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丨愛在深秋……

丨霜降· 特輯丨

今日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圖片源自網路

「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霜降時節,水汽凝華為白色冰晶。這白色的精靈似乎在提醒著我們秋時已暮,是時候與秋天做最後的告別了。

與秋天告別,就好似在與曾經絢爛的青春告別,心中的不舍,終無法抵擋歲月的洪流。

如果註定要走入冬季,那麼也無需為秋假意挽留……

1、霜伴紅葉,秋的告別禮

霜降時節,空氣中瀰漫著金色的肅殺味道。「寒露百花凋,霜降百草枯」,霜雖「殺百草」,但它卻為這本已絢爛的紅葉,添了一份神秘與嬌媚。

深秋,正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時節,登山賞紅葉似乎成了不少人的必修課。

圖片源自網路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秋之紅葉的美色,並不比春夏之花遜色,傲寒而立的姿態似乎如一個個倔強的少女,清冷疏離卻難掩靚麗容顏。

天地的色彩在楓葉的身上得到最極致的釋放,這血一般的紅艷,便好似秋與冬的紅色警戒線。此時,便很想讓時間靜止,讓這最美的時光永遠留存。

圖片源自網路

白霜遇紅葉而凝,這便是自然賦予秋的告別禮吧!

2、萬物都在準備過冬,你準備好了嗎?

霜降到來之後,萬物紛紛呈現出頹敗的跡象。古人說:「夫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這露是潤澤,而霜則是殺伐。

農諺在此時提醒著我們:「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

圖片源自網路

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後再食用。「豺乃祭獸」,最早出現在先秦史籍《逸周書》中,這以獸祭天,便透露著生命的感恩之德。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范仲淹筆下的《蘇幕遮》,便是為這草木黃落所寫的動人悲歌。

圖片源自網路

蟄蟲在洞中不動不食,準備進入冬眠狀態。以睡眠的姿態躲避嚴寒與風霜,弱小的生命也有智慧的本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霜降之前的物候關鍵詞,往往是華、秀(春華夏秀),是鑽出的出,降生的生,是鳴唱的鳴。而從霜降開始便是落、是俯、是冰、是凍。

正如《西廂記》里的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有人覺得《西廂記》寫到這時,最好畫上句號,因為霜降之後的景物太凄涼。

圖片源自網路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霜降時節,萬物都在為過冬做著準備,該飄零的飄零,該潛藏的潛藏。正如鄭板橋的那句「刪繁就簡三秋樹」,人也該為自己做做減法,休養生息,切忌熬夜。

3、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

/黑砂炒栗,深秋摯愛/

深秋一來,街頭巷尾,炒栗子的小販們又忙活起來。

圖片源自網路

家門口炒栗子的大哥,拿著鐵鏟翻動著黑砂,下面的爐火燒得正旺,飽滿的栗子耐不住高溫,時不時把棕色的外殼衝破。

《燕京歲時記》中就曾寫道:「十月以後,則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來時用黑砂炒熟,甘美異常。青燈誦讀之餘,剝而食之,頗有味外之味。」這栗子,被藥王孫思邈稱為「腎之果」,它味甘,性溫,能夠養胃健脾,補腎活血,算是滋補又美味的大眾寵兒。

圖片源自網路

這剝栗子也是門技術活,我因為對栗子君愛得熱烈,所以曾特意鑽研剝栗子大法。上學時每每剝出完整的栗子,總會拿到小夥伴面前炫耀一番。

時光荏苒,與小夥伴一起剝栗子聊八卦的大學時光一去不復返,但當觸摸到這栗子的溫熱時,還是會在心底留下些許的慰藉。

/深秋蘿蔔,滋潤心田/

山東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這其實是因為霜降以後早晚溫差大,露地蘿蔔如果不及時收穫,可能出現凍皮等情況。

年畫《拔蘿蔔》,圖片來源於「藝術中國」

但其實山東人的日常飲食也少不了白蘿蔔。在這白蘿蔔之中,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

這生吃白蘿蔔的好處多多,不僅可以下氣,解除腹脹的痛苦,還能入肺,加強肺的「肅降」功能,可謂是接地氣的滋補佳品。

圖片源自網路

還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會把蘿蔔切成圓柱形,遞給我。小小的我,唯有把大蘿蔔塊拿在手裡一點點消滅。滿口清脆與甘甜,深秋的乾燥與煩悶便一掃而散,唯留下滋潤與舒爽。

/霜降吃牛肉,滋補度嚴寒/

霜降時節,有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習俗,比如廣西玉林。

玉林的居民就習慣在霜降這天吃一整天的牛肉:早餐要吃牛河炒粉,午餐和晚餐要吃牛肉炒蘿蔔,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以祈求在即將到來的冬天裡身體強健。

圖片源自網路

牛肉性平,味甘,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的功效。另外除牛肉外,其實羊肉與兔肉也是與霜降相宜的食物。

嚴寒將要到來,人們身上的衣物也漸漸增多,肥瘦之差已相距不大,熱衷於減肥的姑娘們是不是可以趁此良機,為自己的味蕾放個假,抓緊時間貼貼禾火月票,用脂肪來抵抗即將到來的「風刀霜劍」。

風/物/時/刻

這個秋天你有哪些難忘的故事?

來跟風物君說說吧!

文丨林間小住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更多好玩有趣的內容,歡迎關注▼

微信公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

微博:@地道風物

豆瓣:地道風物

「定義地道 / 分享風物 / 發現鄉土中國之美」


推薦閱讀:

TAG:节气 | 文化 | 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