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深度學習進行人臉識別

你有沒有發現Facebook研發出了一種能夠在你的照片中識別出你朋友的神之魔力? 之前,Facebook讓你在照片里點擊你的朋友,並輸入他們的名字來標註出你的朋友。現在,只要你上傳了一張照片,Facebook就魔力般的為你標註出你的每一個朋友:

Facebook基於你之前的標註,自動標註出你照片中的人。我不確定這到底是有幫助性的還是非常陰險恐怖的。

這種技術被稱為人臉識別。你的朋友被標記了幾次之後,Facebook的演算法就能夠識別你朋友的臉。 這是一項非常驚人的黑科技——Facebook的人臉識別準確率達到了98%,幾乎與人類做的一樣好!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現代人臉識別是如何工作的! 但是,識別你的朋友這太容易了。 我們可以最大化擴展這項技術,來解決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區分Will Ferrell(著名演員)和Chad Smith(著名搖滾音樂家)!

一個是Will Ferrell,另一個是Chad Smith。我保證他們不是同一個人!

首先,要認識到人臉識別是由一系列的幾個相關問題組成的:

首先,找到一張圖片中的所有人臉

第二,對於每一張臉來說,無論光線明暗或面朝別處,它依舊能夠識別出是同一個人的臉。

第三,能夠在每一張臉上找出可用於與他人區分的獨特之處,比如說眼睛有多大,臉有多長等等。

最後,將這張臉的特點與已知的所有人臉進行比較,以確定這個人的姓名。

作為人類,你的大腦總是在一瞬間自動做出了這些判斷。實際上,人類在識別人臉這方面做得太好了,以至於他們會在日常物品中同樣去「找臉」:

計算機不能進行這種高級普遍化(generalization)(至少現在還不行...),所以我們必須分別教給他們,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步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需要構建一個流水線(pipeline),一個單獨完成每個步驟並把結果發送給下一個步驟的流水線。換句話說,我們會將好幾個機器學習演算法連接到一起:

一個基礎的探測人臉的流水線是怎樣工作的

人臉識別——分步講解

讓我們一步一步地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每個步驟,我們將學習一個不同的機器學習演算法。 我並不會完全解釋每一個的演算法,否則這篇文章就變成了一本教科書。但你會學到每個步驟的精髓,以及如何在Python中使用OpenFace和dlib來構建一個你自己的面部識別系統。

第一步:找出所有的面孔

我們流水線的第一步是面部檢測。顯然,在我們區分人臉之前,我們必須要照片中找到他們才行!

如果你在過去10年里使用過相機,你可能已經見過正在運行中的面部檢測功能:

面部檢測是相機很好的一個功能。 當相機可以自動拾取人臉時,它可以確保相機在拍攝時對焦到所有人臉。 不過,我們使用它另有其因——我們需要找到想要傳遞到流水線下一步的圖像區域。

2000年初的時候, 當Paul Viola和Michael Jones 發明了一種能夠快速在廉價相機上運行的一種臉部檢測方法之後(譯者註:這種演算法也可以用來訓練檢測其他的物品,但是最經常還是被用於人臉的檢測,其英文名稱為Viola–Jones object detection framework),面部檢測在成為了主流。然而現在,更可靠的解決方案出現了。 我們將使用2005年發明的一種稱為「方向梯度直方圖(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的方法,或簡稱HOG。

要在一張圖片中找到臉,我們首先將圖像轉換為黑白,因為我們並不需要顏色數據來找到臉:

然後,我們將查看圖片中的每一個像素。 對於單個像素,我們要查看直接圍繞著它的像素:

我們的目標是找出並比較當前像素與直接圍繞它的像素的深度。 然後我們要畫一個箭頭來代表圖像變暗的方向:

看這個像素和它周圍的像素,圖像向右上方變得越來越暗。

如果你對圖片中的每一個像素重複這個過程,最終每個像素會被一個箭頭取代。這些箭頭被稱為梯度gradients,它們能顯示出圖像上從明亮到黑暗的流動過程:

這可能看起來非常隨機,但其實我們有非常好的理由用梯度來代替像素。如果我們直接分析像素,同一個人明暗不同的兩張照片將具有完全不同的像素值。但是如果只考慮亮度變化方向direction的話,明暗圖像將會有同樣的結果。這使得問題變得更容易解決!

