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專訪張富春:讓外國學者長期留在國內是個巨大的挑戰 | PW專欄

?北京卡弗里理論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富春

撰文 | Michael Banks

翻譯 | 韓東升

責編 | 陳曉雪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今年4月,北京卡弗里理論科學研究所所長、凝聚態物理學家張富春教授與《物理世界》新聞編輯邁克爾·班克斯(Michael Banks)就中國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可能遇到的挑戰展開討論。

Q&A

Q1:卡弗里理論科學研究所(KITS)的前身是什麼?

張富春:2006年,卡弗里基金會捐贈成立了卡弗里理論物理研究所(KITPC),該所位於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CAS)。2016年,CAS和卡弗里基金會把KITPC改名為卡弗里理論科學研究所(KITS),並改遷至中國科學院大學(UCAS)。名稱的改變暗示著KITS將涵蓋更廣泛的研究領域,同時可以避免與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卡弗里理論物理研究所重名。

Q2:KITS與KITPC將有何不同?

張富春:KITS有一個新的願景:建立自己高素質的研究團隊。它將涵蓋所有科學,而不僅僅是物理學。在第一階段,我們計劃重點關注四個領域: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生物物理與定量生物、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隨著不斷發展,研究所之後也將涵蓋量子化學和地球科學等其他領域。

Q3:是什麼吸引你來到KITS任職?

張富春:1983年,我在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在隨後二十年里我相繼在美國和歐洲學習,之後於2003年到香港大學任教。當時香港被認為是中國與西方的交流之窗,我著手組織了一系列物理學方面的訪問項目和年度研討會,得以使西方和中國最優秀的物理學家們同聚香港,討論物理學的最新動態。這種形式的交流使人受益匪淺,我希望在KITS能繼續開展下去。擔任所長這個職位對我實現這個願望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同時也存在未知的挑戰。

Q4:KITS的現狀如何?

張富春:我剛於今年1月擔任所長,可以說是一切從零開始。我們正在積極招聘新的科研人員。KITS現在臨時位於UCAS的北京中關村校區,研究所的辦公室剛剛完工。我們相信隨著研究所進一步的發展,其空間將逐步增加。研究所計劃定址於UCAS北京郊區的懷柔校區,我們希望在三年之內能搬過去。

Q5:KITS受到的資助是怎麼樣的?

張富春:我們的教職員工是在UCAS聯合任職,薪水由大學支付。在最初幾年,我們來自UCAS的預算每年約為600萬人民幣(合88萬美元),此外我們還有來自卡弗里基金會的基金。卡弗里基金會不僅僅給予我們資金,在其他方面也提供了許多支持。

Q6:將有多少人在KITS工作?

張富春:在接下來的5-10年里,我們打算錄用約30名教授。KITS必須與國際接軌,所以我們既會錄用中國學者,也會錄用一些外籍人員。我會努力把外籍教授所佔的比例控制在約1/3左右。

Q7:你們將如何吸引外籍研究人員入職?

張富春:我們為外籍人員提供的薪酬與國外單位相比都是有競爭力的。事實上,讓外國學者長期留在國內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最主要的是因為文化的差異。在中國,除了研究所和大學之外,英語並未廣泛普及,所以語言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巨大挑戰。同時我們也在同中國和世界上其他一流的研究機構競爭這些人才。對於那些不想長期移居中國的外籍研究人員來說,我們有一個專門的項目供他們作短期訪問。相信KITS能夠成為這些人的第二個家。

Q8:你們將如何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相鄰高校競爭國內人才?

張富春:這對我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我們也是有優勢的:一方面我們提供的薪酬相對於美國和歐洲都是有競爭力的,另一方面卡弗里研究所名聲在外。我也希望我具有吸引年輕科學家加入我們的人格魅力。

Q9:你認為卡弗里基金會將如何幫助中國研究者?

張富春:世界上有20個卡弗里研究所,它們都致力於開展一流的研究。卡弗里基金會將加強KITS與其他卡弗里研究所之間的學術交流,同時也為中國的科研人員建立一個良好的研究標準。我希望KITS能夠積極促進中西方的學術交流。在理論科學界,我們喜歡互相交流觀點,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和國外交流的渠道,這也是我希望在KITS舉辦高質量訪問項目的原因。

Q10:近年來中國的物理學有何變化?

張富春: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的科學,尤其是物理學發展迅速。我二十一世紀初在香港時,香港物理學較大陸領先,但現在如果你對比研究設施,大陸在很多方面都已處於領先水平。中國如今也更現代化,正接近西方標準。

Q11:您覺得中國同美國相比如何?

張富春:在進步的速度方面,中國領先。在某些方面,如拓撲絕緣子和超導,中國和美國處於相同水平,但整體而言,中國仍落後美國一定距離。不過這個距離每年都在縮短。

Q12:你們來年和之後關注的焦點是什麼?

張富春:我們目前正在UCAS的新校區里設計建造KITS的專用建築,預計在2020年完工。

本文為Physics World專欄的第三篇。

第一篇:中國的挑戰和變化

第二篇:第一個中美合作大學的物理研究所的故事

版權聲明:

原文標題「Building bridges with the West",首發於Physics World,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授權《知識分子》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登陸Physics World,關注日常全球科學新聞、熱點報道和評論。Physics World幫助學界與產業界的研究人員走在世界重大科研突破與跨學科研究的前沿。

製版編輯: 許逸|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盤點2017年度科研大事件
官方精品系列 1 —還在找隨書光碟文件嗎?這個網站好多,且免費
有理說不清怎麼辦?如何才能利牙利齒?
研究是一門可以推廣的藝術
工科研究生使用macbook pro合適嗎?

TAG:人才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