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上的頭號殺手,雪崩如何避免?

10月22日,一場雪崩,17人殞命。

蒙古國緊急情況總局25日在新聞發布會上確認,22日遭遇雪崩失蹤的17名登山愛好者全部遇難。據介紹,一支27人組成的登山隊未經許可擅自於當地時間21日上午開始攀登鄂特岡騰格里山峰,在返回駐地途中遭遇雪崩,其中17人失蹤。當地緊急情況部門和警察部門立即啟動救援行動搜尋失蹤人員。當地時間25日10時至11時,救援人員在鄂特岡騰格里山上找到最後3名遇難者的遺體。

——源引新華社烏蘭巴托10月25日電:

雪崩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有多大威力?分享一個視頻給大家看看。

https://www.zhihu.com/video/906921903883681792

17年7月吉爾吉斯斯坦列寧峰雪崩震撼視頻,所幸現場無傷亡。

雪山上的頭號殺手,雪崩如何避免?

登山運動中所能面臨的眾多危險。滑墜、滾石、雪崩、冰崩、冰裂縫墜落、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等等,只有雪崩來得措手不及,且無可逃脫。數秒之內,雪崩呼嘯,以摧枯拉朽之勢轟隆直下。所到之處森林、道路、村莊等全部被掩埋,包括登山者。甚至單單是雪崩氣浪都足以掀翻一個人。能造成大規模的人員傷亡,罪魁禍首也往往是雪崩。

人類登山史中大型雪崩案例:

1937年德國隊16人罹難於南迦帕爾特

1991年中日登山隊17人罹難於卡瓦格博

同年43位多國聯合登山者殞命列寧峰5300米二號營地

2008年11人罹難於喬戈里峰

2015年夏爾巴等19人罹難於珠峰

雪崩如此殘忍。

但「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雪崩的形態多種多樣,可能像緩慢的熔岩、流動的白色大水、或像時速350公里的空中亂流。(內容來源:登山聖經)

板狀雪崩後剝落後的雪床 圖源:avtraining.org

像阿爾卑斯山區和阿拉斯加等山區,會有比較完善的雪崩救援機制。

一旦接到雪崩報告,會馬上派出直升機趕赴事故發生點。

運用生命探測儀尋找倖存者位置。

直升飛機救援珠峰雪崩

當然,如果是在國內或者超高海拔區,

等待救援是不明智的

必須自救或者同伴相救,但自救基本不可能.

