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對孩子的大腦有什麼巨大的影響?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你有從小帶娃運動的習慣嗎?如果沒有更要知道為什麼。
我還很年幼的時候,有一位老師曾經跟我說:「當你什麼也不想乾的時候,就去跑步。」當時不太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但潛意識下覺得老師說得對,信任老師的幼兒心理在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現在才明白,老師當時嘴裡的「什麼也不想干」指的其實便是自控力。
是的,從小運動的孩子,自控力會很強。那麼要如何運動呢?
(有人可能會下意識地反對——「小娃兒骨骼軟,不適宜從小運動。」這種說法不客觀,無論哪個年齡的孩子都可以運動,重點是如何運動。)
我認識一對體育老師夫妻。他們的兒子從小在他們的耳濡目染下喜歡跑跑跳跳,5歲時乒乓球技連大人們都羨慕,不僅打贏了5年乒乓球齡的叔叔,還參加了各種比賽。事實上讓媽媽們羨慕的不是這孩子的成績,而是他的自控力很強。這孩子能在球桌上一待就是1,2個小時,3歲時拿著球在手上拋鄭也能玩上1個小時。學習上也表現得比別人更專註。
知名大腦神經科學家Terrence Seinowski認為,運動和到處跑是大腦需要的東西,不僅能讓大腦休息,還能使大腦神經元繼續生長。我們先看看——
?孩子沒有運動時的大腦以及運動時的大腦的區別:
沒有運動時的大腦
科學家們發現,當孩子們的身體一段時間靜止不運動時,觀察發現流向大腦的血流量減少,神經傳達物質的分泌液停滯。這是孩子沒有運動時的大腦狀態,長期幾乎停滯狀態會有什麼影響?
運動時的大腦
當孩子們運動時,流向大腦的血流量會增加,神經傳達物質的分泌液會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剛開始的運動還會讓孩子的大腦產生更多的細胞灰質和白質。
總結:
神經傳達物質以及大腦灰質和白質,被證實跟孩子的注意力、思考能力、大腦的靈敏度有關係,從而最終影響了孩子的自控能力。為什麼會這樣?
?還記得曲奇的「誘惑」嗎?
大家一定還記得科學家們用曲奇測試孩子們的自控能力的那個實驗,72%的學齡前兒童都忍不住吃了他們面前的那塊曲奇。如果你家孩子也是那位忍不住的孩子,那麼就該記住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這句話——「自控力的良藥是運動。」15分鐘的運動會降低孩子們對曲奇的誘惑,孩子們的自控力和執行力會提高50%以上。
幼兒說曾經分享過《放學後,孩子先寫作業還是先玩耍有大學問》一文,做一會不怎麼激烈的運動後寫作業,孩子的效率會瞬間提高很多。所以寫作業前先運動一下,對於那些寫作業時心不在焉的孩子常常有幫助。另外,從小有運動習慣的孩子,對於他們未來的數學、閱讀方面也將受益。
有一位喜歡看幼兒說的媽媽最近跟我說了一個故事:
她兒子愛看電視,即使孩子寫作業時關掉電視,孩子也會在寫作業時不由自主盯著電視的黑屏幕發獃,差點沒讓她氣得心梗到醫院做了兩個支架。這位媽媽乾脆讓孩子放學後和她一起滑冰,到晚上吃完晚飯後再讓孩子專心寫作業。孩子的效率不僅高了,大人生氣的頻率也下降了,一切朝著好態勢發展,僅僅因為一個小小的變動。
?有助於孩子未來的運動習慣
約翰.梅迪納說,從小運動的孩子,尤其是父母帶領下運動的孩子,未來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是其他孩子的1.5倍。運動不僅對孩子的身體發育是有好處的,對孩子的大腦自控能力也有不少的幫助,所以你不為孩子的身體著想,也為孩子未來的學習和成長著想。
一個自控力高的孩子,不僅學習會更專註,還更容易取得各種成功和目標。相比之下,一個自控力低的孩子,從小可能會讓父母各種焦慮,比如寫作業會左顧右盼、上課不認真、做事情中途而廢的可能性也較大,甚至會是一個懶散暗淡的未來。
所以,僅僅從小讓孩子比別人多動一些,就能得到不一樣的結果,父母們何樂而不為呢?
?推薦幼兒各年齡段適宜的運動
0-1歲:俯卧抬頭、翻身、手腳觸碰床鈴、嬰兒被動操、玩玩具等。
1歲-3歲:以玩的形式達到運動的目的。比如寶寶爬行走路、攀登、快步追逐玩具、上下台階、拋投小皮球、撿樹葉、玩沙子、牽著拖拉玩具跑等。
3歲-5歲:以室外玩耍達到接近真正形式的運動。體操、短時間低強度的跑步、拍球、跳繩等,有些孩子已經對某種運動產生喜歡感。
5歲-7歲:初步達到真正形式的運動。騎車、溜冰、游泳、舞蹈,以及5歲前的所有運動都適合。
8歲後: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以及8歲前所有的運動。
溫馨提示:孩子年齡越小,由於骨骼等生長發育未夠成熟,父母越需要注意孩子們運動的強度要輕、時間要短,在保證孩子身體發育的前提下的運動才是合適的。另外,沒從小運動習慣的孩子,現在開始還不晚,無論遲早,有了開始總是好的!
本文關鍵字:運動與大腦、幼兒自控力、運動習慣、家庭養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專愛淘國外心理學家們有價值的育兒知識。
推薦閱讀:
※金色雨林效果怎樣?
※如果父母有缺陷,如何教育孩子不要嫌棄父母?
※第三季爸爸去哪兒 為什麼夏天的人氣不如其他四個孩子?
※想開一個親子樂園,在裡面放哪些遊樂設備比較受孩子歡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