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 吟猱?功能特色篇

上節課我們分類探討了古琴吟猱的基本方法與變化規律,本篇則更進一步研究其功能與審美意義。

為使讀者對中國音樂的吟猱技法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論述中也涉及到古箏的吟猱指法,以見吟猱的民族文化背景,並非僅限於古琴的一個特殊的個案。吟猱的功能略分為以下三個子目論之。

美化樂音,潤飾腔韻

西方樂器的vibrato,是一種幾乎無所不在地使用著的樂音美化手段;明代著名琴家徐青山也說:「五音活潑之趣,半在吟猱」。吟猱的效果,可以使發音生動活潑,晶瑩圓潤,中西方音樂家對吟音的這一基本功能,都有著相類似的認識。

但中國音樂在這個功能上,尚有更深層次的作用。不同吟猱指法有著不同的美化效果,吟猱的變化極為豐富。這就為發音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與無窮盡的變化。

中國音樂傳統,最重腔韻,在行腔中用吟,激昂處如引吭長嘯,聲振林木;凄切處如嗚咽微吟,哀囀久絕。有著明顯的潤飾作用,而動與靜的對比,更增加了旋律線的變化,以收一波三折之效。

描摹情態,刻劃形象

如前章所述,吟音因其波動幅度與速度等差異可以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這種由吟音的波動特徵所形成的特殊效果,在西方弦樂器與中國琴箏演奏中的作用卻是很不相同的。西方小提琴理論家說:「演奏者所特有的、獨一無二的音質最能表現他的個性,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音質的特點首先決定於顫指」;「由於不加顫指的音質沒有生氣,其結果兩個人的演奏就會極端相像,不易區分」。

在這裡,吟音的波動特徵主要表現為演奏家個體之間的差異;而琴箏吟猱除具備上述的基本功能外,更在表達音樂形象與情感的深刻性上,具有著特殊的功用與震撼力量。 如《憶故人》一曲,第一段泛音後三句跌宕的按音曲調,在句首的E音上突出地使用了大猱指法,吟音由大而小,動蕩而深切,而句末在A音上兩拍半的長猱與句首呼應,取纏綿無盡之意,真切地描摹出思念友人輾轉反覆、惆悵莫名的情緒;第二句重複第一句而有所變化,曲折往複,以收愁腸百結之效。

以虛涵實,意蘊高遠

由於琴箏類彈弦樂器發音後聲漸衰減,吟猱實為一種餘音的處理手法。如上篇所述,常吟以三四轉為度,是屬最佳的音響範圍,過此則餘音漸微弱或消失,像《琴鏡》所刊《漁歌》黃勉之演奏譜,第二段第一音上之緩猱、上下後再加游吟,此音長達十數拍之多,後面已很難聽到樂音,似乎只剩下吟猱手指的轉動聲了。殊不知琴曲的這些地方是於靜中寓動,無處生有,裊裊不絕的餘韻,似有若無,欲斷還連;虛與實的對比,相涵相成,造成一種空間感,音有盡而意無窮。

徐青山《溪山琴況》說:「迂迴曲折,疏而實密,抑揚起伏,斷而復連,此皆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精微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歐陽修也說:「琴聲雖可狀,琴意誰能聽」,琴意即是由琴音所造的希、夷、微的境界,而吟猱等虛聲恰是達到此境界的重要途徑。每見時人於古譜吟猱進退處,輒嫌其虛聲微弱,而減其吟猱,或填以實音,真可謂大煞風景了!

綜上所述,吟猱由於它豐富的波動變化,常用以表達不同的情感變化,刻畫音樂形象,因而它除了像西方Vibrato表現出音樂家個體間的氣質、修養與個性外,更多地反映了不同曲目、不同曲情、不同意境的吟音特徵的差異,以至於不同地域、流派之間的風格特點。具有更強的抒情性、描寫性與風格性的特點。

註:本篇內容參考丁承運先生所著《吟猱論》。

PS:你在自學過程中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有哪些疑惑希望得到解答?歡迎各位小夥伴兒留言提問噢~小嗨都會認真篩選解答的~

歡迎關注我們的知乎專欄 →嗨的國樂

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嗨的國風音樂(微信 ID:hidiigy

更多知識乾貨,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教琴30餘年分文未收:金陵名家劉正春
練古琴十年以上的人在彈琴時都是怎樣一種心境?
如何評價楊典的古琴演奏?
日本正倉院的著名藏品金銀平脫琴確實是來自唐代中國嗎?

TAG:古琴 | 民乐中国 | 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