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我該如何安排訓練計劃?如何準備一場馬拉松?

就在前天,上海馬拉松剛剛落下帷幕,硝煙還未散盡,朋友圈裡滿滿都是對上馬以及本賽季的總結回顧。

這次上馬,我原本抱著訓練的心態,以跑進330為合格目標,收穫了一個325PB成績,相當滿意,畢竟前一個半月跑了三場馬拉松,體能和肌力都不是最佳狀態。

對於一名嚴肅跑者來講,11月中旬的上海馬拉松無疑是檢驗訓練成果的重點賽事。從氣候、賽道、服務以及跑者備賽期的準備等各個方面來講,上海馬拉松絕對是非常容易跑出PB的好賽事。

如要根據比賽的體驗,對馬拉松賽事進行一個分級,在我個人跑過的全馬比賽里,波士頓馬拉松、東京馬拉松、柏林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這些大滿貫賽事為5.0級別;上海馬拉松、北京馬拉松為4.0,杭州馬拉松、南京馬拉松、洛杉磯馬拉松為3.0。其他的賽事,據我了解,無錫馬拉松、武漢馬拉松和西安馬拉松的口碑都不錯,接下來會列入明年的體驗名單。

2017上海馬拉松

選定你的目標賽事

選擇一場好的賽事,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大多數馬拉松賽都需要抽籤,一票難求。但是,不能等到報名、出簽,才決定要跑哪場賽事,那時候再備賽就晚了。

準備一場馬拉松賽,先要選定一場目標賽事——不管是否會中籤,即使不中,到時候再想辦法或調整其他賽事。

然後,倒推算出訓練期的時間——盡量留出12-24周的時間,以保證訓練周期的充分和完整。

我之前就碰到過一些跑者,等到北馬或者南馬出簽了,很激動,一看還有3周比賽,來問我訓練怎麼安排。我的回答一般是:放鬆心情,注意休息,享受比賽就好。

你沒有辦法突擊一場馬拉松,妄想通過一個月的時間,就讓自己的跑力突飛猛進,一下跑出個PB。如果PB這麼簡單,那麼對於那些整個夏天都在刻苦訓練的跑者豈不是很不公平?

所以,如果你打算明年跑個好成績,現在就應該選定你的目標賽事,然後圈出你的訓練期了。

2017上海馬拉松

周期化安排你的訓練計劃

科學訓練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可量化,第二是周期化。如果你講不出你的訓練計劃練的是什麼,那麼它就不值得練。這篇我們重點講一講周期化。

何謂「周期化」?就是你的訓練不應當是從頭至尾一個強度、一個內容,而是應該周期化地變化訓練強度,在不同階段,重點練習不同的科目,刺激產生不同的訓練效果,才能讓你的體能循序漸進地提高。

不要小瞧一份訓練計劃,很多人會在網上或書上,去找類似「三個月全馬完賽計劃」來練,跑了兩周,發現自己無法堅持,於是就半途而廢了。

一份好的訓練計劃,應該是因人而異、對症下藥,貼合訓練者水平,專註提升短板。沒有所謂一份標準化的萬能訓練計劃,可以適合所有人。

制定訓練計劃,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就像做同樣一道菜,不同的廚師會做出不同的風味。而即便是簡單到做一碗好吃的蛋炒飯,也有它的要點和竅門在。

所以,如何調配訓練總量,如何調配不同周期的訓練量,這些都是教練的指導藝術。不同風格的教練,給出的訓練計劃也是不一樣的,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只有適不適合。

馬拉松訓練的四個周期

之前的專欄文章有講過,丹尼爾斯博士把體能訓練分為六種強度:E、M、T、A、I、R。(不了解的讀者可以點擊此篇:第四節(上):你跑步從來不看心率?怪不得跑錯!)

