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ech IPO Timeline看科技商業發展簡史
我們對美國120多家科技上市公司的IPO Timeline/上市時間線進行了梳理,試圖描繪出『技術演進路線下的商業機會分布』粗線條,在近半個世紀跨度的full mapping中,那些『大機會』的出現開始顯得有跡可循,一些facts與insights與你分享。
IPO意味著一個公司的產品/服務/技術價值在商業層面的初步驗證,儘管大部分科技型企業在IPO時並不能證明其盈利能力(Profitability),但IPO通常意味著企業在持續增長與收入規模方面取得了初步的市場認可。美國二級市場對於新興科技公司是友好的,對申請上市的公司在收入方面的硬性要求並不高,不要求盈利(紐交所上市的門檻是最近一年達到450萬美元以上的收入 ,納斯達克的要求僅為100萬美元)。換言之,美國二級市場最看重的是業務的『成長性』,或者更進一步說,是對業務成長性的『可預測性』。因此,對於一個商業模式還不成熟,或者是收入規模足夠大但成長性比較弱的公司來講,上市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從歷史經驗來看,成功上市並在上市後也獲得華爾街資本市場認可的公司在上市時的收入規模通常是在5000萬至1億美元以上。總體而言,二級市場代表的是一個相對成熟的商業環境。對於初創公司而言,IPO是一個階段性的勝利與新的開始;對於風險投資人而言,被投企業的IPO往往是一個收穫的標誌。無論是創業者還是風險投資人,研究對標上市公司,發現並理解有效市場與創新空間是創投實踐的重要功課。
我們試圖在TMT領域儘可能全面的覆蓋所有關鍵企業,同時在技術本身、技術所構成的環境以及基於技術環境所產生的商業機會之間找到直接關聯。按照這個思路,我們以NASDAQ/納斯達克和NYSE/紐交所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企業為主,將市值門檻設為20億美元以上(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大量低市值公司產生的『噪點』),篩選出了120多家科技企業。這次研究的範圍集中在消費互聯網、企業服務軟體與科技領域(但不覆蓋金融技術、醫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清潔能源技術、電信通訊技術等垂直領域)。這三個領域是典型的信息技術創新驅動的領域,共同點是業務本身不直接建立在某個傳統行業之上,往往是開創了新行業的同時顛覆了一些老行業。在這張中Tech IPO Timeline圖中,我們把人機信息交互的核心設備(PC/Mobile)以及由這些設備作為關鍵節點所組成的信息網路技術演進作為主線,核心設備和信息網路是基礎,公司則代表了在一波接一波技術浪潮下所產生的企業級和消費級商業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僅對『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的局限性在於『新趨勢的滯後性』,例如,移動互聯網時代孕育的一些優秀企業還沒有走到IPO階段登上二級市場的舞台,包括美國市場的Uber、Airbnb、中國市場的TMD(頭條、美團、滴滴)等等具有移動互聯網屬性的平台型公司,小米、DJI等新型硬體消費品公司,Palantir、Waymo等大數據/人工智慧公司,這些不可忽視的顛覆式創新力量目前還處於二級市場雷達之外。此外,公司從創立到上市的過程本身也造成了一個滯後性,不同行業通常需要經歷3-10年不等的時間,其中:
- 社交網路最快,平均不到5年
- 互聯網平均為6年左右
- 網路/存儲/晶元類的公司平均為8-10年
- 軟體公司和網路安全公司為8年左右
- SaaS公司為10年
- 數據分析工具類的公司側需要10年以上
下載原圖:https://pan.baidu.com/s/1bYugay
需要對這張密密麻麻貼滿公司logo的圖稍加說明:
- 這張圖的主線是從1970年代到2020年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軸,時間軸上下所標註的是信息技術演進的關鍵路徑:
- 時間軸上方標註的是信息化的核心節點:我們把不同時代下人機交互的核心設備看作信息化的基本單元,過去經歷了從PC到Mobile,未來的核心節點形態非常有可能是多元化的AI終端+自動駕駛交通工具
- 時間軸下方標註的是核心信息節點所組成的信息網路環境:先後經歷了圍繞大型機的信息化時代、圍繞『PC』所組成的Client-Server企業信息架構和Web消費互聯網時代、經過虛擬化技術發展後興起的企業雲計算架構,以及圍繞『Mobile』組成的Mobile消費互聯網時代
- 時間軸之上是對應的消費級商業機會,我們按市值百億美元級的門檻篩選出了有代表性的消費互聯網巨頭
- 時間軸之下是對應的企業級商業機會,自上而下分為半導體晶元硬體、IT基礎設施、企業級應用軟體三個大類別,彩色字塊是關鍵的細分類別
- 最上方是自千禧年起的『中國機會』,幾乎全是消費互聯網公司,不同時期的公司抓住了不同時代的消費機會
- 所有公司基本按上市年份在時間軸上下排列位置,logo下方數字分別是上市年份、最近的市值(單位為十億美元,下劃線表示被收購或私有化時的價格)
1970s:大型機時代
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是IBM大型機的黃金時代,IBM軟硬通殺,那個時代的信息架構是基於大型機構建的,硬體之上的軟體機會還處於墾荒階段,更不存在消費級機會。大部分軟體公司圍繞大型機做系統級管理工具,例如存儲設備管理工具,那個時代用的還是磁帶存儲技術。
1980s:PC