但是保存每個像素的梯度太過細節化了,我們最終很有可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如果我們能從更高的角度上觀察基本的明暗流動,我們就可以看出圖像的基本規律,這會比之前更好。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將圖像分割成一些16x16像素的小方塊。在每個小方塊中,我們將計算出每個主方向上有多少個梯度(有多少指向上,指向右上,指向右等)。然後我們將用指向性最強那個方向的箭頭來代替原來的那個小方塊。

最終的結果是,我們把原始圖像變成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表達形式,這種表達形式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捕獲面部的基本結構:

原始圖像被表示成了HOG形式,以捕獲圖像的主要特徵,無論圖像明暗度如何。

為了在這個HOG圖像中找到臉部,我們要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我們的圖像中,與已知的一些HOG樣式中,看起來最相似的部分。這些HOG樣式都是從其他面部訓練數據中提取出來的:

使用這種技術,我們現在可以輕鬆地在任何圖片中找到臉部:

如果你想使用Python和dlib嘗試這一步,這些代碼顯示了如何生成和查看HOG圖像的表示。

第二步:臉部的不同姿勢

哇,我們把圖片中的臉部孤立出來了。 但現在,我們要處理的問題就是,對於電腦來說,面朝不同方向的同一張臉,是不同的東西:

人類可以很輕鬆地識別出到兩個圖片都是Will Ferrell,但電腦會認為這兩張圖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

為了解決這一點,我們將試圖扭曲每個圖片,使得眼睛和嘴唇總是在圖像中的樣本位置(Sample Place)。 這將使我們在接下來的步驟中,更容易比較臉部之間的不同。

為此,我們將使用一種稱為臉部標誌點估計(Face Landmark Estimation)的演算法。 很多方法都可以做到這一點,但這次我們會使用由Vahid Kazemi和Josephine Sullivan在2014年發明的方法。

這一演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我們找到人臉上普遍存在的68個特定點(稱為Landmarks)——下巴的頂部,每隻眼睛的外部輪廓,每條眉毛的內部輪廓等。接下來我們訓練一個機器學習演算法,能夠在任何臉部找到這68個特定點:

我們將在每一張臉上定位的68個Landmarks。這張照片是由在OpenFace工作的CMU的Brandon Amos創造的。

這是在測試圖片上定位68個標誌點的結果:

友情提示:你也可以使用這一技術來實現自己的Snapchat實時3D臉部過濾器!

現在,我們知道了眼睛和嘴巴在哪兒,我們將圖像進行旋轉,縮放和切變,使得眼睛和嘴巴儘可能靠近中心。我們不會做任何花哨的三維扭曲,因為這會讓圖像失真。我們只會使用那些能夠保持圖片相對平行的基本圖像變換,例如旋轉和縮放,(稱為仿射變換):

現在無論臉部怎樣扭曲變形,我們都能將眼睛和嘴巴向中間挪動到大致相同的位置。這將使我們的下一步更加準確。

如果你想自己使用Python和dlib來嘗試完成這一步的話,這裡有一些代碼幫你尋找臉部標誌點和圖像變形。

步驟3:給臉部編碼

現在我們要面臨最核心的問題了——如何區分臉部。這才是事情變得非常有趣的地方!

最簡單的人臉識別方法,就是直接把我們在步驟2中發現的未知人臉,與我們已經標註了人臉圖片作比較。當我們發現未知的面孔與一個以前標註過的面孔看起來及其相似的時候,它必須是同一個人。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主意,對嗎?

實際上這種方法有一個巨大的問題。像Facebook這種擁有數十億用戶和數萬億張照片的網站,是不可能去循環比較每張先前標記的臉的,這浪費的時間太長了。他們需要在毫秒內識別人臉,而不是幾個小時。

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從每張人臉上都可以提取一些基本特性的方法。然後,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測量未知的面孔,並找到與已知的臉最相近的測量。例如,我們可以測量每個耳朵的大小,眼睛之間的間距,鼻子的長度等。如果你曾經看過像CSI這樣的犯罪類型的電視劇,那麼你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測量人臉的最可靠的方法

好的,那麼我們應該測量面部的哪些數值,來建立我們的已知臉部資料庫呢?耳朵的大小?鼻子的長度?眼睛的顏色?還有什麼?

