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熊貓資本 · 毛聖博:為什麼不為無人便利店打call,我有七點思考

每個投資人都太渴望自己投出獨角獸,有人投了一個項目其他人也跟著,萬一錯過了就很難回頭。市場中出現的風口大概是投資人們一直的「投機迷醉」,投資人們無暇顧及模式、產品、團隊等,又因為即便投資失敗也承受的起,就乾脆一窩蜂湧進某個行業。

毛聖博說,我們不投,也要知道為什麼不投,是要說出道理的。本期投投為你分享他的投資方法論。

毛聖博是第一個出來反對無人便利店的,他說這賬不能這麼算,便利店的核心不是有人無人,很多項目,你不能拿常識去看。按照這個原則,熊貓資本投了摩拜單車,緊接著因為這個項目被許多人熟知,再後來許多共享項目都來找他們了。

他很享受和這些人精創業者聊天,能了解到許多自己不知道的行業信息。好奇,大概是他的驅動力,他會對許多事情好奇,因為好奇他會去了解。有許多人是要逼迫自己才能離開舒適區的,他不用,他自發地主動地就去探索其他領域了。

原來他主要負責智能硬體、雲計算、企業服務領域的投資,現在他看大消費,按照他的節奏,以後會涉及更多領域。

別人看不懂的項目,可能就是你的機會

投了摩拜單車之後,大量的共享項目找到我們,說你們是共享領域的專家,要不看看我們這個項目,什麼都有,有共享按摩椅、有共享籃球、共享雨傘……現在創業者都很執著,你告訴他共享雨傘不靠譜,分析給他聽,他不服氣的,他一定要試。

創業者很辛苦的,很多人都有白頭髮,他來找我們,路上可能就花了一個小時,總不能來我們這三分鐘打發走了,不合適。熊貓資本的口號是「把你當寶」,來的人就算項目我們覺得不大靈,我們還是希望給他提供多一些建議,幫他分析一下什麼地方可能不是他想像的那樣,什麼地方有坑別人已經踩過了,哪些他的假設可能是錯誤的等等。這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要求。

做VC的,最怕的不是當年拒絕了京東、滴滴這樣的項目,而是京東、滴滴都見了有七八十家投資人被拒絕了,但是你都沒見過他們。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所有百億美金估值以上的公司在早期融資都很難,究其原因一般這種項目都特別顛覆,大家按常識去想可能想不通,覺得不靠譜就不投了。

說回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老牌基金,新基金還有機會能成功,我覺得機會就在這裡。

那些項目爭議很大,如果沒有爭議,老牌一線基金聊了就覺得很好,那摩拜也輪不到我們投了。只要你水平足夠,其實新基金是有機會的,還是能投到那些未來的獨角獸公司們。

我做VC的初衷:好奇

創業的人他們都是人精,對行業有深刻認識,得到的信息往往也都是第一手的。你去和他們聊,從他們那兒獲取的東西一定會讓你對世界的理解更深。

我從小就比較喜歡看《十萬個為什麼》,很好奇這個為什麼這樣,那個為什麼那樣,現在有很多問題都還沒有被解答,很多問題可能也不容易找到答案。很細小的東西有的時候你都搞不懂,比如扶梯的為什麼兩邊都有毛刷,你猜想可能防小孩子夾手或者是可以清理髒東西,我不知道,反正你不問電梯行業的人可能都不知道那是幹嘛用的。

我做VC的私心就是想多認識一些有趣的人,從而認識一個更有意思的世界。別人給我講個八卦我覺得特別好玩,有個Founder跟我說,你知道嗎,上海所有的雞蛋都是黑社會控制的。我覺得很好奇,他說你知道黑社會怎麼控制雞蛋嗎?比如我是個拉貨的貨車司機,你是一個新的雞蛋品牌你要進上海市場你最歸得先運輸吧,你只要通過我的車運進來的,黑社會就會把我的腿打斷,這就在司機群體里就傳開了,那我就不敢幫你運了,其他司機也不敢幫你運,沒人幫你運,你就進不了上海。你說他的招兒也挺高的,控制流量入口。