那麼,我該從何練起呢?(以下都以全程馬拉松為例)

馬拉松跑的是有氧耐力,而有氧耐力在體能金字塔中,是位於底層基石的位置。這也就意味著,你想完成一場馬拉松,首先應該打好有氧基礎——練習慢跑,而不是一味想著跑快,那樣的速度只是空中樓閣,很多人全馬後程掉速就是因為有氧耐力基礎不牢。

對於馬拉松這件事,慢慢來,反而比較快。

所以,馬拉松訓練的一個周期是基礎期,以E跑為主。在這個周期,主要的訓練課是LSD,用低於比賽配速的強度,來打好有氧基礎,提高身體的韌性。這個周期非常重要,不可以略過,尤其對於備戰全馬的新手跑者,這個周期需要足夠長,至少6-8周,以確定有氧基礎打牢了,才可以進階到下個階段。

如何確定有氧基礎已經打牢?選擇天氣涼爽、休息充分的一天,在平坦的路面上,進行90分鐘的穩定配速的LSD跑,然後用心率最大值減去最小值,相差10%以內,即表示有氧基礎已經打好。

基礎期課表示範

馬拉松的第二個周期是進展期,以I強度或A強度為主。這個周期,練的主要是傳說中的「間歇跑」,把潛在的最大攝氧量拉到更高點。訓練的頻率一周至少兩次,最多三次,每次間歇的時間3-5分鐘,跑休時間1:1,兩次訓練課之間至少間隔48小時,以保證恢復。

這個周期不是必需的,對於初馬跑者,完全可以跳過此階段,一方面是因為很容易受傷,另一方面即使不練金字塔尖的無氧,只靠打牢有氧基礎,就足夠跑出很好的馬拉松成績。

對於第一次跑間歇跑的資深跑者而言,練A強度即可,一樣能達到刺激最大攝氧量的效果。

進展期課表示範

馬拉松的第三個周期是巔峰期,以T強度為主。這個周期的訓練重點課是T強度的巡航間歇和節奏跑,訓練的頻率一周至少兩次,最多三次,巡航間歇的時間5-20分鐘,跑休時間5:1,重複兩次以上。

如果你在訓練中,覺得T配速對你而言很輕鬆,也不要加速,可以延長跑步時間或者縮短休息時間、增加訓練組數,等到之後比賽的成績確實進步了,再來提高T配速。

巔峰期課表示範

馬拉松的第四個周期是競賽期,以M強度為主。比賽配速M跑是這個階段的主課,目的是讓身體適應比賽強度,增強比賽信心。

在這個階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減量,練的多減的多,讓體能在比賽前逐步恢復到頂峰。

競賽期課表示範

實際上,周期化訓練中,也需要周期化減量,一般是加量三周減量一周,不能一味地加壓訓練。這一點會在講「可量化」原則時詳細來講。

我該如何安排四個周期?

那麼,如何制定一份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

首先,你需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和目標——你是新手跑者還是資深跑者?你是想順利完賽,還是想破PB?不同水平,不同目標,決定了「藥方」的不同。

如果你是新手跑者,在準備自己的第一場全馬,那麼你的基礎期應該是占整個訓練期一半以上,然後練一些巔峰期和競賽期即可。

如果你是資深跑者,想要破PB,那麼你的訓練重點應該放在進展期和巔峰期,拉高最大攝氧量、擴大有氧區間,並在賽前多練一些競賽期M配速,適應比賽強度。

建議每個周期都至少留出3周的時間去訓練,因為只有持續保持一個特定強度一段時間,才能讓身體在規律性的刺激下,逐漸適應,然後變強。而體能就是在「刺激-適應-變強-新的刺激-適應-再變強」中,獲得一步步的提升。

祝大家度過一個充實的冬訓期,在來年春天都收穫一個馬拉松好成績。


「科學跑」系列往期文章供君翻閱:

當我在談科學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

第二節:我每次跑步應該跑多遠?

第三節:人人都會跑步嗎?

第四節(上):你跑步從來不看心率?怪不得跑錯!

第四節(下):我該如何進行心率跑?

第五節:跑步減肥該怎麼跑?跑了不瘦,哪裡出錯了?

第六節:怎樣才能跑得更好?你的短板在哪裡?

第七節:什麼樣的跑步落地方式是正確的?


推薦閱讀:

TAG:马拉松 | 科学跑步 | 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