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斯替的簡單介紹
諾斯替在當代學術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上的靈知派如1966年靈知派討論會上所定義的那樣,『被用於指稱2世紀諸體系中的某特定團體』, 這一團體包括馬克安、塞林圖、門安德、迦坡底德、巴西里德、瓦倫廷、托勒密、赫拉克利翁、狄奧多圖等早期基督教異端。
而廣義上的靈知派,指屬於『靈知派運動或相關思潮的整個觀念複合體』,謝林、黑格爾、馬克思、施萊爾馬赫、陶伯斯、布魯門貝格、沃格林等近現代哲學家,都或多或少地受了這一思潮影響。
長期以來,靈知派都是作為基督教中的一個異端派別而為正統教會所排斥,直到中世紀後情況才出現變化,最初的靈知派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紀G阿諾德《公正的教會與異端史》,德國歷史學家F.C鮑爾的《基督教靈知或基督教宗教哲學》開始了靈知派的討論,他通過對現代思想和古代靈知派進行比較,開啟了為『靈知派』翻案的第一步。
著名新教神學家哈納克把靈知派定義為『基督教哲學的急劇世俗化』,文德爾班《古代哲學史》提到靈知派時,也受到了鮑爾的影響,認為靈知派『表面上起源於亞歷山大里亞學派』、『並吸收了祆教的一些因素』。 這一時期,儘管人們對靈知派的態度開始發生變化,但靈知派依舊被研究者局限在基督教這個視域里。
而從20世紀早期開始,對靈知派的研究逐漸從基督教轉入一個更為廣闊的宗教背景,以波塞特和萊岑斯坦為代表的宗教歷史學派提出靈知派起源於東方的論題,著名學者庖克也認為,『靈知派運動即便不比基督教早,也至少在基督教之外』。
同時,各種出土文獻的發現也開啟了諾斯替研究的新紀元。1947年,在庫蘭洞窟出土的《死海古卷》中,亦有類似二元論的靈知派思辨傳統,而《拿戈瑪弟文集》中的靈知派歷史也正好和《死海古卷》中艾賽尼派的歷史相承接,這似乎證明早期猶太教中,就已出現一種靈知主義思潮的萌芽。
關於對靈知派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聖經?新約》和早期教父的一些著作,《聖經?新約》里的《使徒行傳》和《提摩太前書》兩篇,一篇記載了靈知派創始人術士西門?馬古的事迹,另一篇則含沙射影地對靈知派進行了批判。早期教父如德爾圖良、希坡拉底、伊皮法紐、愛任紐等,新柏拉圖主義創始人普羅提諾,都曾撰文批判過諾斯替主義,這些文獻是了解古代靈知派思想不可或缺的資料,古代研究者對諾斯替思想的了解,大多是基於這些二手資料的轉述。
在《拿戈瑪弟文集》出土前,一手靈知派文獻只有兩部18世紀被帶到英國、19世紀出版的科普特文手卷——《比斯蒂索菲亞》、《伊歐二書》,四部殘缺手稿,和柏林紙草紙文獻8502號的四篇科普特文本《瑪利亞福音》、《耶穌的索菲亞》、《約翰密傳》、《彼得行傳》,《所羅門之歌》和次經中出自《使徒多馬行傳》的《珍珠之歌》 ,以及18世紀逐步公眾於世的曼達派文獻 。
1945年,埃及出土的《拿戈瑪弟文集》和70年代發現的《猶大福音》,大大豐富了研究靈知派的一手文獻資料。
靈知派體系的主要特徵體現在其龐大的神話體系構建上,漢斯約納斯曾將古代靈知派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曼達派、摩尼教等為代表的伊朗型,另一種則是以塞特派、瓦倫廷派、巴西里德派等為代表的敘利亞—埃及型。
兩類靈知派都承認,存在善、惡兩種對立的本原,物質世界的誕生源自這兩種本原之間的衝突和鬥爭,因此,宇宙並非完滿,在它之外,還有一個神聖的『光明王國』,人類的最終目標,就是將自己從這個低劣的物質世界中解放出來,回歸到光明王國中。
但是,在具體的世界起源模式上,兩者又有著根本性分歧,伊朗型靈知派基於一種極端二元論的立場,把善、惡兩大本原置放於同一位置上。但敘利亞型靈知派堅持神格的唯一性,他們認為,至高神獨一無二且不可知,沒有任何東西能在本體論地位上與其平等,造物主只是神聖世界——『普累若麻』之下的一位低等神祇,由於他無知自大,不知道神聖世界的存在,所以才會製作出物質宇宙這個殘次品。
諾斯替不僅在宗教方面有深刻意義,對於西方文學創作也產生過一定影響,如福樓拜《聖安東尼的誘惑》,就是一篇涉及大量諾斯替內容的小說,當代一些科幻作家如羅恩哈伯德(也是科學神教創始人)、菲利普迪克的作品裡,也都帶有這方面的影子,而且,諾斯替主義(或者說靈知主義)對西方音樂創作也產生過影響,布里安·艾特在《西方音樂 文化與秩序的形而上學》中,便闡述了勛伯格十二音技法中的神秘主義,他認為勛伯格《雅各的天梯》里「『反抗者』人格代表一種惡的視角,即把人類肉身中的本能作為論據,用以反對造物主上帝以及他所創造的物質世界和道德準則」、而「這也是一種靈知主義的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的童鞋,歡迎關注下本專欄——設定學、世界觀研究基地,你們的關注,是我更新的動力。
推薦閱讀:
※是否存在這樣一種「特異功能」?請見描述,一句話我無法概括。?
※此符號的來源?
※廖閱鵬的「前世今生」催眠音頻真的很可怕嗎?
※殭屍為什麼要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