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賽可以重來——配速失誤導致跑崩,你有過嗎?
一樣的廢柴,不一樣的煙火。有多少賽可以重來?
來,今天讓我們來講講前車之鑒,講講什麼是錯誤的配速以及他們的……感覺。
我的首場全程馬拉松,根本不懂的什麼叫做配速,前半程用了1小時45分鐘,最後全馬跑完用了4小時49分,數學課不是體育老師教的你,應該能算出來,我後半程足足用了3小時04分,對高手來說,都夠再跑一回全馬的了。
從27公里開始我就進入行走模式,被每一個選手超過,還被當年75歲的黃志和老先生超過。他的跑姿怪異,膝蓋彎的厲害,也有些駝背,還喘著粗氣,然而,我只能眼看著他超過我,心有餘而力不足。
後來,我懂得了配速,全馬成績407,終於在黃志和老先生78歲高齡的時候超過了他。那年他的成績420左右。
我說這個故事是因為那些早年的莽撞,往往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用錯誤的體能分配,過早地進入撞牆期,本想來個瀟洒的猛回頭,沒想到卻撞得頭破血流。
剛開始跑快了是體能大忌。特別是前半程跑快、在25公里之後開始降速,是很多初跑者最容易犯錯的時間窗口。一般25公里開始降速的人,會在35公里左右撞牆崩潰。如果27公里撞牆的人,一般會在38公里左右寸步難行。這些數據有的來自於經驗,有的來自對跑友的數據分析。一個相對靠譜後續掉速沒那麼嚴重的全程體能分配,至少要用比較均勻的速度跑到34公里,最好是能用均勻的速度跑到37公里,這樣後面略有艱辛,但還不會達到乳酸堆積太多過多寸步難行的地步。
再說一個更久遠的故事,我認識一個跑友老胡,他特別倔強,每次跑步都是在前半程拼全力,後半程每次都掉速,走。他的邏輯是,前面如果跑的再快點,後面能節約出時間來更多時間,這樣哪怕走,耽擱了一些,也能進4小時。就這樣,他在前面越跑越快,後面越跑越慢,綜合成績總是在4小時之外徘徊,所有抱持這樣思路的跑友,多半都沒有經歷過勻速跑,不肯、不敢或者不屑於在前面跑慢。在前面跑慢也是需要勇氣的,對,敢不敢前面跑慢點兒需要勇氣,特別是開始被很多人超過的時候。
對初學者來說,前面跑慢,有意識地控制速度是一種能力、智慧和勇氣。
當我第一次了解了前面要跑慢的比賽配速時候,是在2009年的廈門馬拉松,當時前半程用了2小時05分,後半程用了2小時,前面有點兒太慢了。但是那次感覺非常好,跑完了還能仰天長嘯:吾尚有餘勇可鼓。那種跑到後來還有餘力,一路超人的感覺,從心理上也是一種強大的支持。
我們不妨做個前快後慢vs前慢後快的對比。
能量消耗層面:
前快後慢,乳酸過早堆積,要帶著「酸勁兒」跑更長的距離。比如22公里開始進入酸痛,要帶著不舒服跑20公里,是非常難受,甚至很慘的。
前慢後快,可能35公里才出現乳酸,帶著酸爽跑7公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吃得消。
心理層面:
前快後慢,開始會非常興奮,能夠拍到很多照片,也會超過很多人,但是後面被更多人超過是很有挫敗感的。且速度維持越來越辛苦,直到掉速,心理壓力更大。
前慢後快,剛開始跑得慢,被很多人超過,後面反超,更有自信。且速度穩定均衡,不容易產生焦慮,終點拍的照片能更瀟洒一些。
收穫方面:
前快後慢:對毅力咬牙堅持有更好的歷練效果,比較容易做悲慘秀。也可以很早就發朋友圈。
前慢後快,按部就班完成全程,更有節奏,是一種規劃-執行-收穫的完整的滿足感。
這裡,並不是說前快後慢不好,我甚至覺得只有跑過這樣「配速不靠譜」的比賽,才能深刻理解配速的含義,這是一種需要身心來體會的感覺,光靠別人說說幾乎是不可能完全吸收的。但是,我們希望大家有過試錯的嘗試後,能夠清醒的意識到,有更加科學的方式來完成比賽,那是一中更為穩妥的滿足感,也是從偶然成功向必然成功的進化過程。前快後慢容易代表激情,前慢後快容易代表智慧和自律。
願每個人試錯過後激情過後都能夠找到長期的樂趣,因為那,才是馬拉松精神的核心。
黑跑黑話
「配速聽上去容易,最難過的是心理關。」
多數人前面不敢跑慢,是不肯、不屑或者不敢嘗試前慢後快的整體配速。
微信名:黑跑團
微信ID:heipaotuan
推薦閱讀:
※我的腳型適合哪種跑步鞋?
※北馬賽記----最好的馬拉松,是終點有人等你的馬拉松。
※解密武漢「黑科技」助力2017漢馬
※經常跑馬拉松是慢性自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