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無證之罪》里的破案線索,到底是什麼鬼?
全國人民的集體記憶,你有嗎?
▼
- 風物君語 -
嘎拉哈是什麼?
因為一部熱播的網劇《無證之罪》
我第一次聽說了「嘎拉哈」
當時彈幕是這樣的
彈幕沒回答的問題
我今天來幫它統一回答一下
嘎拉哈就是
……
▼
如果你還沒看過《無證之罪》,那不好意思接下來有幾個字涉嫌劇透了。
在這部破案題材的網劇中,通過嘎拉哈這條線索,警察們最終找到了無名兇手的真實身份。
這幾個骨頭做成的嘎拉哈到底是什麼呢?
東北的朋友對它肯定不陌生。當我拋出這個疑問的時候,坐在我旁邊來自長春的編輯說,「嘎拉哈啊,我們東北那邊兒的,最高級的是狍子骨做的, 我們玩兒的都是塑料做的。」乍一聽你可能會覺得這遊戲地域性很強,但如果我說抓子兒、抓巴骨、拾磨個……你會不會熟悉一點兒了?
「嘎拉哈」指的其實就是小時候抓子兒遊戲中的那個「子兒」。只是在不同的地區,這個製作「子兒」的材料不太一樣。
1、
那個年代沒有 iPad,但有子兒可以抓
在東北,「嘎拉哈」指的其實是動物的髕骨。它實際上是滿語的漢語音譯名字。這些骨頭一般是後腿膝蓋部位,腿骨和脛骨交界處一塊獨立的骨頭。在東北玩嘎拉哈一般被叫做「欻(chua)嘎拉哈」。
這個遊戲最早是在中國北方,特別是像滿族、錫伯族、鄂溫克族等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之間流行起來的。
欻嘎拉哈的時候,一般四個為一副,外加一個裡面填充苞米茬的布口袋或皮球。玩兒的時候只能用一隻手,當皮球被拋起後,在球落地並彈起的時間裡,玩家要擺好嘎拉哈,再接球。由於嘎拉哈用的骨頭一般有四個寬面,不同的寬面有不同的叫法,分別有「珍/針/支」,「輪/背/拐」,「殼/坑」,「肚」。抓嘎拉哈的時候,需要接住皮球的同時抓起同樣花色的嘎拉哈,否則不計分,抓住嘎拉哈沒接住皮球也不計分。
退回去個三四十年,這還算兒童遊戲里小朋友們比較愛玩兒的遊戲。在東北童謠里還有唱:
「三加三,
加十一,
百花點將一十七。
……
嘎拉哈,
帶油珠,
我全贏來你全輸。
七個坑,
八個肚兒,
誰要輸,得算數。」
2、
物盡其用,抓子兒體現著古人的遊樂精神
年輕點兒的朋友可能對這個遊戲已經不太熟悉了,在沒有個人電腦的年代,人們從各種物件中找到生活的樂趣。
尤其北方畜牧區,那裡農業一年一熟,冬季放牧時間短,人就閑下來了。但北方冬天天冷啊,沒辦法,人就只能窩在家裡玩兒。因此就伴生了花式室內遊戲。欻嘎拉哈就是東北女孩子最愛玩兒的其中一種遊戲。
在東北,男生也玩嘎拉哈,只不過方式不一樣。它是男生之間的一種競技遊戲,又稱「打遠馬兒」。遊戲中,雙方玩家各執多個嘎拉哈,先後拋出,先拋出者作為靶標,後拋出者則以其為標的,擊中者為勝。
玩兒嘎拉哈其實就是在玩兒骨頭塊,沒什麼特別稀奇的,只是透過這些個骨頭快,你能感受到古人們物盡其用的興緻。
由於北方是畜牧區、農業區交錯地帶,羊、豬、鹿、麋、駱駝等動物較多,因此做成嘎拉哈的髕骨多從這些動物身上取材。
早期的嘎拉哈還沒開發成五花八門的遊戲,它最早被發現在墓葬中作為陪葬品,秦漢、北魏、金代、明清等朝代的墓穴中都曾發現過這類陪葬品,它們被用來標誌墓主人的身份。此外,北魏時期的鮮卑人還將嘎拉哈作為沙盤上推演戰事用的棋子。不同大小、類別及顏色的嘎拉哈被用來代表不同的軍事類別。
伴隨著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胡人南遷,嘎拉哈也被帶入了中原,傳遍全國,有了後來的抓子兒。而材料也從動物身上的髕骨也因地制宜的變成了麻將、李核、杏核、石子、塑料……這類各地方常見的材料。
它也因此成了全國女孩子手中的玩物。
每年春暖花開出手不冷的時節,各地的女孩子就會亮出自己的裝備呼朋喚友地玩兒這類遊戲,玩過夏秋,一直到冬天。伴隨著這個手上運動,還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童謠,它們一般沒什麼意義,不過是伴著抓子兒的動作,從孩童口中唱出來的「順口溜」而已。
「我說一,誰對一,什麼開花在水裡?
你說一,我對一,蓮花開花在水裡。
我說二,誰對二,什麼開花竄蓬子?
你說二,我對二,金針開花竄蓬子。
……
我說十,誰說十,什麼開花開的遲?
你說十,我對十,臘梅開花開得遲。」
今天,這些童謠離我們已經漸漸遠了。
不只是抓子,不少童年的遊戲也漸漸從我們的記憶中淡出,當我們長大以後就不再看見有孩童在小區的樓下玩起那些我們曾經熟悉的遊戲了。
風/物/時/刻
你小時候最愛玩兒什麼?
來說說唄↓↓↓
文丨逗逗的妹妹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更多好玩有趣的內容,歡迎關注▼
微信公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
微博:@地道風物
豆瓣:地道風物
「定義地道 / 分享風物 / 發現鄉土中國之美」
推薦閱讀:
※看了十幾年的柯南是什麼樣的體驗?
※如果讓哆啦美去照顧大雄,大雄會過的更好嗎?
※蠟筆小新里的那些美食,你還記得嗎?
※【抖人物】讓我們看噴飯的阿衰和大臉妹,作者貓小樂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