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陪到心梗住院?那可能是你陪錯了重點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帶娃之路堪比打遊戲過副本,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無法逾越的大BOSS!其中最折磨人之一的莫過於陪孩子寫作業了……
最近,就有家長曬出了陪讀體驗,一篇題為《老娘我做錯了什麼,要陪孩子做作業……》的文章走紅,留言中,一位家長稱: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
陪寫作業陪到心梗住院裝支架、腦溢血,有點厲害了。
現在的家長也真心不容易,每天辛辛苦苦上班賺錢養家,晚上回到家還要陪孩子寫作業,還要時刻提防孩子做作業帶來的「傷害衝擊」,看來沒有一個好身體還真是扛不住。
不過認真想想,我們家長陪孩子寫作業到底為的什麼?
很多家長會說:當然是為了監督孩子的成績,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真的有效嗎?想想你的孩子有沒有在你監督的時候經常表現得磨磨蹭蹭?沒有覺得只要你一說要陪寫作業他們就表現得不情願甚至戰戰兢兢?最後再想想你的孩子在你的陪伴下的成績有沒有提高?
其實我覺得,現在的陪伴無非就是讓孩子以後擁有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
家長要陪,陪的重點應該是孩子的學習習慣。這種陪伴不是監督,而是陪著他們養成好習慣。
很多父母認為小孩子自制力差,陪孩子寫作業時,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孩子寫字的小手,不斷的糾正:「你這個寫長一點」,「你這個算清楚了嗎」,「又錯了,忘了老師怎麼教的」……
這種做好看似很負責任,其實對孩子的學習是一種干擾,過多的干預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我有一個學渣朋友就曾告訴我,小時候父母陪他寫作業時,他最關注的其實就是父母什麼時候離開。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試驗,他發現在有人關注的情況下,大腦時常處於緊張狀態,做事效率也會有所折損。他在兒童釣魚的實驗中,也發現有人在場的情況下的孩子反而沒有獨處的孩子釣的多。
所以,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不應該過多參與,家長需要做的則是引導。與其花更多的時間彌補或修正孩子作業的錯誤,不如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人與人的差距,就是習慣的差距,也是現在得到公認的觀點。
如何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要培養孩子固定的學習時間。這也是對孩子行為習慣的一種培養,幫孩子認識到,放學回家首要做的事情就完成作業,完成後再去做其他事情。
然後,要培養孩子獨立做作業的習慣。當然,不是說家長不陪伴,而是只陪伴、少干涉。一定要養成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一有錯誤就馬上指出來,等孩子做完後讓他自己檢查然後再進行輔正。
最後,是學慣用具的整理習慣。很多孩子鉛筆盒書本都是父母幫助整理的,其實這樣不好。要知道,學習資料和文具的整理,會漸漸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習慣。通過這些習慣的培養,漸漸的,孩子的學習生活就變得有序。有序的學習生活,會讓孩子的大腦變得清晰,學習更專註。
另外,家長們要注意學習氛圍的影響也很重要。
陪孩子做作業,重要的是「陪」字,而不是做作業。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記得上大學是有位教授,提起自己的母親,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在敞亮的院子中,母親在一旁織衣服,自己趴在桌子上寫作業,這樣溫馨的親子時光至今讓他難以忘懷。
所以,試想一下,孩子在一旁寫作業,父母則在一旁看手機、看電視,孩子肯定無法安心,如果家長一旁工作、看書,安靜的陪伴,孩子也一定能靜下心來。
總之,家長陪孩子做作業的目的,應該是現在的陪伴是讓孩子以後擁有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
陪伴時,著重培養的是各項基本習慣的養成,幫助孩子自控能力的提升,讓孩子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強化自我管理,這才是「陪」的意義所在。
公眾號:壹夢說(onedreamtalk)
推薦閱讀:
TAG: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