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那點兒事兒
在《三曹集》中,記錄了一封沒頭沒腦的信,寫信的人是曹操,收信人是諸葛亮。
信中說:今天送給您五斤雞舌香,以此表達我微不足道的誠意。
好端端的為什麼要送香?
這就要先了解雞舌香是什麼。
據本草綱目記載,丁香又名雞舌香。
古人會把丁香做成一種可以口含的香片,大概類似如今的口香糖。
什麼樣的人需要五斤口香糖呢?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莫非……
傳說中足智多謀的諸葛孔明,他有口臭?!
其實不然,雞舌香的應用早在漢代就很普及,主要用於朝堂之上。
據漢代一本講述官員禮儀的書《漢官儀》記載,漢代皇上身邊的「中央辦公廳秘書」——尚書郎,在彙報工作的時候,都要「含雞舌香伏奏事」。
這樣可以保證口氣清新,就算吃了韭菜也不會熏到皇上。
久而久之,口含雞舌香,就成了在朝為官,面君議政的一種象徵。
如此,曹丞相給諸葛亮送雞舌香,就不難理解了。
這分明是一種暗示。
在說,我曹操希望能得到你諸葛亮的輔佐,可你是劉備的人,我不好明說,今兒送你五斤雞舌香,你這麼聰明,一定懂我。
口氣從未如此清新……
02
其實,自古以來,香,或者說一切好聞的味道,都被格外珍視。
慈禧太后住的慈寧宮,一年四季都飄著瓜果香。
我們常看到照片上,老佛爺兩邊擺著好些瓜果梨桃,你要是真以為這是用來吃的,那就錯了。這是用來聞味兒的。
據曾經侍奉過老佛爺的宮女回憶,慈寧宮裡常年擺著五六隻大缸,盛滿香櫞、佛手、木瓜等香果,每半個月換一次,換掉的果子就分給宮女太監們,當做賞賜。
一到冬天,掀開堂帘子,暖氣帶著甜絲絲的果香撲面而來,渾身都覺得軟酥酥。
這還不算奢侈,用香料蓋房子才真叫講究。
用花椒子和泥,作為牆壁的塗料,是古代讓宮殿生香的主要辦法。春秋時,美女西施被獻給吳王夫差後,吳王就特意修築了「椒華之房」。
漢代未央宮裡也有椒房殿,是皇后的住處。當年,漢哀帝迷戀美少年董賢,為了討好他,特意立董賢的妹妹為妃子,她所住的宮殿也被改為「椒風殿」,與皇后的宮殿相抗衡。
03
香,只是有錢人才玩得起嗎?
當然不是,在古代,香是一種很平常的日用品。
曹操一下子送了五斤「口香糖」給諸葛亮,說明「口香糖」也是一種消耗品。
奇書《金瓶梅》里也有對「口香糖」的記載。
只不過,這裡「口香糖」有了催情的作用。
從明代開始,時髦男女身上就會佩戴一種茶香盒,裡面裝著「茶香餅子」。
這是一種用嫩茶葉、麝香、檀香、龍腦等多種貴重香料,以及桂花等香花,調上甘草膏、糯米糊,做成的小餅。
隨時可以掰下指頭大的一塊含在嘴裡,以備不時之需。
最有名的,就是《金瓶梅》里所說的「香茶木樨餅」。
不過,更平常的用法還是焚香。
五代時最有名的風流文人韓熙載曾說,焚香要看環境,在不同的環境下賞玩不同的香品——在桂花下宜焚龍腦,荼蘼花前宜焚沉水,賞蘭花焚四絕香,含笑花最適合麝香,梔子花宜配檀香。
可以看出,韓熙載所說的焚香之場景都在室外,還是在原本就香氣繚繞的花園。
明代的文震亨在《長物志》里說,在花園中焚香,最適合用木鼎形式的香爐,放置在露天的山石間,更顯出返璞歸真的野趣。
室外有香,室內當然也少不了。
南唐後主李煜就曾自製了一種「帳中香」,把新鮮的鵝梨和沉香一起在火上蒸,讓梨汁的甜香浸潤沉香,伴君好夢。
04
古人如此喜愛香氣,並不只是無聊消遣。
很多香材具有安神、醒腦的功效。
無論是觀賞還是品味,都能起到收攝身心的作用。
而且,好的味道,會給人以好的印象。
因此,古人待客時,往往要做兩件事:看茶、焚香。
富人有富人的方法,書生有書生的志趣。
北宋官員蔡京,會讓侍女焚燒整整一個房間的香氣,待「香滿」時,放下捲簾,如沐「火山爆發」式濃烈的氣息,身上的香氣幾天都不會消散。
有種地主家的傻兒子的感覺……
南宋時,詩人陳郁則偏愛「山林四和」,用荔枝殼、甘蔗渣、柏葉和茅山黃連四種很便宜的香料,焚燒入味,表達的是「寧可在山林里,也不願和有錢人,或當官者同流合污」的志趣。
香可言志,這不是說說而已,要先燒為敬。
05
品香,會讓你自己的感官非常的敏銳。
走過衚衕、巷子,有時候你會聞到煮牛肉的味道,有時候會聞到麻油雞的味道。
不知不覺中,你透過嗅覺,在與整個生活做交流。
多年研究香學的台灣學者劉靜敏曾說,對氣味不要有太多的判斷。
「比如,我們可能很喜歡桂花,就覺得茉莉太淡,或者其他的花不是我們想要的,開始去分別很多『喜歡』與『不喜歡』。
但其實,每一種氣味都會過去,你就靜靜地讓它過去,然後再等下一個氣味的到來。」
這種無分別的心,恰是佛教當中所倡導的。
眾生平等,怕是要從眾味平等開始。
(舊文一篇,雜糅網上各種素材,以及《畫堂香事》一書綜合整理而成)
推薦閱讀:
※釵頭鳳,陸遊、唐琬的愛情故事
※關羽本人在演義中有哪些是和史實不符的?
※該不該講老掉牙的中國歷史故事給孩子聽?
※歷史上有哪些有趣的馬屁?
※歷史上有哪些讓人氣憤的暴民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