個人電腦在這個年代被正式推向市場,Apple的Macintosh大獲成功,Dell成為傳奇故事,PC之上的操作系統成就了比爾蓋茨,同時也出現了少量的商業軟體機會。IOE(指IBM的小型機、Oracle的資料庫、EMC的存儲設備)中的O和E就是在這個時代上市的,戲劇性地,阿里巴巴提出的『去IOE』成為今天中國企業軟體及IT設備廠商發展的一個機遇。
1990s-2000:商用軟體普及,PC互聯成網
90年代是PC普及的開始,PC的發展帶動了包括微處理器、內存在內的整個半導體晶元產業,網路和存儲設備領域也不斷有公司上市。1971年就上市的Intel也是在這期間果斷抓住了PC時代的機遇。PC設備的普及帶動了商用軟體的發展,企業開始採用軟體進行管理,相比上個十年,這個時代的商業應用軟體更為多元化,CRM、HCM、BI、ERP、財務管理、供應鏈管理等類型的軟體公司紛紛上市。與此同時,消費互聯網的機會開始出現,獲取新聞信息、購買商品、差旅出行等成為最先被互聯網化的需求,形成了互聯網早期的主要品類:新聞門戶、電子商務、OTA(Online Travel Agent)。
2000-2010:泡沫破滅後迎來真正的互聯網時代,『中國機會』登場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本質是宏觀經濟環境流動性的複雜影響以及資本市場對新興經濟體的不理性。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的十年後PC滲透率達到頂峰,以Web2.0為代表,互聯網在這十年間出現了花式的模式創新。Google通過解決『互聯網』最核心的問題(在互聯網如何最有效的獲取信息)從而建立了最佳的互聯網流量變現商業模式(關鍵詞競價排名廣告)。中國機會開始以從美國Copy2China的方式出現,從品類來看,中國互聯網的早期機會與美國的非常接近:新聞門戶、OTA、搜索/電商/社交(BAT)、遊戲。企業服務方面,虛擬化技術的發展為雲計算打下了基礎,以Salesforce為代表的SaaS模式開始替代私有部署軟體模式。
2010-2015:消費級市場看社交網路,企業級市場看SaaS
2010年進入了移動時代,移動通訊晶元模組(例如Qualcomm)、低功耗微處理器(例如ARM)等半導體晶元企業,以及智能手機設備廠商(例如Apple, Samsung Electronics等)迎來了他們的春天。那時,移動化在消費級領域還沒有跑出上市公司來,美國二級市場在這5年內上市的百億級互聯網企業都是起家於PC互聯網『連接人』的社交網路模式(LinkedIn, Facebook, Twitter)。中國市場的重點是電商(BABA, JD),在各類互聯網模式悉數登台二級市場後(OTA、視頻、媒體、生活分類信息,社交,社交媒體),PC互聯網時代進入尾聲。企業級市場則在SaaS模式集中爆發,集中在HCM/人力資源管理、CRM(customer support, e-com, marketing automation)、協同等通用管理工具領域,醫療和餐飲等大行業也出現了垂直信息化機會。此外,圍繞『大數據』進行分析和管理的工具開始逐步浮出水面。
2015後: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中國市場看互聯網金融
在2015年後,隨著移動互聯網滲透率的增長進入平台期,類似於PC互聯網的消費級機會在2015年前後進入尾聲的邏輯,移動互聯網時代將進入不那麼熱鬧的『下半場』,這意味著移動互聯網創新的空間越來越小。2015-2020年期間,我們將有機會看到移動互聯網『上半場』的大機會陸續IPO(例如Uber, Airbnb, 中國的TMD, etc.)。企業級市場,我們還將看到更多基於『雲計算』環境的數據分析工具以及有具體行業應用場景的數據分析服務(例如Palantir)IPO。在中國市場,過去幾年在金融監管政策放鬆以及支付技術普及的驅動下,互聯網金融類公司將成為IPO的主流力量,這一波機會的本質是消費金融而非移動互聯網。
未來
在過去半個世紀的Tech IPO Timeline中我們看到,科技商業世界中最重要的兩類消費級設備是PC和智能手機,正是這兩類設備的普及帶來了巨大的企業級和消費級商業機會。我們也看到新技術在人類社會中的普及速度越來越快,那麼,下一個類似於『智能手機』的殺手級消費設備是什麼?『殺手級消費設備』是如此之關鍵,我們曾經誤以為下一個是可穿戴設備並為之興奮了一陣子。現在我們對AR/VR設備仍然抱有希望。我猜想下一個殺手級消費設備的組合很有可能是『自動駕駛交通工具+多元化的AI終端設備』。此外,一個呈分散式的信息網路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形態,在5G通訊技術的推動下,萬物互聯時代就在眼前(IoT/物聯網 + Industrial IoT/工業互聯網,2020)。一方面,集中式的雲計算會繼續發展,另一方面,人工智慧軟硬體的發展會促成多樣化的智能終端局面,智能算力被推到終端,形成終端算力與雲端算力結合的形態。對比過去大型機時代的集中、PC機時代的分布、雲計算時代的集中,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集中與分布間輪迴。毫無疑問,新的企業級和消費級商業機會將在新的信息網路環境中誕生。
感謝華創實習生@林品緯對本文的幫助,祝他回到台灣後一切順利
如果您有創業的想法,歡迎將BP投送至我們的郵箱:bp#http://cgcvc.com (請將#替換為@)
下一篇,我們探索一下新的Killer Device『自動駕駛交通工具+多元化的AI終端設備』以及新的網路環境『5G IoT』。
推薦閱讀:
※虧損 62 億的美圖秀秀為啥能上市?
※從公司在海外上市發行的經驗來看,公司願意出讓更多的老股還是願意增發更多的新股?
※怎樣看待阿里巴巴赴美上市?
※公司上市後對員工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