用類比法則,快速看懂一個行業

很多的時候VC它是在看最新的事物,沒有一個歷史數據,但很多事後你可以去類比過去出現的東西。人的需求一直沒有變化,只是形式不停地在變。

有一類付費音頻公司,我們去看它的時候,我有個合伙人說這個其實就是《知音》雜誌,一模一樣的,只是它現在變成了音頻,談的話題全是一樣的,兩性、婆媳關係。這個市場本來很新,你很難估算這個市場大小。你估算不出來,但你可以類比,《知音》雜誌當年最火的時候值多少錢,它發行了多少本,然後去估算出這個市場有多大。

投資人要不停地自我迭代,只要你的迭代速度足夠快,思考的方法足夠對,積累到一定程度,你就會看得比別人遠很多。你的人脈廣、信息質量高,得到的結論比別人準確,那最終你肯定可以投出非常好的東西。

怎麼快速切入一個行業,我覺得方法是有很多種的,投資也並不需要把自己變成那個行業的專家,我只需要把那個行業所有有價值的信息全獲取了。

投資還考驗你獲取了大量信息之後你的思考深度,不是單純的提高某些能力就行了,更多的還是,各方面的信息積累到某一點,那個時候可能你對世界的認識也就上了一個台階。

「Yes」or「No」:四人是投資決策委員會的最佳配置

以前不在投委會,感覺自己對一個項目說「Yes」很容易,說「No」很難。現在自己做基金,進了IC,我覺得反過來了,說「No」很容易,說「Yes」很難。

現在老覺得項目有風險,並且你會發現所有的項目本來就是都不完美的,怎麼去say「Yes」太難了。因為say「Yes」之後這個責任就在你了,你多少會有些擔心你這個YES票投得到底對不對?你要儘力去幫助它變得更好,你要確保你這個「Yes」說的是對的。

原來只要覺得好,就把項目推上去了,我告訴你100個理由要投,投委會你們做決策吧,我肯定是「Yes」的,最後被你們斃掉那就斃掉了。

我原來在啟明創投不是合伙人,不在IC,出來以後才體會到這個。啟明最初四個GP(普通合伙人)他們組成了一個IC委員會(投資審議委員會),在熊貓(資本)我自己變成一個IC委員會成員,我們也正好四個人。其實四個人我認為是效率特別高的的配置。

所有世界最頂級的基金必然是多個合伙人,一個人去看世界還是很片面的。四個人是從四個角度去看,即使其中一個合伙人說了一個觀點不一定對,但角度是很不一樣的,這個觀點可能就提醒了另外一個合伙人產生了一個正確的思考,最後對這個項目的決策其實是有很大意義的。只要充分交流,做到對事不對人,我們四個人最後投票一定是很高效的。所以,多個GP肯定比一個光桿司令要強。

多個GP到底幾個人,我覺得四個是最科學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是三票過,二對二也是不過的。你一個項目要拉兩票,三票「Yes」才能過,所以,你也挺難拉票的,相對來說比較公正。比如三個人,這次我給你過,下次你給我過,最後就變成一團和氣或者說投票名存實亡。人多了也不行,五個人、六個人,人多嘴雜,沒效率了,也很麻煩,弄那麼多人來投票,萬一有個人出差了或者又沒見過項目很麻煩,等他看到項目再決定效率很低。

我為什麼不為無人便利店打call

現在投資人太怕錯過,隨便投一個被標榜為風口的項目很多人就跟著投,覺得第一輪就投個千把萬人民幣,萬一死了就算了,但錯過了一個獨角獸可能今年就沒第二個了。

共享充電寶剛出現的時候就是這樣,很多機構都投了一家。後來大家發現好像這個風不對,然後瞬間就又變得沒人投下一輪了。這種「怕錯過」的投資風向現在是很明顯的,包括無人便利店、辦公室貨架等賽道,我個人認為全是這樣催生的。

