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安全感,又是什麼鬼?

前幾天看了竇文濤的《圓桌派》,關於安全感那期。話題本身很有趣,而嘉賓除了老搭檔梁文道和馬家輝,還請來了周軼君,三男一女的配置也很巧妙。於是節目上,不僅女人大吐苦水:我們女人很難,在家呆著怕年老色衰男人出軌,但邊工作邊帶孩子壓力也好大;又提到伍爾芙為女人提出的「有一間自己的房間」的主張,能夠獨立寫作(工作),這下男人也不樂意了:好歹你們還能提出要有自己的房間,要出去工作,社會卻對男人的定位是一家之主,工作壓力大隨時可能被炒魷魚,也很沒安全感啊!

很想寫寫「安全感」這個話題。這個被所有人都認為很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不恰當地說,想想我們在本世紀初看過的衛生巾廣告——鏡頭裡的女明星起身、跑跳的一瞬間,邊回看自己邊露出驚恐的神情——這是「安全感」的反面:不安。而令她們不安的東西,不如說是「意外」:廣告中女性怕側漏的尷尬,等同於現實生活中人們怕事情不在預料之中。

人們想有的安全感是什麼呢?女人說,男朋友見面對我很好,不見面就消失,讓我沒有安全感;成功人士回憶童年說,小時候吃了上頓沒下頓,來回搬家,很沒安全感;普通的上班族擔心裁員,害怕找不到新的工作,提心弔膽的狀態也可以說沒有安全感……可以說,「安全感」就是讓事情盡在預料之中的安穩。

節目中幾個人爭論不休的時候,竇文濤說了句:可是「安全感」這種東西,一經得到不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嗎?反倒「不安全」,能讓你維持一種好的狀態。

這也是我的看法。人們想要安全感,是想要生活不會朝不保夕,最好愛人能愛你如初,不會變心;工作穩定,錢越賺越多;父母身體健康,兒女聰明靈俐,學業順利;一切能按照自己的預期前進,沒有什麼幺蛾子。

這種期望當然很美好,但誰不知道,它根本不存在好嗎?「無常」才是人生的本質啊。不然你問問馬雲,是不是當了首富,感覺一切盡在我有,就能在家睡覺了?

父輩那一代人,諸多的觀念還停留在上世紀,要求兒女讀理工科,進體制,然後相親,結婚,最好就住隔壁,然後兒女的兒女上子弟中小學,好像這一生都有了保障,可以衣食無憂,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比較慶幸的是,我們這一代人,越來越的人開始接受人生的無常,甚至有意識地避開那些穩妥的選擇。在我身邊,有人選擇畢業後創業,而不是繼續讀書然後找工作;有人的愛情從網友開始,也順利走入婚姻;也有人離了婚,又和相識已久的同學在一起……每個人的生活都有波折,但我們從沒覺得那是終點。

工作以後最想給年輕的後輩說的是:警惕生活中能讓你唾手可得的一切。專業是父母選的,他們說以後能給你介紹圈裡人,找工作有保障,這叫前途光明;兩個人覺得彼此條件合適而在一起,被周圍人說般配,這叫看似沒問題的關係;工作是家人安排的,領導同事對你客客氣氣,好像也很順利……我不是說順利不好,我是說,你以為萬事大吉的狀態,實際上有可能是陷阱。前幾天和同事聊天,伊嫁了老師,生了二胎,每天給老公孩子做飯,是不是很多女人嚮往的安全感?但伊卻跟我說,覺得這個年紀沒什麼追求了,找不到動力。

節目里,婦女之友竇文濤有句金句:全職太太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活停滯。

怕婚姻埋葬愛情,怕被工作拋棄,其實都是把自己建立在被動者的角度上,但只有你掌握了主動權,才會有底氣。知道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在哪,有賺錢的本事,有應對親密關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你能把握的「不變」。

去年底我說,要以「不變應萬變」,時隔近快一年,我以為「以變應變」也行得通,帶著你能掌控的那部分,保持一個開放的狀態,懂得變通並隨時接受新的事物,這才是一個人生存下來最重要的砝碼。

借用節目中的一句話總結吧,畢竟我沒想好怎麼收尾:生活就像騎自行車,要想不摔倒,必須一直前行。與君共勉。

推薦閱讀:

評估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 是毀滅性的習慣
整理師是份很孤獨的工作

TAG:安全感 | 自我认知 | 圆桌派综艺 |