全埋會被完全卡住。

雪山行走 圖源:avtraining.org

在氣浪的衝擊下也許你早已感到快要窒息。你能做的是在被掩埋前,用雙手在口鼻附近預留出一定空間。擴張你的肋骨做深呼吸,避免窒息或二氧化碳中毒。

如果同伴沒有挖到你,氧氣會很快耗盡,體溫也會慢慢流失。此時缺氧和失溫兩大死神會等著收割你的生命。

職業選手駕馭華盛頓貝克山的粉雪 他身後的雪層儼然已經剝落 圖源:avtraining.org

隨著登山運動、高山滑雪、越野滑雪的發展,國際上已經出現許多革命性新穎且高效的方法。

雪崩三件套(雪崩探測儀、探桿和雪鏟)已經是越野滑雪的標配,滑雪服上還會有RECCO標誌。

雪崩安全裝備

雪崩三件套

雪崩探測儀、探桿和雪鏟構成,是歷史比較久遠的一種雪崩安全裝備。

雪崩氣囊背包

避免人完全被雪崩掩埋,從而極大提高生還率。是一種革命性的雪崩安全裝備。

雪崩氣囊背包在雪崩中救了登山者

整個過程被頭盔上的攝像機記錄了下來。

幸運的是,他攜帶了一個JetForce系統雪崩氣囊背包,使他沒有被雪崩掩埋。

ABS AIRBAG雪崩氣囊運作示意圖 圖源:mtnweekly.com

雪崩氣囊背包,只要啟動應急拉手,氣囊會自動充氣,從而減輕雪崩將人全部掩埋的幾率。

有的氣囊背包還有連鎖效應,只要隊友一人啟動氣囊,其他人因遙控而啟動,避免了驚慌失措而忘記拉拉手的情況。

雪崩球

類似於氣囊,都是儘可能防止全埋,並且可以漂浮在雪層之上便於救援鎖定位置。

圖示氣囊背包(左)和雪崩球(右)的運作圖 圖源:Google

雪肺

在你完全被埋了之後還能讓你呼吸更長時間,但時間越久凍傷也越嚴重。

雪肺 圖源:Google

相比于越野滑雪這種劇烈運動,登山運動似乎溫柔得多。

主動觸發雪崩的幾率也遠低于越野滑雪。

那麼登山運動中……

帶還是不帶?

這終究是一個未雨綢繆與否的問題。

相比於滑雪運動,阿式登山運動要背負更多的物品:

路繩、冰爪、冰鎬等裝備。

越野滑雪 圖源:snowbrains.com

帶還是不帶以上雪崩裝備,取決於風險程度。

也許以下幾個問題可以作為輔助參考:

  • 是否能平衡多出來的雪崩工具的重量。因為建立在快速輕便的前提下可以使登山活動更加有效靈活。
  • 你所到的地方,地形、環境、降雪量以及氣候,是否是雪崩易發地帶。所到之處地形雪坡與地面夾角是否有很多30-45°雪崩易發角。看看天氣和雪崩預報最近降雪與否,降雪量怎麼樣?
  • 思考一下這個季節雪層的穩定性好嗎,風向和風力會對積雪造成什麼影響?行走過程是南面還是北面?
  • 裝備不菲的價格能接受嗎

最後評估一下危險程度,考慮團隊在面臨艱險時對於風險的容忍程度;

隊員的雪地行走技巧如何;

整體的登山技術是高明、普通還是差;

是否都熟練使用雪崩裝備;

以及體能和裝備評估。

好了,假設以上幾個問題你都考慮清楚了。

現在準備出發來到山裡。

地形、天氣預報、雪崩預報、風向等信息在你出發前都熟稔於心了。

那麼在山裡,你最需要考慮的是

如何降低雪崩風險

識別、評估、測試、避免

這四點可以幫助你降低雪崩風險。

  • 識別

識別坡角,30-45°雪崩高發角度。

識別雪坡凸起,凸起部分由於張力會比凹雪坡更容易雪崩。

雪坡凸起 圖源:avtraining.org

識別風勢引起背風坡風積雪檐堆積,雪檐易坍塌,需迎風坡行走。雪檐上行走,它的兩個危險是:視覺阻擋,可能踩塌潛在危險的部分;雪檐下行走,會坍塌。

雪檐構造圖 圖源:snowbrian.org

珠峰雪檐一側行走 圖片來自子君

珠峰雪檐一側行走 圖片來自子君

  • 評估

建立在識別的基礎山,評估降雪降雨。 持續評估雪層穩定性。判斷雪崩的危險程度等等。

  • 測試

人為製造雪崩:

如果位於雪崩起始區,可以人為製造雪崩。

譬如山脊用保護的方式製造雪崩。

這樣經過就會避免不少。(前提在保證你安全的條件下)(信息來源:《登山進階》)

測試雪層穩定性:

通過挖掘雪層,觀察雪層結構來判斷,當然這需要一定的專業培訓。

一般新雪層、糖雪層和霰雪層都是弱穩固性雪層。

測試雪層穩定性 圖源:avalanche.ca

坑的豎壁要做到筆直,光滑,深度足夠,最好能直達岩石層。(內容來源《登山手冊》)

  • 避免

新雪之後避免1-2天內行軍。

避免「之」字行走。

「之」字行走會破壞雪層的穩固。

在雪坡行走應盡量沿著坡向豎直往上行走,並保持在雪崩路徑的邊緣

避免行走在雪槽中間和山谷深溝,盡量走在雪崩路徑邊緣。

紅線部分為大雪塘三峰雪槽 圖片來自阿左

在2016年的一次大雪塘攀登中,

由於雪槽行走不是原有計劃的下降計劃,原以為是碎石坡。

由於西北風將粉雪從雪盆吹入雪槽。加上下午日照導致雪層不穩定,在進入雪槽後由於登山者的重量從而導致了雪崩。

雪槽雪崩 圖片來自阿左

穿越可疑雪坡時,避免扎堆。

一人一次經過,減少暴露時間,其他人站在安全位置幫忙留意

避免在山谷紮營。

最後,起得早一點,因為下午的陽光會使得雪層變得酥軟。

但登山運動中一旦發生,幾乎85%的雪崩都是由遇難者自己或者夥伴所觸發。(信息來源:登山聖經)