我們的團隊花了很多時間把無人貨架這個賽道全掃了一遍,做了很深入的推演和分析,最後覺得很難符合VC的投資標準。無人便利店我們也做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發現無人並不是便利店成敗的核心。

我個人認為便利店更像一個驛站,餓了到便利店有飯、有關東煮,熱的、冷的、吃的、喝的,啥都有。

有一次我去買電池,特別急,燃氣打不著火了,必須馬上用,這玩意兒哪兒有賣的?它是一個2號電池。你聽說過1號電池、5號電池、7號電池,2號電池是很少的,然後我去樓下便利店發現竟然有。這東西是低頻消費,每家每兩三年才會需要一次,極其低頻。理論上說便利店擺這個東西百分之百是不經濟的,它應該擺一些高頻的產品。但是這種商品,給人一種確定感。

我經常跟被投企業CEO討論到很晚,其他地方全關門了,只能去便利店。便利店很好啊,有吃有喝還有空調,餓了就買點東西吃,渴了就換著喝各種飲料。

關於便利店我們做了很多調研,得出七個結論:第一,7-11、全家,人工成本只佔整個便利店的7%左右,佔比不大,對便利店來說,人工服務所產生的價值遠遠高於其成本。人工完成了很多工作,防火防盜、擺放商品。每個便利店就像一個前置倉庫一樣,它要補貨、理貨、收銀,干很多活,還要回答顧客的詢問。

第二,傳統便利店把最好的位置都佔了,如果有什麼最好的技術,傳統便利店為什麼不能用?

第三,Amazon GO、阿里的無人便利店純粹像概念車一樣,它只是個Demo,它的成本是很高的。拿收銀這個服務來講,很多無人便利店用給商品貼RFID標籤的形式去取代人工,一個標籤的成本是3~7毛錢,也就是說完成一件商品的無人收銀的成本就是3~7毛錢左右。但人工平均完成一件商品收銀的成本(人工成本/收銀商品件數)平均大概是7分錢左右,不到1毛錢!光看這個傳統便利店就比無人便利店便宜。

第四,我們研究發現便利店是規模效應的,你只有規模很大才能按照某一個特定路線去做。以全家Family為例,自2004年進入大陸,到2014年開了1530家店才實現收支平衡,便利店模式對供應鏈的要求很高,如果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將較難擁有供應鏈的成本優勢和反應優勢。目前看來,大部分無人便利店創業者對供應鏈並不熟悉,技術再先進也得把這條路走通,你得開多少家店?

這麼長時間,根本不適合VC,VC更偏好市場規模較大且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爆發、形成規模的創業項目,相對而言,傳統便利店模式較重,規模化速度慢,而且好多位置說白了都被人家佔了。

第五,無人便利店如果想進入類似園區、小區等封閉環境,BD的成本和難度仍然存在。

第六,租金上也並無優勢,無人便利店不會因為其「無人」便會比別家少付租。即使在一開始能獲得租金的優惠,但很容易引發競爭對手的反彈,因此大趨勢上租金一定是趨同的。

第七,如果想以加盟的方式快速擴張,則需要證明其盈利的能力才會有足夠的吸引力,但在傳統便利店尚且較難盈利的現狀下,無人便利店是否能夠自證是存疑慮的。

很多人投資人說我覺得這個項目不好,但他說不出來不好在哪裡。這是我們熊貓(資本)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我們是可以說出來為什麼不投的。

【轉載須知】

1、本文為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編輯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依法享有彙編權及注釋權;

2、如需轉載請留言後台或聯繫微信:wuyaoguaiguai,取得授權後方可轉載。禁止二次轉載。

推薦閱讀:

簡24林捷:基於視覺識別技術,做真正的無人便利店|愛分析訪談
無人零售真偽風口之辯 | 「瘋投圈」播客節選
無人貨架的「新零售」邏輯:果、小、美

TAG:无人零售 | 新零售 | 投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