽車和基礎設施之間的雙向通信,以提高自動駕駛技術的精度,無一例外,這需要城市建設之初就對道路網路進行統一規劃。畢竟,自動駕駛技術真正最具價值之處在於數據的共享,以及信息的精確度,這需要道路網路就開始在信息化層面上做配合。

自動駕駛車輛的管理也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只是交警叔叔看看辦公室的電子大屏幕進行人肉指揮,而是要每一輛車的數據要和城市大腦連接起來,城市大腦對交通數據進行分析,把數據再傳輸給自動駕駛車輛,讓車輛隨時知道城市各個區域的路況,以做出最佳決策。

自動駕駛技術最需要的,還是要裝備有城市大腦,以此作為配套。像是阿里雲ET城市大腦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人工智慧公共系統,可以對整個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修正城市運行中的Bug,成為未來城市的基礎設施。這對於支撐整個自動駕駛的交通體系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未來的城市規劃、城市環保建設,也能起到積極作用,可以將自動駕駛以及智聯網汽車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城市大腦是人工智慧領域的登月計劃

城市大腦能夠通過大數據來對城市交通、城市安保、城市管理、城市運行等進行統一指揮和調度,給城市裝上一個人工智慧大腦,讓所有的城市數據都通過這個大腦進行最合理的配置和調度,從而有效提升城市交通的承載力和運行效率。這是符合現代城市管理和運行要求的。但是其難度在於:

1、智慧城市需要組建起數據網路、城市數據中心、城市運營管理服務平台。不僅僅要求數據的共享,需要打通各部門之間的壁壘。

2、現代社會流動性很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所屬區域之間的數據量非常大,如果說自動駕駛技術還只是需要處理感測器收集的那些數據,那麼城市大腦則是需要收集每一輛車形成的綜合數據,僅僅是數據處理量對於伺服器以及運算能力的需求就無法想像。

3、數據結構複雜、建模分析也考驗企業的技術能力。如果說自動駕駛基礎僅僅只需要分析路況,難度是「小孩子數1、2、3」這麼簡單的話,那麼城市大腦根據城市內車輛形成的數據來計算熱量、尾氣排放量以制定環保計劃;根據車輛交通信息數據來制定城市區域規劃。這些都需要企業具備很強的數據建模、分析能力,這完全就是「大學高數」這麼難。

用阿里王堅博士的話來說,城市大腦是目前全球最龐大的人工智慧系統,被譽為AI領域的「登月計劃」。

不過,阿里雲ET城市大腦已經杭州、蘇州實踐,讓城市知道每一輛車在路上是怎麼跑的,然後讓紅綠燈能夠適應車的通行。阿里雲ET城市大腦的落地已經讓大城市初步嘗到了智慧城市的甜頭。

這也是為什麼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七大重點任務中,智慧城市建設被放在首位,而且雄安和阿里簽約打造智慧城市樣板間。

城市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歷史上任何一次城市的變革,都對交通變革起到了重要影響。

過去我們常常要用「城市化」這個個概念來形容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

在未來,阿里的「造城」,可能會造就城市化過程中的一次奇觀——城市智慧化。這也或許也將成為未來評估一座城市的重要標準。

------------------------------------------------

作者:深幾度,微信號:852405518,微信公眾號「深幾度」,歡迎署名轉載。

作者系獨立撰稿人,鈦媒體、品途網2016年度十大作者,騰訊科技2015年度最具影響力自媒體。關注人工智慧、移動互聯網以及數碼家電的產業融合,文章在界面新聞、今日頭條、搜狐科技、騰訊、新浪、網易等30餘家平台發布。


推薦閱讀:

華為手機後來居上,華為雲能否超越亞馬遜AWS和阿里雲?
阿里雲ACE關閉 只給一個月遷移期 我APPStore審核都不一定能過 大家怎麼看?

TAG:阿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