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基礎指南:單色釉

再沒有哪個國度比中國更與瓷器關係密切了,但是真的談起瓷器,談起這種古老而精湛的東方裝飾藝術,大多數人卻很難說出什麼來。

在本期混亂博物館裡,我們將會大致了解中國瓷器的單色釉品種,欣賞中國人在形式本身中寄託的趣味,小窺一些技術發展的側影。

https://www.zhihu.com/video/912417109072551936

以下為視頻文字稿:

再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與瓷器的關係更加密切了,但如果真的追究起來,如今恐怕沒有多少中國人知道中國有什麼重要的瓷器品種。

首先要知道陶器和瓷器不是一回事,前者通常是指各種粘土在900℃左右燒制的產物,吸水率按質量計算在10%以上,硬度較低,往往沒有釉彩,英文叫pottery;後者通常專門選用細膩的高嶺土,一種純度較高的硅鋁酸鹽,在1200℃以上的高溫中燒制的產物,吸水率按質量計算在0.5%以下,硬度很高,表面常有玻璃質地的釉彩,英文叫porcelain,而china不嚴格地特指優質瓷器——這在歷史上大部分時候都等同於中國瓷器。

中國瓷器的品種相當豐富,分類也很複雜,但作為一種典型的裝飾藝術,我們最關心瓷器表面那層釉。釉本身也是硅酸鹽,但熔點比胎體低,入窯前塗在胎體表面,就會在燒制時熔融成一層薄而光潔的玻璃態,還可以因為不同的金屬成分而顯出豐富的色彩——據此,我們首先把它分成單色釉和彩釉兩個基本類型,本期只關心前一種。

單色釉只使用釉本身的色彩,不再另行繪畫。青釉是其中最古老也最重要的品種,顏色主要來自微量的氧化亞鐵。最著名的比如宋代以來龍泉窯的粉青釉和景德鎮的影青釉,高雅溫潤,狀如美玉,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趣味。

如果用氧化到三價的鐵著色,就能產生多種黃色調的釉,比如自唐代彩陶開始的黃釉,到明代可以鮮艷得如同蛋黃;而濃度變高時就成為黃褐色,比如很古老的褐釉和醬釉;白釉是看起來是最簡單的類型,但在發明增白劑之前只能選用非常精純的原料,潔白的瓷器反而很珍貴,明代以來永樂窯的甜白釉和德化窯的豬油白尤為著名。

除此之外的單色釉,就需要加入另外的著色劑了。紅釉通常用氧化亞銅著色,但亞銅離子還原性很強,對溫度非常敏感,鮮艷而均勻的成品格外難得,在明永樂以後的祭紅釉達到高峰,號稱「萬代名瓷之首冠」。相比之下,氧化銅著色的綠釉就容易得多,在不同的配方下可呈現出淡綠直至孔雀綠的豐富色彩。

隨著中國與西方貿易加深,一些進口原料給中國瓷器帶來了更豐富的色彩,比如西亞傳來的鈷料可以燒制藍釉,明代宣德的霽藍釉是其中最飽滿的品種,與宣德白和祭紅並稱三大上品。以鈷和錳配合,明宣德以後還出現了近乎妖冶的紫釉,到康熙年間已經紫得像茄子皮,稱為茄皮紫。康熙年間從西方琺琅工藝中引入的色彩非常多,比如用氧化銻代替氧化鐵,使黃釉的顏色更加鮮艷明亮,以及膠態金能產生各種嬌嫩的粉紅色,稱為胭脂釉、金紅釉或者粉紅釉。

當然,在工匠的妙手之下,單色釉也不一定得色彩均一,器物表面可以施加幾種不同的單色釉,也可以局部顯露胎底,還可以在胎上雕刻甚至鏤空——甚至許多生產事故也能在工匠手中變成精妙的藝術品。

在釉中加入著色劑本來是為了控制釉彩的顏色,但有時候會在高溫下失控突變,產生不可預期的窯變釉,各種光怪陸離的顏色在器面上流淌披瀝——大多數時候是不同的色彩交錯滲透;也有的時候則是形態各異的結晶,如雜花、松針、雪片,稱為結晶釉。尤其是含鐵較多的釉,汝窯有一種黃釉結晶形成的茶葉末釉,非常典雅;而某些黑釉結晶能形成點點滴滴褐色或銀色結晶,在重力的作用下緩緩流動,形成深邃的凝聚感,有油滴釉、雨點釉、天目釉等等叫法。

但最能體現東方審美獨特趣味的是開片釉:如果釉和胎的熱膨脹係數差別很大,那麼瓷器冷卻的時候就會崩裂釉面,形成細碎的裂紋,宋代的鈞窯、汝窯、官窯、哥窯都有這樣的品種,尤其多見於青釉。冰紋、金絲、鐵線——我們實際上找不到辭彙形容這樣的機理,也不關心這樣的事情,就是沉靜地欣賞這些純粹的形式,窺見秩序與變化,在漫長的歲月中等待它迸發出新的裂紋,而歐洲人在20世紀之前都無法理解這樣超脫的審美。

推薦閱讀:

TAG:瓷器 | 科普 | 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