人為因素引起的雪崩一般是中小型。

如果已經將風險控制到最低,最終還是觸發或自然形成了雪崩。

最好的情況是小型雪崩,而碰巧你逃脫了。

另一種是被卷進雪崩,氣囊等輔助,加上運氣沒有被全埋,生還。

最壞的是雪崩氣勢洶洶,你被完全掩埋。

雪崩救援

當你被掩埋後,時間是你的敵人。

被埋30分鐘,生還率不到50%。

雪崩氣囊背包可以提高生還率,雪肺能延長呼吸時間。

雪崩席捲疏林

救援工作一般是你的同伴來做。

其中一種情況是攜帶了信號發射器、雪崩探測儀、探桿等一套工具。

「圓弧法」 雪崩探測儀演示

此時就是考驗隊友的應急能力和對安全裝備的操作熟練程度。

也就是為什麼「找一個好搭檔比找一個好老婆好老公更難」

雪崩救援課程 圖源:avanlanche.ca

如果沒有帶搜救儀等裝備,

被埋後,你的同伴要這樣做:

  • 一定要留意到受害者最後一次出現的地點,做起來很難,因為大家都處於驚慌之中。這也是為什麼危險地帶要一一通過的原因。
  • 沿雪崩路徑下行,尋找殘留在雪面上的衣物等線索。在5分鐘內搜索完畢。確認位置後要立即搜尋,人手不夠時不要立馬派人求救,時間就是敵人。團隊的時候,要在隊長的帶領下有序進行。評估是否可能再次發生雪崩,選擇安全便捷的搜救路線,並想好一條逃生路線。
  • 冰鎬和去了雪托的登山杖用作雪崩探桿,速度快而又條理地探測。

登山者anna 圖源:alpinst.com

V型傳送帶式挖掘法

這是一種革命性的挖掘方法,比傳統挖掘節約一半時間。

由瑞士雪崩專家曼努埃爾·葛思文發明。

方法是:在探測儀所顯示被埋深度的下坡1.5倍遠處開始水平而不是垂直挖掘。

這只是他在雪崩領域的其中一個貢獻,早在幾年前,他曾協助設計雪崩信號發射器,其中pulse讓搜索範圍擴大了三倍,可以直接讓直升機搜救者收到信號。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

學習更多的東西

理論研究與實踐練習

降低雪崩風險和雪崩救援,需要理論研究,同時最重要的還有實踐練習。

雪崩是一複雜的系統,經驗和實踐也不能完全杜絕雪崩的發生

但學習和實踐可以減輕這種概率。

最後祝願中國登山者,安全而愉悅地享受山野縱行。

國外關於雪崩的參考網站:

美國雪崩協會:avalanche.org

美國雪崩研究與教育學院:avtraining.org

加拿大雪崩中心;avalanche.ca

撰文:半木

頭圖 / 韓子君

95後戶外及登山愛好者,撰稿人,溫柔似水女漢子一枚,現就職於自由之巔。戶外探險作者,參與過橫斷山軍團關於橫斷山脈一書的編撰。攀登過年保玉則、雪寶頂、那瑪峰、阿爾卑斯南針峰等山峰。

作者其他文章:

縱跨五省的橫斷山天路,會成為中國第一條國家級徒步步道嗎?

------------------------------------

知乎專欄:走向山野 - 知乎專欄,從這裡連接山野。


推薦閱讀:

始祖鳥Cerium LT Hoody羽絨服測評
21歲女冒險家抵達北極點,而她只穿了優衣庫

TAG:户外运动 | 登山 | 徒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