事實證明,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一些顯而易見的測量值(比如眼睛顏色),並沒有對計算機產生太大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最準確的方法是讓計算機自己找出測量值並自己收集。深度學習比人類更好地了解臉部的哪些部分是重要的測量值。

所以,解決方案是訓練一個深度卷積神經網路(就像我們在第3章做的那樣)。但是,並不是像上次那樣訓練我們的網路來識別圖片對象,我們將訓練它為臉部生成128個測量值。

每次訓練要觀察3個不同的臉部圖像:

1.載入一張已知的人的面部訓練圖像

2.載入同一個人的另一張照片

3.載入另外一個人的照片

然後,演算法查看它自己為這三個圖片生成的測量值。再然後,它稍微調整神經網路,以確保它為第1張和第2章生成的測量值接近,而第2張和第3張生成的測量值略有不同。

在為幾千個不同的人的數百萬圖像重複該步驟數百萬次之後,神經網路學習了如何可靠地為每個人生成128個測量值。同一個人的任何十張不同的照片應該給出大致相同的測量值。

機器學習專業人士把每個面孔上的128個測量值稱為「嵌入(Embedding)」。將複雜的原始數據(如圖片)縮減為可由計算機生成的一個數列的方法在機器學習(特別是語言翻譯)中出現了很多次。我們正在使用的這種方法是由Google的研究人員在2015年發明的,但其實這是許多類似的方法之一。

給我們的臉部圖像編碼

這個通過訓練卷積神經網路來輸出臉部嵌入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數據和計算機應用。即使使用昂貴的Nvidia Telsa顯卡,它也需要大約24小時的連續訓練,才能獲得良好的準確性。

但一旦網路訓練完成,它可以生成任何面孔的測量值,即使它從來沒有見過這些面孔!所以這種訓練只需一次即可。幸運的是,OpenFace上面的大神已經做完了這些,並且他們發布了幾個訓練過可以直接使用的網路,。謝謝Brandon Amos和他的團隊!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他們的預訓練網路來處理我們的臉部圖像,以獲得128個測量值。這是我們測試圖像的一些測量值:

那麼,這128個數字到底測量了臉部的哪些部分?我們當然不知道,但是這對我們並不重要。我們關心的是,當看到同一個人的兩張不同的圖片時,我們的網路需要能得到幾乎相同的數值。

如果你想自己嘗試這個步驟,OpenFace提供了一個lua腳本,它可以生成一個文件夾中所有圖像的嵌入,並將它們寫入csv文件。點此查看如何運行。

第4步:從編碼中找出人的名字

最後這一步實際上是整個過程中最簡單的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資料庫中,與我們的測試圖像的測量值最接近的那個人。

你可以通過任何基本的機器學習分類演算法來達成這一目標。我們並不需要太花哨的深度學習技巧。我們將使用一個簡單的線性SVM分類器,但實際上還有很多其他的分類演算法可以使用。

我們需要做的是訓練一個分類器,它可以從一個新的測試圖像中獲取測量結果,並找出最匹配的是哪個人。分類器運行一次只需要幾毫秒,分類器的結果就是人的名字!

所以讓我們試一下我們的系統。首先,我使用Will Ferrell, Chad Smith 和 Jimmy Falon每人20張照片的嵌入來訓練分類器:

嗯…就是這些訓練數據!

接下來,我在YouTube著名的Will Ferrell和Chad Smith的視頻的每一幀上運行這個分類器:

它真的有效!它在不同的姿勢的臉部依然有效- 甚至是側臉!

你自己做一遍

讓我們回顧一下我們的步驟:

1.使用HOG演算法給圖片編碼,以創建圖片的簡化版本。使用這個簡化的圖像,找到圖像中看起來最像通用HOG面部編碼的部分。

2.通過找到臉上的主要標誌點,找出臉部的姿態。一旦我們找到這些標誌點,就利用它們把圖像扭曲,使眼睛和嘴巴居中。

3. 把上一步得到的面部圖像放入到神經網路中,神經網路知道如何找到128個特徵點測量值。保存這128個測量值。

4.看看我們過去測量過得的所有臉部,找出哪個人的測量值和我們的臉部測量值最接近。這就是你要找的匹配的人!

現在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如何運行的了,這裡是如何使用OpenFace在你自己的電腦上運行整個人臉識別系統的說明.

歡迎關注巡洋艦的深度學習實戰課程, 手把手帶你進行深度學習實戰, 課程涵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 深度視覺, 深度自然語言處理, 以及極具特色的深度強化學習,看你能不能學完在你的領域跨學科的應用深度學習驚艷你的小夥伴,成為身邊人眼中的大牛。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看待 OpenAI 公布PPO演算法?
有沒有可能做出在歐陸風雲里和頂尖人類玩家同等水準的AI?
能否使用區塊鏈的算力來解決深度學習訓練?
有哪些深度學習框架可以跑在超算集群上?
如何評價谷歌最近在人臉數據集上取得驚人效果的BEGAN模型?

TAG:深度学习DeepLearning | 人脸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