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飄洋過海追日食,他們所求的可不止是2分鐘的狂歡

239年前美國建國的時候,n天文學家就已經精確預測了這場日全食;n但現在距離日食發生不到48小時,n我卻仍然不確定自己能否摘到我想要的那顆貝麗珠。n

2017年8月19日,距離美國日全食42小時零9分鐘,劉博洋帶著他43公斤重的攝影裝備降落在洛杉磯機場。為了在這場全食中拍到滿意的日冕照片,他從半年前就開始準備,組起了一個4名隊員的中美澳聯合追日團。

然而,一片不期而至的雲團給正在洛杉磯倒時差的隊員們心裡也蒙上了一層陰影:根據衛星雲圖,原定的觀測地點愛達荷州的博拉峰正好在雲層邊緣。是賭一把還是趕緊改方案,身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博士生的劉博洋也無法憑藉專業知識給出答案。

另一邊,台灣退休教師楊昌熾在北京懷柔的午夜舉起自拍桿,在逐漸黯淡的月色中開啟了他人生的第一場直播。借著8月8日月偏食的機會,他要為半個月後的美國日全食科普直播做一次實戰排練。儘管已經在大陸開辦超過500場天文科普講座,但在日食現場用直播的形式做科普,對於63歲的他來說還是頗有些「技術難度」。

真正駕輕就熟的是葉梓頤,作為職業星空攝影師,她給微博用戶名加了一個「巡天者」的後綴。口氣不小,但底氣很足,身為90後的她已經在三大洲追過4次日食。這次到美國追日,她一口氣承接了包括果殼網在內三家平台的直播任務。日食之期還沒到,她就已經在黃石公園擼到了一連串的天文勝景:英仙座流星雨穿越銀河,火山間歇噴泉映襯的落日晚霞,乃至北美大陸極為罕見的極光,都已收入她的鏡頭。

(圖注請戳開看大圖)

跑過那片雲

日食是確定性最高的天象,日月輪轉交匯,既不會早一分,也不會晚一秒,然而追拍日食卻是不確定性最高的旅行之一。日食雖然橫跨美國東西海岸,但全食帶卻只有狹長一條,就算你飄洋過海跋山涉水在預定時間趕到了伊利諾伊州Makanda小鎮那間藝術工作室,站在地面標有最長日食點的金色小星星之上,一朵戀戀不捨的雲就能輕易毀掉你長達數月的努力。更不要說在光線明暗急速切換的條件下拍下日全食的過程。

冰雪融匯的蛇河從巍峨的提頓峰前蜿蜒流過,日食開始時太陽正好升到莽莽雪峰之上,全食時長可達2分14秒……葉梓頤提前5天就來到了這個堪稱完美的日食觀測點,但駐紮2天之後她卻不得不忍痛割捨,帶著夥伴們驅車往千里之外的愛達荷福爾斯轉移。沒辦法,雲來了,來得很不是時候。

同樣收到雲圖預警,劉博洋卻決定賭一把,繼續堅守在博拉峰腳下。他不相信自己這次還會這麼倒霉和日食失之交臂。提及2009年的失敗,他仍然耿耿於懷:「可惜當初應該向南行駛,說不定還能駛出雲區……」

2009年7月22日,劉博洋遍邀好友相聚上海觀測日全食,然而瓢潑大雨絲毫沒有要為日食讓行的跡象,他帶隊向西賓士一天開到了安徽銅陵,卻終究趕不過翻滾的烏雲,最後只能遺憾了在雨中經歷了一次日食。如果當初冒險向南縱穿狹窄的全食帶向下,200公里不到的杭州,西湖之濱的杭城百姓就大飽了眼福。

對於和雲賽跑這種事,楊昌熾就淡定得多了,畢竟這已是他的第11次觀測日食。從06年3月撒哈拉沙漠的長河落日,到12年11月澳洲凱恩斯的海上生光,楊昌熾的足跡跟隨蝕日遍布全球,為他在維基百科贏得了「夸父」的稱號。資深如他,也只得成敗各半的觀測戰績,平常心就是這麼磨出來的。

這正是日食的奇妙和叵測之處:與精準到分秒的天體運行相對應的,是混沌難測的大氣環流,稍稍一個判斷失誤,日月已毫不留情地奔赴遠方,再相見便是經年的光陰荏苒。

8月18日晴天鍾給出的日食時刻預報雲圖

放假的麥當勞

千里轉移期間,葉梓頤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美國人對日食的狂熱,畢竟上一次全美日食已經是1979年的事了。街上的小店要麼是在賣日食相關的T恤和紀念品,要麼就是貼出了老闆當天要去看日食21號恕不營業的告示,就連從不關門的麥當勞也宣布放假半天,讓自己的員工不至於錯過全民盛事。

葉梓頤和隊友們不僅被洶湧而出的私家車們堵在路上,就連加油站上個廁所也要大排長隊,沒有訂到酒店的他們,不得不在日食前一晚選擇睡在了車裡。

對日食最上心的則是NASA,他們可不想錯過這次推廣星辰大海的絕佳機會。NASA的日食項目點在全食帶上幾乎每隔幾百公里就設置一個,當地的博物館幾乎都被「徵用」為天文館,開展為期數月的主題展覽。NASA還廣泛邀請民眾加入到日食氣溫數據採集等零門檻的研究裡面,以獲得更強的參與感。

美國人爆棚的追日熱情還引發了中國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公關事故。為了給某在線教育平台做網路直播,劉博洋特意選在手機信號基站旁邊紮營,還帶上了車載信號增強器。然而,日食當天上午涌過來的幾百輛車瞬間就把信號「擠爆了」。九千多名付費用戶在午夜守候日食直播,等來的確是信號不佳無法連線。憤怒的中學生們刷屏聲討,平台趕緊道歉並承諾補償代金券,沒想到兩張限時限範圍使用的代金券更是火上澆油。最終該平台以全額退款平息了這場「太陽風暴」。

