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諾獎落幕,中國繼續陪跑!?

這是軟實力英語的第292篇文章。

2017年諾貝爾獎各科獎項陸陸續續公布完畢,有著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中國,再次與諾獎無緣,繼續成為陪跑者。

尤其是在大家都感到祖國這些年來,在科學技術方面,獲得了許多突出成就。然而,至今在科技方面,還沒有一項實現了零的突破。

媒體的跟蹤報道,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諾獎雖然頒發完畢,但是中國網民的心卻無法平靜。於是,大家又開始了年復一年的口誅筆伐,怒懟體制歧視的有之,狠批種族偏見的有之,質疑評選不公的有之。

令人慶幸的是,在這一片吵雜聲中,還有一股清流,有一種聲音在反思中國的人才培養機制,反思中國的教育機制,追溯問題的根源。

01

教育之癥結

我們的教育究竟問題何在?

高考恢復40年來,我們的教育變革一直沒有停止過,並且在不斷地影響著千家萬戶。

中小學的素質教育,12年義務教育,弘揚傳統文化,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大學名校自主招生,建設雙一流大學等等,每一項變革都顯示出改革者的遠見和魄力,並且正在逐漸改變著我們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影響著千千萬萬孩子的未來發展。

然而,中國地廣人多,發展不均。任何一項政策的發布,在不同地方,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一些師資短缺、基礎設施落後的地方,一項政策的落實,能有60%,都屬不易。

還有,人的觀念的轉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當年湖北黃岡中學紅遍中國的時候,各地掀起了學習黃岡經驗的熱潮。時過境遷,黃岡衰落了,河北衡水中學異軍突起,於是,衡中經驗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

在此之前,還有洋思中學的洋思經驗,風靡全國,如今,風停了,一切又歸於平靜。

改革不能盲從,不能只重形式!

02

錢學森之問

2005年,病榻上的錢學森感慨地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接著錢老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其實,傑出人才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學校只是為人才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真正優秀的人才是在社會、工作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還有時代發展的背景。

如今,中國在各領域取得的驕人成就,離不開幾十年來教育的積累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在科技領域,多年以來,中國一直是追趕者和陪跑者,如今,我們在諸多領域已經成為領跑者。

2017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此外,中國在大飛機、航天、航母、核潛艇、天眼、量子計算機、量子通訊等方面都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這些成績,除了傑出人才的貢獻之外,更是廣大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智慧結晶。錢老如果地下有知,對這個偉大時代,會作何感慨? 歷史無法設問,但我相信,憂國憂民如錢老,一定會為挺直了腰桿的中國喝彩的。

03

創新性思維

美國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它的人才成長環境和創新思維。受此影響,它的科學和技術一度碾壓世界各國,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

中國在追趕的過程中,一直在不斷地反思,在批判性思考。中國人的智慧是有目共睹的,畢竟,我們的科技曾經領先西方上千年。新的千年,睡獅猛醒,舉國上下,同心協力,共圓中國夢!

創新改變世界。 2017年10月11日,在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透露,阿里巴巴成立探索人類科技未來的實驗室「達摩院」,並在三年內為此投入1000億人民幣的「啟動資金」。

創新就是做實驗,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探索未來科技的實驗室,與蘋果、微軟、谷歌相比,雖然起步有點晚,但我們終於躋身食物鏈的最頂層。

04

家教之變革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

與社會變革、企業創新相比,我們的家庭教育還是固守成規,千年不變。

最近讀了幾本名人傳記,《喬布斯傳》、《基辛格傳》、《洛克菲勒回憶錄》,通過閱讀,我在思考家庭教育對於他們的人生成就的貢獻,以及究竟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是為國家培養有競爭力的下一代?才是真正「推動世界的手」?

兩個字,格局。

李彥宏,甚至馬化騰,他們和馬雲的差距就在於格局。

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孩子今天的差異,是由10年前父母的格局決定的;10年後孩子的差異,是由今天父母的格局決定的!你的格局,決定你的結局!

沒有格局的人,一直在模仿,一直在追趕;而又偉大格局的人,終將成為領跑者!

我們的家庭教育觀念必須改變,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忙於模仿別人的方法技巧,而應該重視放大孩子的格局,拓寬孩子的視野,樹立孩子的目標,栽種孩子的夢想!唯有如此, 才能打造出未來的領跑者,而不是陪跑者!


推薦閱讀:

關於艾莎門的感想淺談
如何評價兒子被踩,母親咆哮猛拽女童?
四歲的兒子想要當古生物學家,去研究恐龍化石,作為一個家長我該如何幫他實現夢想?
如何看「打熊孩子」的言論?
如何看待全民K歌接入成長守護平台?

TAG:家庭教育 | 儿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