日食就在那裡,追日食的人們則在全世界匯聚而來的路上。據不完全統計,此次專程赴美國觀測日全食的華人就超過3000人。

圖/ 小龍哈勃

台灣退休老師的科普換宿計劃

和另外兩個團隊的全副武裝比起來,楊昌熾的觀測裝備可謂是「裸奔」。一個小單反,一片遮光護眼的巴德膜,也就比特朗普總統強了一點點而已。

2004年從台中市北屯區建功小學退休至今,楊昌熾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了天文科普工作中。從雲南深山中的小學,到北京大學理科教學樓的教室,但凡有邀,他都欣然前往。「向青少年科普天文知識當然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喜歡天文,並且能在巡迴講座的同時遊歷大好河山。他們(編者註:指科普講座主辦方)邀請我去,提供基本的食宿交通我就滿足了,貧困地區自費我也會去。」楊昌熾這樣描述他的「科普換宿」旅行計劃。

據邀請過楊昌熾辦講座的一名社團負責人介紹:「楊老師並非專家型的講者,講的天文知識都不深,但課堂感染力很強,加上自身經歷豐富,很受聽眾歡迎。」

當地時間10點14分,離全食還有5分鐘 ,太陽只剩了細細的一枚,楊昌熾的團隊們給直播的觀眾演示小孔成像原理:雙手十指交叉,此時的太陽透過手指縫形成投影出一個個小月牙。初虧,食甚,食既,生光……每一階段的看點他就算閉著眼睛也能如數家珍。

但鑽石環他可絕不願意錯過,哪怕他經歷過的日食比很多人八輩子能看到的還多,但鑽石環對他仍是極大的誘惑。

月球繼續前行,太陽越來越細,在最終消失前的一剎那,日輪的左下方迸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芒,彷彿一枚宇宙尺度的八星八箭。楊昌熾把這當作日月對他這位虔誠追求者慷慨的獎賞。

鑽石的光芒盛極而衰,化作一串珍珠,這是食既前最後的陽光在月球崎嶇的山谷間折射而成。10點19分35.6秒,Mardas日全食正式上演,直播信號經過太平洋海底光纜的傳輸,在楊昌熾的直播間里引發歡聲一片。

「夸父」楊昌熾先生在觀測現場。

人們不懂暗夜的美

每次日食,最受大眾歡迎的總是鑽石環的畫面,但葉梓頤更享受的是食既之時緊張的期待。

2015年北極的那次日食之旅讓葉梓頤徹底沉迷:「太特別了,360度感官體驗完全地顛覆,有一種世界末日,天開了一個洞的感覺。」在她看來,追逐天文景觀是一種慾望,對某一個東西懷有強烈的感情,這是超出生存本身的需求。

這幾乎讓葉梓頤成為了一名夜行人。銀河,流星,新月,每一樣都離不開暗夜,而暗夜對於生活在北京的她是最奢侈的資源。「燈光指數是反映一座城市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們並不是要主張退回日落而息的時代,而是希望華燈璀璨的城市裡能留下一小片暗夜的天空,讓孩子們可以認一認北斗,知道牛郎織女如何被銀河分隔兩岸。」

葉梓頤口中的「我們」指的是國際暗夜協會(IDA),她於2016年成為該協會北京代表處的代表。這家非盈利機構的目標是降低光害,增進民眾的暗夜保護意識,截至目前IDA在美國本土以外已推動認證了15個暗夜公園,但目前在中國尚未有區域入選。每一次特殊天象都是普及暗夜星空保護意識的寶貴時機。不過葉梓頤坦承,基於中國目前的狀況,設立暗夜公園難度太大,比較可行的目標是和城市政府合作開闢暗夜星空的旅遊項目。

日食前夜的星空 圖/楊冰清

只有爆粗口才能表達心情

當地時間11時34分10秒,身在愛達荷福爾斯東北農場的葉梓頤迎來了期待已久的食既。溫度下降得厲害,葉梓頤踩著地上帶刺兒的草,一百米衝刺往返兩台攝像機之間。但很快,大家都被美景所懾,再也無暇他顧。

隊員們先是歡呼驚嘆日食之美,繼而開始爆粗口式的讚歎。風車襯映下宛若暮色的天空,亮星一顆顆掙脫了陽光的掩映,逐漸在天穹露出身影,地平線不遠處的木星,和穹頂的金星雙星閃耀。南邊,除擁有太陽以外全天最亮的天狼星的大犬座,也浮現在玫瑰色的天空之中,這是日和夜以外的第三種狀態。

全食帶外的陽光,給地平線打上了一層淡淡的緋色,黑暗如同稀釋的墨汁,從空中滴落,濃淡之間氤氤氳氳開來籠罩腳下的大地。熄滅的太陽,成排的風車,似乎周圍一切立刻就有了一種異域的洪荒草昧,叫人突然心驚。

日食串 圖/楊冰清 劉博洋

或許真的只有爆粗口才足以表達置身其中的人們獨特的體驗吧。//EOF

作者/ 楊冰清 項棟樑

題圖/ 劉博洋

本文首載於《戶外》雜誌11月刊,原題《追日之食》,天文八卦學經授權轉載。


附:劉博洋團隊日全食觀測微紀錄片

https://www.zhihu.com/video/914863406014676992

歡迎關注本專欄的同名微信公眾號天文八卦學(Astrobaguaology)

推薦閱讀:

關於日全食(二)各類日食都有幾個階段?日全食有哪些看點?
為什麼史書當中會記錄日食?

TAG:天文学 | 日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